1.《鯊灘》The Shallows, 2016
近期最具話題的熱映電影《絕鯊島》,光從片名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部有關鯊魚的電影。自《大白鯊》問世以來,海灘與鯊魚的電影就遵循著固定公式,只要主角一潛入海中,觀眾就會忍不住替他捏一把冷汗。還好這類電影不只可怕,片中還有養眼畫面讓觀眾大飽眼福。
本次《絕鯊島》邀得「死侍」的漂亮老婆布蕾克萊芙莉領銜主演,除了姣好身材之外,還有多場與鯊魚共遊的驚險畫面,動作場面一點都不輸給老公。有趣的是,《絕鯊島》透過鬥智戲碼來讓女主角逃生,嶄新的劇情安排也提醒著身處險境的人們,智慧才是我們最有效的生存武器。
2.《飛機上有蛇》Snakes on a Plane, 2006
2006年最具看頭的猛獸災難電影《飛機上有蛇》,片中以無處可逃的高空密閉空間為舞臺。蛇本來就令大多數人避之唯恐不及,電影不僅掌握了這個驚駭元素,而恐怖份子將四百條毒蛇運上飛機、企圖從中劫機的手法也相當新穎,讓這部作品令人印象相當深刻。
《飛機上有蛇》中安排了十九英尺長的緬甸巨蟒、猩紅皇帝蛇、玉米蛇與響尾蛇等真實入鏡拍攝,不過其他三分之二則是利用計算機特效打造。儘管如此,仍讓《飛機上有蛇》成為了猛獸災難電影中令人難忘的創意佳作。
3.《3D食人魚》Piranha 3D, 2010
欣賞猛獸災難電影時,除了要看動物為何會引發災難之外,災難場面的調度與畫面往往也是觀影樂趣之一。2010年的《3D食人魚》顧名思義,就是以3D技術來展現食人魚攻擊人類的兇猛畫面。劇情描述某次地震之後,湖泊底部出現了一個大裂縫,遠古時期的食人魚群因此傾巢而出,朝外界攻擊。
餓了數十萬年當然要大快朵頤,海灘上的戲水遊客也就成為這些食人魚的大餐。全片血肉模糊、血漿亂灑,遠古時期的食人魚特效假雖假,卻也因此意外營造出活屍魚群的效果,娛樂性十足,也為猛獸電影在3D作品中佔有一席之地。
4.《大白鯊》Jaws, 1975
談到了猛獸災難電影,就不能不提及《大白鯊》。這部史蒂芬史匹柏在1975年執導出的猛獸災難電影,可說是該電影類別中的元老,開啟了陽光+海灘+背鰭的恐怖金三角,後來這類鯊魚電影也紛紛起而傚尤,總會安排鯊魚背鰭露出海面的經典橋段。
《大白鯊》之所以經典,不只在於片中猛獸的兇惡程度,大白鯊在全片更忽隱忽現、鮮少展露全貌,配上約翰威廉斯的配樂,觀眾看在眼中更是刺激滿點。最深沉的恐懼往往來自於對未知的想像,《大白鯊》顯然掌握了這項訣竅,成為猛獸災難電影的最佳典範。
5.《猩球崛起》The 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2011
大多數 猛獸電影往往從生物本能出發,但2011年的《猩球崛起》則述說了一個智能動物反撲人類的科幻寓言。《猩球崛起》改編自1968年的《浩劫餘生》系列電 影,片中的黑猩猩凱撒意外被開發出高度智能,被科學家偷偷養在家裡,一人一猩感情深厚、形同家人。直到凱撒無意間誤闖外界,才赫然發現自己原來跟人類截然 不同。高度智能的猩猩帶著一群遭囚禁的同類,決心向把牠們當成實驗對象的人類展開報復。
不同於一般猛獸電影的敘事方式,《猩球崛起》更闡 述出人類自作自受的下場。透過黑猩猩凱撒的情感轉變,觀眾才發現他的憤怒其來有自,也從中理解到猩猩們的兇猛反抗並非出自單純動物本能。《猩球崛起》開啟 了另一層面的暗喻,提醒人類該尊重各式生命物種,才是永保安全的生存之道。
6.《人型海象》Tusk, 2015
凱文史密斯執導的恐怖奇想電影《人型海象》,顧名思義就是把可愛海象與人類兩相結合,因而變成恐怖猛獸的一部作品。跟傳統的猛獸災難電影相比,新世代作品改以人類生物實驗為主題,可以從中看出這些電影對活體試驗的焦慮與恐懼。
但 永遠讓人猜不透的凱文史密斯並沒有平鋪直述地說故事,反倒描述了一位曾被海象救過一命的老人,最後卻還是背棄了海象;活在懊惱與瘋狂之中,他決心將一位喜 愛獵奇的網絡廣播主持人就是改造成海象。可怕的不是片中的血腥人體實驗,而是人類永遠無法看清真相。《人型海象》讓我們知道,會引發最大災難的物種,其實 正是人類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