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一場疫情肆虐,武漢成為了這場戰役的主戰場。彼時,我是一名剛剛公示不久的擬錄用輔導員,而此時,我正坐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學生宿舍回憶著自己所經歷的,所看到的。
1
時間撥回到2020年1月初,我來到武漢進行體檢,已經有所耳聞的我沒有作過多的停留便匆匆返程,等到1月底返回家中,疫情全面爆發,「人傳人」、「封城」等刺耳的消息像冰雹一般襲來,那時的我按照防疫要求已經平安度過了14天的醫學觀察期,學校的老師和朋友們也在詢問我的身體狀況,那個時候大家的心中就是一個「怕」字,我也害怕,畢竟人生中第一次經歷如此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而又恰好,我未來的工作地點就是在風暴中心。我沒有任何一個時候像那時一樣關注新聞,整個寒假迴蕩在我耳邊的一直都是金銀潭醫院、協和醫院、同濟醫院以及華中科技大學等字眼,無數次覺得這是假象,但那個大門卻又真真切切是我曾去面試的地方。
2
兜兜轉轉時間便來到了六月底,我告別學生時代正式來到了武漢,來到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首先迎接我的便是持續了兩周的大雨,讓我充分感受到了梅雨季的威力,那幾日的我腳上的鞋永遠是溼漉漉的。也是在那段日子突然發現,原來在電視新聞中看到的協和醫院三五分鐘就能走到,宿舍樓後就是因為太高而遮擋了大片陽光的同濟醫院,同事朋友間談論的也都三句離不開醫院和醫學……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去消化,去慢慢理解。毫不誇張地講,武漢應該是目前全國少有的路上大家基本都還佩戴口罩的城市,一場疫情讓武漢人民養成了這個習慣,也讓我養成了這個習慣。
3
從七月到現在差不多過去了四個月的時間,我看到了逐漸恢復市井氣息的大街小巷,也偶爾會像武漢人一樣過早,我嘗過了蓮藕排骨湯,見識了湖北小龍蝦產區的排場,去過了熙熙攘攘的江漢路,看過了漢口江灘絢麗的燈光秀,也認識了很多抗擊疫情的親歷者,也慢慢開始熟悉和了解這座英雄的城市,九月份女朋友來武漢時,陪她第二次去了黃鶴樓,那時的黃鶴樓上人頭攢動,去了漢街也如往日一樣人潮湧動,昔日的武漢回來了。我所在的學院在疫情來臨之時,老師們身著防護服在防護區值班,面試時認識的老師就像新聞中看到的那樣穿著厚厚的防護服不停地奔波;有感染的老師在方艙成立臨時黨支部,帶領輕症患者積極接受治療;學院老師帶領自己的團隊首次提出弗林蛋白酶可能是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的新靶點,並通過計算機虛擬篩選發現潛在治療藥物……一開始我很難相信這些故事的主人公就工作和生活在我的身邊,因為他們是那樣積極和樂觀,如往常一樣認真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在我居住的宿舍樓外,醫學院名譽院長裘法祖老先生的三句話讓我分外傾心,「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這是一種多麼豁達的人生哲學,疫情面前大家挺身而出,事後拂袖回歸一名普通人的生活,或許這就是英雄的武漢人民。
4
九月份學校開學的時候,人民英雄張定宇作為校友出現在了學校開學典禮上,一句「位卑未敢忘憂國」讓無數人潸然淚下,這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語言帶給人的那種震撼,要說為什麼,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地方曾經來過346支醫療隊以及4.2萬名援鄂醫護人員,這個地方真真正正剛剛經歷過硝煙的洗禮。十月底在杭州開會的時候,同行的第一臨床學院(協和醫院)劉書記在開幕報告中數次哽咽,也許只有真正經歷過的人才能明白那段歲月的難忘,也更能珍視我們來之不易的今天,才更願意用笑容來迎接每一天。
5
十月中旬,我獨自來到武漢客廳展覽中心參觀抗疫展覽,在疫情期間,這裡曾是武漢市入住新冠肺炎輕症患者最多的方艙醫院。它的對面便是張定宇任院長的金銀潭醫院。在展廳內,我看到了一線醫生的抗疫日記,看到了急診醫生緊急研討的診療方案,看到了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的設計藍圖,也看到了全國各地支援武漢醫療隊鮮紅的旗幟,看到了張伯禮院士的防護服,看到了張定宇院長的國家榮譽稱號證書……你能從中感受到這場戰役來臨時的突然與緊張,能感受到武漢為了打贏這場仗付出的巨大犧牲,能感受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強大祖國帶給你的震撼,你也能在最後看到湖北人民歡送各地醫療隊的感人瞬間,看到武漢解封人們臉上的笑臉,然後看著看著不由地笑了,笑著笑著眼淚又流了下來。和我一同參觀的人群中,有坐著輪椅認真觀看的老人,也有帶著年幼的孩子來參觀的年輕父母,期間身邊一個天真的幼童耐不住性子問一句我們為什麼要看這些,她的父母告訴他,「這裡是你的家啊,這些是幫助過爸爸媽媽的人,你要好好記著他們,將來好好報答。」好吧,我承認眼淚又不爭氣了。
6
數月所聞匆匆記錄,詞不達意的地方還是很多。如民謠《漢陽門花園》所唱「冬天臘梅花,夏天石榴花,過路的看風景,住家的賣清茶」一樣,珍惜眼前這一切平淡的幸福,好好奮鬥,好好生活。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