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馬
電影《金剛骷髏島》上映了,但這次我並不想給大家講這部新片,不是因為我還沒有看,而是因為我想盡我所能想給大家梳理下金剛電影的歷史。
新片兒,然而我還沒來得及看:)
1852年,大猩猩作為一個新的物種被正式發現,在此之前這種身形碩大的靈長類動物一度被認為是存在於幻想中的虛構生物。儘管大猩猩並沒有傳說中那麼邪乎,但這種肌肉發達,與人相近的生物自然不會被敏銳的電影工作者放過。
」你瞅啥?「
1933年,大猩猩作為怪獸類主角登上了熒幕,這隻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超級大猩猩生活在蘇門答臘島附近的神秘島嶼骷髏島,在島上生存著諸如恐龍、巨蟒之類體型龐大的史前生物,一群探險者來此冒險,意外發現了這隻無敵大猩猩,由於探險隊中的女隊員實在是太漂亮了,使得金剛墜入愛河,誤入了人類的圈套,被抓到美國展覽。
原始野性の捆綁
無敵大猩猩實在是太煩這群利益至上的資本主義獵奇佬,人家只是想談個戀愛,你們綁架我不說還總想搞出個大新聞。於是金剛逃跑,擄走了漂亮姑娘在樓頂為心愛的女人打起了飛機。
來吧寶貝兒,一巴掌呼丫死你!
雖然同為靈長類動物,但不管多大的猩猩總是敵不過人類用飛機一個勁兒的突突,冒著縱慾過度危險的金剛打了半天飛機,但還是被人類懟下了大樓。結尾一句臺詞很有趣:不是飛機殺死了金剛,而是美女殺死了野獸。
美女:我TM招誰惹誰了!
這部電影採用的是逐幀拍攝的定格動畫,但這種特效在我看來並不生硬,反而十分有趣,用塑料和兔子毛製作出來的45釐米金剛手辦在熒幕上活靈活現,生龍活虎。你一定會好奇:太厲害了!在那個技術落後的年代他們是怎麼做出來的?
因為《金剛》電影票房大賣,同年就出現了續作《金剛之子》,因為上一部電影金剛被人類搞死了,所以這一部人類開始打金剛兒子的主意。上一部中無良的導演為了再搞個大新聞二次曝光,又冒險往骷髏島跑,碰到了一個性格善良的幼年金剛。
拿小拳拳錘你狗頭
在影片結尾,金剛之子,這個明顯比金剛小一號的猩猩為了救冒險者,沉入了海底,仿佛預示著金剛家族徹底絕後了...上一部中,是美女害死了金剛,這一部中是誰害死了金剛呢?
1976年,也許是因為電影商不僅搞死了金剛,還搞了金剛的兒子,只得將1933年的《金剛》翻拍,這部電影不僅製作比前者精良,同時也獲得了很大的票房成功。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中的金剛已經不是用原始的定格動畫拍攝而成的了,而是讓演員穿上皮套表演,和我們小時候看的奧特曼很類似,不僅如此,特效團隊還專門造出來一個12米高的金剛大機器人負責大場面拍攝。
1986年,片商又自立門戶,移花接木,照葫蘆畫瓢搞出來了個《金剛重生》:1976年的金剛其實並沒有死,而是靠人類的藥物續命續了10年...探險家又抓住了一個女金剛,這下金剛樂了!畢竟和人類美女搞柏拉圖式的戀愛解不了渴啊!即便搞了還是難逃打飛機的命運,就和女金剛搞出來了個小金剛...看到這您大概明白了金剛的續作套路:要麼翻拍,要麼在金剛家親戚身上下手:要不是觀眾水平提高,我懷疑總有一天金剛的表舅的外甥女的三舅姥爺姘頭家鄰居會成為影片主角。
2005年,金剛再度翻拍,也就是我們都非常熟悉的那一版。這部電影中採用了電腦特效,但在我看來幾種不同時期的特效並沒有根本上的優劣,只是各有千秋,因為皮套和定格動畫帶來的特殊緊張感是電腦特效無法模擬的。
其實《金剛》電影的興盛並非在美國本土一枝獨秀,也許是因為世界各地都有大型類人生物的傳說,因此金剛的身影也是遍布世界。
首先具有特攝獨特情懷的日本人早在1938年拍出來了一部《金剛現身江戶》。因為本片名為King Kong Appears in Endo,許多人把這部電影翻譯成了《恩度的金剛》。
日本金剛青面獠牙,毛髮直立,不知道超級賽亞人的髮型是不是受此影響
當然這部電影由於戰火的原因早已不復存在,隨戰爭而去的還有一部金剛電影叫做《和制金剛》。
和制金剛,這個金剛比例像個小嬰兒一樣,很Q
1962年,好事的日本人想看看同樣體型的靈長類和爬行類動物哪個更能打,就乾脆讓金剛和哥斯拉日美兩大IP展開了一場世紀大戰:哥斯拉毀滅日本,人類去骷髏島請來了金剛拯救世界。
過年回家你媽逼著你多吃青菜的樣子
5年之後,日本又拍攝了電影《金剛的逆襲》,在電影中金剛的對手是一隻機器大猩猩...貌似在日本人眼中,金剛才是真正的護國神獸吧。
金剛不僅僅是在日本風行,就連尊崇猿神的印度人也在1962年搞出來了一部寶萊塢版的金剛,而如今這部粗製濫造的《金剛》我尋遍全網也沒找到能看的片源,只剩下了簡介和幾張黑白劇照:
從金剛和人的比例看出,這根本不是金剛,這是正宗的猴兒...
1965年,印度人又拍了一部《金剛與泰山》的電影,這次印度人拿來主義的筆觸又伸向了另一個IP人猿泰山。
我不知道是不是在印度人意識裡金剛都是這麼迷你...
其實說到底,有大猩猩情結的地方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這個地方就是香港。早在粵語殘片時期,電影《如來神掌》中就有一個穿著戲服的大猩猩形象,不知是否為《金剛》的啟發。
別說了,我不想聽
1959年,香港拍攝了一部叫《猩猩王大鬧天宮》的電影,講的是妖怪猩猩王危害人間,天庭罩不住這隻妖怪,於是請來孫悟空來降伏,這部電影中穿著皮套的猩猩王演員是專門從好萊塢請來的曾參與《金剛1933》製作的華萊士。
這部電影的英文名叫King Kong's Adventures in the Heavely Palace,可見在1959年香港就已經和金剛扯上了關係。
1960年,猩猩王還和香港人盡皆知的大俠黃飛鴻打了一架,你仔細觀察,這部電影和《猩猩王大鬧天宮》中用的皮套好像是一模一樣的:
1977年,邵氏公司乾脆下血本翻拍了一部屬於自己的香港版金剛,名字就叫《猩猩王》。
肆虐香港的金剛梳著小背頭
這部電影在海外上映時也許是為了規避版權風險,硬把猩猩王稱為了北京猿人...
電影中的金剛由著名武術指導袁和平親自穿著皮套演出,從此以後大猩猩似乎成為了香港電影中的一種隱秘彩蛋。比如說大猩猩可以用在功夫片中,1977年的《雍正命喪少林門》中,一個高人養了兩隻武功高強的大猩猩,和主角進行格鬥。
當然大猩猩也可以用在愛情片中,例如這隻籠子裡的大猩猩就和張國榮有過對手戲:
也可以用在喜劇片裡,比如《東成西就》裡會蹲馬桶的大猩猩:
咋樣,帶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