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磨破相論】09[問曰:「如經所說,六波羅蜜者,亦名六度.][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

2021-02-22 佛的心



[問曰:如經所說,六波羅蜜者,亦名六度。]

[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今言六根清淨,名波羅蜜者,][何為通會?]

「何為會通」就是如何為之「會通」,就是《貫通、契合》的意思。

「何為會通呢」?如何來《貫通》,如何來《契合》?

[又六度者,其義如何?」]

 

[答:「欲修六度,][當淨六根降六賊。]

「當淨六根降六賊」,「降」就是《降伏》。

我們應當先「清淨」我們的「六根」,怎麼樣?

「清淨」我們的「六根」呢?

[能舍眼賊,]因為《境界》是「賊」嘛,怎麼樣?

我們[離諸色境,名為布施;]

我們要能夠「遠離」這個(眼睛)所執著的《境界》。

這個「賊」,我們一執著(眼睛)所看到的,就會傷害我們的《法身慧命》。

所以這個「賊」字,是【盜功德法財】。(不是盜這個外在的財富)。

這個「賊」字,就是因為會盜我們【自性的功德法財】。

我們(眼睛)一看,就執著這個《境界》。我們的《本性》,全部都消失了。

所以說:「能舍眼賊」,所以說,我們「見一切色境」怎麼樣?

就「離諸色境」。

「離諸」就是《不著》。《不著》於「一切的色境」。

「一切色境」就是指《有形相的、看得到的》,名為「布施」。

這就是真正的「布施」。

不是只有拿錢出來叫做「布施」。

 

[能禁耳賊,於彼聲塵,不令放逸,]

在經典裡面講,《摩訶迦葉》已經證阿羅漢果了,結果有一次聽到音樂,《摩訶迦葉》

就起舞,開始跳起舞來了。

佛的弟子就問:世尊!云何《摩訶迦葉》證了阿羅漢果,竟聞聲起舞?

世尊曰:以前他這個無量劫來,對這個音樂就特別嗜好,《習氣》所引。

所以本是《無心》,所以他本身並沒有說他執著這個,只是一種《習性》而已。

譬如說我喜歡吃茶,你不能說,這個喝茶就是一種錯誤。

有的人喜歡喝:口渴要喝麥仔茶(廣告詞),就是喝那個麥茶,是不是?

人家喜歡喝那個,你不能說他不對。

所以他聽到這個音樂聲,就翩翩起舞了。

所以說,證阿羅漢果的,他還有《習氣》,何況凡夫?他是《無心》的嘛!

 

「於彼聲塵,不令縱逸」,這個「縱逸」就變成《放縱、散亂》了。

這跟《摩訶迦葉》那個《無心》起舞不一樣的。

[名為持戒;]

 

[能伏鼻賊,等諸香臭,自在調柔,]

不管是「香」的。是「臭」的。

「調」就是《調和》。

「柔」就是《柔軟》。

[名為忍辱;]

《不著》這個「香味」。

但是「香」也要看情形,就是說有的用那個「香」,實在沒有辦法,很難聞的。

「香」得有一點要嘔吐了!

所以說,如果我們「降伏鼻賊」,那麼這個就是真的「忍辱」了。

 

[能制舌賊,不貪諸味,]

「不貪諸味」,譬如說我們常常喜歡吃這個什麼新鮮的海鮮類的,或怎麼樣?

為了這個吃,那真是有一套,煎、煮、炒、炸‥‥那多了,味道很多。

我們修行人,煮什麼就吃什麼,「不貪諸味」。

[贊詠講說,]「贊詠講說」《佛法》啦,[名為精進;]

 

[能降身賊,於諸觸欲,]就是「接觸」。

我喜歡睡這個很柔軟的什麼水床,底下要墊什麼很柔軟的羊毛。

或者是這個棉被、或者是這個枕頭,睡得要特別的好,是不是?

衣服一件幾萬塊都買得下去。

你看有錢人,有錢不曉得怎麼花,有的買衣服,買一買還開支票,一次買了幾十萬,

有啦!對不對?

單單一件貂皮大衣,要二十萬就二十萬,是不是?

如果有一種動物,把人抓去殺掉,變成人皮大衣。

所以我們眾生,都《著迷》於這個「觸」感。

然後[湛然不動,]「湛然」就是【澄澈、清淨】的樣子,[名為禪定;]

 

[能調意賊,]就是你這顆「心」能夠《調伏》。[不順無明,常修覺慧,]

「覺」就是《覺照》。

「慧」就是《智慧》。[名為智慧。]

 

[六度者,運也;六波羅蜜喻若船筏,]

「筏」當然就是《比較小的船》,是不是?用竹子編造的。

[能運眾生,達於彼岸,故名六度。」]


相關焦點

  • 【佛教常識】【六波羅蜜】是什麼意思?六波羅蜜有順序嗎?
    菩薩之大行,謂之波羅蜜,有六種,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布施對治貪心、忍辱對治嗔心,智慧解除愚痴。持戒、精進、禪定,則是息滅貪嗔痴的輔助修行,菩薩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稱六波羅蜜。六波羅蜜高度概括了菩薩修行的各個方面,所以又稱六度萬行。菩薩修行六度不能離開慈悲心,所以佛當年先講四無量心,而後宣講六波羅蜜。而修行般若波羅蜜又不能離開前五度,否則即是斷學般若。
  • 六度萬行具體指什麼?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是在戒,定,慧三學之外,加布施,忍辱,精進,合稱六度,亦稱六波羅蜜。
  • 若求無上道,就可以得一切智;你想得一切智,就先要修禪定 | 妙法蓮華經淺釋
    若復行忍辱 住於調柔地設眾惡來加 其心不傾動諸有得法者 懷於增上慢為斯所輕惱 如是亦能忍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恐怕人不相信,所以把這個意思用偈頌再來說它一遍如是等布施,種種皆微妙,盡此諸劫數,以回向佛道:像這樣子,做這等等的布施,都是非常的微妙而殊勝,在八十萬億那由他諸劫數之中,都這樣來供養;以供養的功德,來回向求無上的佛道。若復持禁戒,清淨無缺漏,求於無上道,諸佛之所嘆:前邊那是布施,現在這是持戒。或者持禁戒;禁,就是禁止,不叫你去做。「清淨無缺漏」,持戒清淨,好像滿月似的,沒有缺漏。「求於無上道」,來求無上的佛道。
  • 菩薩六度波羅蜜
    同事不光是在旁邊指揮別人做這個、做那個的,而是要跟眾生一起做事;一起做什麼事呢?做種種利益眾生的事情。 就這樣以四攝法來利樂眾生,讓眾生心生歡喜,覺得菩薩人很好,真是菩薩心腸,眾生就願意接近菩薩,願意信受菩薩所說的話,也就願意跟著修學佛法了。菩薩就這樣於佛菩提道上,不斷地以四攝法來攝受眾生。契經說:「攝受眾生,就是攝受佛土。」
  • 六度波羅蜜
    六度波羅蜜         「以化犯戒,起尸羅波羅蜜」。為了要對治犯戒,發起持戒波羅蜜,是法施會。《大般若經》說:「罪、不罪不可得故,應得尸羅波羅蜜。」尸羅波羅蜜就是持戒波羅蜜,意思是持戒而不著在戒律相上。如果你已經有了般若波羅蜜,你回頭去看什麼叫做罪(犯戒),什麼叫做不罪(守戒),一定會知道它們什麼都不是。
  • 六度的次第及解釋
    簡單捋一下,你這個人能布施了,不當慳吝鬼你才可能持戒,因為持戒比布施難。我看到這個情況我布施,布施有間斷性,我想布施就布施,不想布施就不布施。持戒也是布施,但是持戒不能間斷,不殺生、不說謊話、不偷東西不能間斷,也是布施,但是難度大了。能持戒了才可能忍辱,如果不能持戒,該罵人罵人、偷東西、打人,你怎麼可能忍辱呢?
  • 佛教知識| 什麼是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指的是哪些?
    五、云何名具足方便 所謂能於布施一法,施轉通達一切佛法,遍修諸行,是為具足方便。菩薩若能具此五心者,是時隨有布施,因中說果,亦名事究竟,亦名到彼岸,亦名度無極也。是以菩薩所行布施者,名為行檀波羅密,若至無上菩提佛果,方是檀波羅密具足成就。
  • 佛學:從六度波羅蜜的角度,來理解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
    早上抄寫心經時,至「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般若波羅蜜多想到了六度法門,忽有所悟:此六度法門不也是證得菩提的方便嘛。既然都是證得菩提的方便,那麼此六度法門與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必定會有著共通之處。於是就想著從六度法門的角度來理解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似有豁然之得。六度法門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般若。
  • 【英山巖 禪修】般若波羅蜜,到底是什麼?
    如三藏十二部經典、講經說法等,是佛陀與佛門弟子的心髓。提供給學佛之人方便理解,幫助他們在實踐中落實到行動上,徹悟實相妙理,從而真修實證,照見實相般若理體的智慧法寶。◎ 觀照般若是從觀照證悟實相開發出來的智慧,也就是觀照一切有為和無為諸法俱不可得的智慧。
  • 般若波羅蜜,到底是什麼?真正的大智慧!
    如三藏十二部經典、講經說法等,是佛陀與佛門弟子的心髓。提供給學佛之人方便理解,幫助他們在實踐中落實到行動上,徹悟實相妙理,從而真修實證,照見實相般若理體的智慧法寶。◎ 觀照般若是從觀照證悟實相開發出來的智慧,也就是觀照一切有為和無為諸法俱不可得的智慧。
  • 南懷瑾:六度,是6個修行的方向,成就一個,其他就貫通了
    學佛修行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想要修成圓滿,消除業障,禪修者就必須堅持學佛,保持發展,絲毫不能有倦怠之意。對於學佛的信眾而言,如要在修佛上大有斬獲,除修繕佛家基本法門「五度十善」以外,佛家大乘法門「佛門六度」,也是修行過程中須了解領悟的。
  • 《金剛經》中的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喻自性,「經」者喻自心。「般若」二字,屬於莊重語,漢語的相近意思是「智慧」。為什麼說「相近」呢?困為在漢語裡很難找出一個詞能準確地概括出「般若」的原意。此「智慧」非世間人所講智商,而且是大智慧、解脫輪迴之智慧。這種大智慧是人人都的。「波羅蜜」是到彼岸的意思。彼岸是對此岸而言。此岸是凡夫生死輪迴之地,彼岸是聖人涅磐之場。人一旦覺悟,般若智慧之光就會照亮你的眼前,你就可以從凡夫所生的此岸,渡過煩惱之中流,抵達聖人所居的彼岸。
  • 六波羅蜜的功德
    這個佛度化眾生也要有忍波羅蜜,因為你教化眾生,教化眾生不是……,眾生是凡夫,不是佛,你教化他,他不是一定講道理的,會有很多的問題,但是佛不介意這個事情,行菩薩道的時候,不介意這個事情,繼續地來教導這些人,使令這些人進步,那是從忍來的,我們若想要有成就,你也要有忍的功德才可以。我這裡有個故事,我看今天已經講了那麼多故事,不要講了,明天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
  • 佛教:有福之人,都能做好這「六度」,你能做到嗎?
    佛教:有福之人,都能做好這「六度」,你能做到嗎?「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法門。是菩薩所修之法。「度」的梵語謂「菠羅密」。其涵義是:「從此岸渡到彼岸」,使眾生脫離苦海,了脫生死,圓證佛果。
  • 淺談「正念修習」的六駕「馬車」——持戒與布施
    在正念修習中,有六駕「馬車」載我們,由煩惱的此處到達幸福的終點,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靜慮)、智慧(般若),今天和大家略談持戒與布施。什麼是持戒呢?我認為可以理解為對自己生活的一些要求。
  • 1-38、六度萬行 實修之法
  • 職場中「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是指在佛道中,為了磨練心智,淨化靈魂不可或缺的修行。包括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和智慧六個方面。職場中人亦可從這六個方面大獲裨益。  第一布施,就是為了他人謀利,必要時哪怕犧牲自我也要普濟眾生。
  • 什麼是六波羅密?
    一、檀那(布施)波羅密,二、尸羅(持戒)波羅密,三、羼提(忍辱)波羅密,四、毗離耶(精進)波羅密,五、禪那(禪定)波羅密,六、般若(智慧)波羅密。 什麼是檀那波羅密?檀那,意思是布施。如果你的事業很成功,資產家財也豐厚,信佛了、學佛了,你想要行大乘佛法菩薩道的布施法,不論舍多舍少,都叫做舍法,這叫做行菩薩道。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