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劍華》
作詞:歲月年華(華爺)
演唱:冒二
父唱
孩兒悽涼身孤單
有母生來沒母牽
慘遭折磨受盡苦
天都可憐替悽涼
兒唱
爹爹啊
我的娘親在何方
爹爹你
快帶孩兒見親娘
為什麼
娘親良心若怎狠
丟我孤兒受悽涼
父唱
孩兒啊
禍根總怨你親娘
無義無情鐵心胸
她她她
丟夫歇子攀高貴
更可恨
兇神惡煞後母娘
兒唱
爹爹啊
娘親生我不牽養
娘親她
是乜心腸親母娘
更悲淚
後母日夜打罵我
孩兒棍痕層壓層
父唱
船漏偏逢頂頭浪
命歹又逢後母娘
惜我腸
受罵受辱受挨打
棍痕橫直層壓層
父唱
見兒悲痛眼汁炎
六載把兒來顧牽
念乜榮華與富貴
皇姑討回子悽涼
兒唱
爹爹啊
天寒無母問寒暖
孩兒我
肚餓無娘給三餐
後母她
拳打腳踢難忍受
痛疼子人淚淋淋
父唱
惜我腸
口口聲聲哭悽慘
聽子言詞刺心胸
怨只怨
因為命歹連累儂
嘆只嘆
父雙母全子孤寒
父唱
孩兒啊
我儂聽話父稱讚
孩兒啊
聽父教育在府間
你要知
力大原因駁人惜
嘴多我腸遭棍龍
兒唱
後母惡毒這形樣
為乜父人沒主張
爹爹啊
究竟是因乜緣故
對子面前說知詳
父唱
孩兒滿臉淚汪汪
哭哭啼啼問事端
盲人看見也慘切
石狗知情替悽涼
父唱
孩兒啊
泰山壓父話難嘆
只因為
大勢逼列我難當
我好似
小瓜種在大樹下
影遮根藤難伸長
父唱
也因為
是你親娘心變反
無義無情鐵心胸
她她她
丟夫歇子無人性
恨不得
天若打雷打她亡
雷劇
(中國廣東雷州半島地方戲劇)
編輯 討論雷劇,原名大歌班,因早期以雷州歌曲調為聲腔,曾名「雷州歌劇」,廣東省雷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歷史淵源
發展過程
雷州市雷劇藝術節劇照
雷劇起源於雷州半島。舊時,雷州歌是本地勞動人民以雷州方言自我歌唱,自我抒情、互相唱和、逗趣答辯的民間歌謠。
明末清初,雷州歌對唱盛行,每逢喜慶之期,歌手會聚,即興而唱,隨問隨答,比賽歌才,為群眾所喜聞樂見。據記載,雷州市白沙鎮麻扶橋就是當地最早的對歌臺。
清順治八年(1651年),此地興建館專供歌手往宿。此後,著名歌手常應邀到各地對唱,成為專業藝人,並雷劇風韻開始組合成立唱班後因有女歌手加入,群眾則稱之為娘歌班所謂娘歌班是以歌姑娘為主、歌童為輔的男女兩歌手在舞臺上對歌,對歌時男執一扇,女執一扇一巾,來往變換位置,邊舞邊唱。歌文內容大都是勸告世人去惡從善,如早期的勸世歌有《勸世戒菸》、《勸世戒賭》等。這些勸世歌開始只是根據當地的真人真事寫成的敘事式的歌文,後來,藝人為了更深刻地表現其思想內容,便虛構情節,使其故事典型化,並按照人物分角色上場演唱,這就成為戲劇的雛形。
廣東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雷劇
據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端午節,海康南渡河賽龍舟沉船死人,翌年,麻扶村鄉老改為「賽歌臺」,進行賽歌活動。自此,雷州歌登上舞臺(鄉裡人稱踏樓板)。後來,由民間歌手自由組合,逐漸形成雷歌班,又因有女子參加,稱為「姑娘歌」。有的姑娘歌還有人物和故事情節,深受群眾歡迎。如最古老的雷州歌《斷機教子》就是清代乾隆年間進士海康人陳昌齊寫的。不久,姑娘歌的勸世歌進一步發展成為班本歌(歌班仔)。
雷劇《情海風波》劇照
清嘉慶末年(大約1816年至1820年),第一個雷歌班一一北和雷歌班成立。自此土生土長的雷歌班活躍在雷州大地上。
建國之初,人民政府文化部門便採取措施扶植雷州歌劇發展, 如支持藝人成立專業劇團,努力培養雷劇人材,鼓勵劇目創作和唱腔改革等。最突出的成果是把雷州歌發展成為具有高臺、雷謳兩大腔系的戲曲聲腔,建立起板式變化結合曲牌連綴的唱腔結構,還創造了主奏樂器雷胡。
1964年後改稱「雷劇」。[2] 劇目的創作演出也獲得很大成績,受到各方面的好評。雷劇舞臺出現了李蓮珠、林奮、黃華文等一批觀眾歡迎的演員。
20世紀80年代專業的湛江實驗雷劇團、海康縣雷劇團和徐聞縣雷劇團,每年演出都近200場;100多個民間職業雷劇團的演出更是年無虛日,平均每年5000多場,每場觀眾幾千人至1萬人不等。
雷劇劇照
從20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雷劇不斷革新。特別是業餘劇團向民間職業雷劇團的轉變,受到國家文化部的重視。雷劇的改革,在「文革」中受到破壞而中斷,打倒「四人幫」後,雷劇加緊了改革步伐,飛躍性發展提高。進入新世紀後,一個擁有800多萬觀眾的地方劇種雷劇,像初升的太陽,充滿朝氣和活力,顯得更有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