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人生》的真實原型來源於我們身邊的人,觀看過程中感覺特別熟悉。文秀同志有多重身份,她是同事們眼中的"拼命三郎",鄉親們眼中的知心人,更是脫貧攻堅的女戰士。她30歲的時候離開了我們,當我們還在躊躇青春何處安放時,文秀同志已經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最深愛的土地和人民。
我今年也剛滿31歲,是一個半歲小孩的母親,與文秀同志是同齡人,看了影片之後感觸特別深。研究生畢業之後,我曾在自治區級的一個事業單位工作了近4年,主要面向東協國家做涉外宣傳,多是與東協國家的記者朋友們打交道,現在主動選擇回到家鄉賀州安家立業。工作的環境和內容都改變了,身邊也有不少親朋好友問我,放棄了大城市的便利條件和工作機會,會不會覺得很可惜?會不會不甘心?同樣的問題,我們不妨看看文秀同志的選擇。
2016年文秀同志從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畢業後,主動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生養她的家鄉,成為革命老區的一名普通幹部。文秀同志當年正是靠著黨和政府的幫扶,從高中讀到大學,走出大山。雖求學遠方,文秀同志卻不忘初心,立志回鄉。她說:"很多人從農村走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總是要有人回來的,我就是要回來的人。"在白坭村,文秀同志找到了施展學識、回報家鄉的舞臺,她把雙腳扎進泥土裡,把牽掛留給貧困戶,用實際行動詮釋出一名青年幹部的感恩之心和使命擔當。
文秀同志的家庭並不富裕,父親身患重病,但她總是樂觀面對生活重壓。剛開始駐村,當地老百姓不理解她,不配合工作,但她不畏困難,努力融入,挨家挨戶走訪,用心扶貧扶智,一年時間已學會用桂柳方言交流,帶領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她在扶貧日記中寫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裡很快樂"。文秀同志的樂觀,浸潤在扶貧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裡,非常具有感染力和正能量。
大城市可能不缺少像文秀一樣的白領精英,但是鄉村的未來卻非常需要像她一樣有擔當、講奉獻的年輕人。她把私家車開到村裡當作工作用車,駐村一年,汽車儀錶盤的裡程數增加了2萬5千公裡。不管颳風下雨,文秀同志常年奔波在市裡與白坭村。她用腳步丈量民情,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了白坭村幾百戶群眾的幸福指數。她忙得甚至沒有時間考慮自己的婚姻大事。領導同事熱心給她介紹對象,她的回答總是:"等白坭村的父老鄉親都脫貧了,我一定轟轟烈烈愛一回。"文秀同志把全部精力都投注到為家鄉人民謀發展、謀福利的宏偉事業中去,深刻踐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讓紅色基因植根心田。
回過頭看,如果再問我從大城市回到家鄉會不會覺得可惜或者不甘心,我想文秀同志已經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人生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無論在什麼崗位,做什麼工作,投之於熱情,投之於幹勁,腳踏實地,堅守初心,不管外在條件是否優渥,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只要內心充實、篤定,人生的價值也會因為你的韌勁和奮鬥顯得更有厚度和意義。
心中有信仰,腳下才會更有力量。希望能與在座的同事們共勉,以文秀同志為榜樣,用我們的青春芳華詮釋初心,敢於擔當,樂於奉獻,共同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通訊員:童荘裝
編輯校對:範佳偉
總監製:莫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