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臺北電影節開幕片,在學會恨之前,他們先學會的是愛

2020-08-27 小北看世界


看2020 年最具性別議題的臺灣電影《無聲》的過程之中,難免會留下眼淚。眼淚是有層次的,令人嘗到不同生命滋味。不論是男主角劉子銓啞口嘶喊出來的全片唯一臺詞告白、劉冠廷捶心肝式地向學生說我知道」、陳渺霏企圖撫慰受傷男孩們的甜美微笑,甚至是金玄彬從最恐怖的邪笑臺詞一起玩到後來的病房與陽臺感情戲……多場猝不及防的情節轉折,在在地顛覆了為性本惡或性本善而爭論不休的正常人們的思維。因為在學會恨之前,他們先學會的,是愛。


《無聲》是2020 年首部臺灣殘酷童話電影,在略為驚悚的校園查案類型氛圍中,打開了觀眾體驗世界的另一維度感官。我們都以為自己所處的世界,是為所謂正常,但那份視若平常或許只是溫水煮青蛙臨沸前所面臨的假象,還以為只要不妄動,所處之境就叫做溫暖,不叫做燙人。《無聲》從劉子銓的視角作為敘事之始。他所飾演的張誠是個從正常學校轉學到啟聰學校的孩子。有了兩種截然不同學校環境可比較,兩邊差異,張誠心知肚明。全手語環境讓他如魚得水,再也不是校園裡表達有障礙且溝通龜速的特殊分子,驟然進入一個大家都跟自己一樣的世界,張誠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等對待。


尤有甚者,在打手語的語境中,正常人看不懂他們聊天內容時還會稍感挫折沮喪,反而體驗到了聾啞人士聽不到聽人講話時的感覺。《無聲》行影時,一開始觀眾還可以跟著主角笑看聽人看不懂聾人的手語而產生的劇情喜感,但當後來進到一堆瘋狂比手語的情節裡頭,電影一度出現手語字幕慢半拍躍上銀幕的狀況,我觀影當下便感到莫名無助、渴求著字幕快點出現救我離開困惑。不知這是柯貞年導演有意或無心的安排?輕輕鬆鬆就推觀眾掉入電影裡面主人翁群面對所謂正常世界時的挫敗感受。


當被電影循循善誘,開始去體會那個無聲世界裡頭的運作規則時,矛盾便排山倒海而來:如果表達已經這麼難,那麼真相能夠越理越清、真理能夠越辯越明嗎?又或者,手語表達出來的語意,究竟是孩子的真心認知?還是在哪個環節出了錯、以至於他們有了慣性的誤解?還是這一切根本只是社會現況中眾人早已經看到卻又自掃門前雪故假裝看不見的待補漏洞?於是乎觀眾面對《無聲》時不斷被堆疊出來的觀影無力感便逐漸能與劉冠廷所飾演的老師同步共感,這位老師沒想過要當救世主,只是沒想到在一個巨大的共犯結構體系面前,他滿腔的教學熱忱、他的悉心疼愛學生之情,有朝一日竟會成了一根一抓就沉的薄弱浮木。


若不是待過正常學校,張誠就不會知道那個他喜歡的新環境不對勁之處在哪裡;但也就是新環境讓張誠感受到平等、甚至享受到同溫層之愛,這讓他和貝貝都想要繼續待在啟聰學校。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哪一個地方是絕對完美的,諷刺的是,《無聲》裡的教學相長的關係並非如一般想像是由校長、老師、(從正常學校轉學到啟聰學校的)張誠,乃至到啟聰學校裡的貝貝那樣的從上而下,而是倒著過來的。貝貝教會張誠信任與不放棄善良,張誠提醒了老師沒看到的真相,而老師又回頭與校長爭論了辦教育的目的。多數人需要的並不是多麼高等的教育,而是公平正義的環境。道貌岸然不該成為社會藏汙納垢的溫床,馴良也不該是弱勢註定要有的長相。


電影裡面有一場戲,是兩個孩子跑去看電影。當電影院重複劃位了,坐在本該屬於自己所購買座位上的你會怎麼辦?關於遇到這個電影院通用狀況題,我們都知道,那是電影院人為或電腦系統的劃位疏失,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是請被重複劃位且沒坐到位置的人去找戲院員工儘快提供補救方式。但他們沒有,反而是做了並不需要的讓位動作。被認為有問題的人習慣性會覺得是不是什麼事情發生就都是自己的問題?殊不知是大人給予小孩的環境本身才有著最大的問題。若此,孩子又該如何在這場不公平的遊戲規則裡面,尋求不輸的可能?


《無聲》是一部漾著詩意的電影,電影中的孩子在山林裡安然玩耍的影像就像天使在跳舞,每個事件的發生敘事語境以極美或極靜的畫面示現著眼見不為憑的高度反差,卻又會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前一刻,以低頻敲擊聲隱隱震動著觀眾的危機預感神經,激測出每個人都有的原始求生慾念。只是,對一般人而言可能只需要尖叫就能解脫的困境,在無聲世界裡的子民們,卻需歷經好幾百層的步驟,才有機會逃離險境。《無聲》是個精心設計的社會染缸雛形,只要浸染過了以後,觀者的心靈從此就會變得不一樣。真實世界迫切需要我們把愛與關懷找回來,而這份心意需要一點勇敢。

相關焦點

  • 2020臺北電影節,如期開幕了!
    一度還很擔心,今年的臺北電影節會不會因為疫情而延期或取消?6月25日,第22屆臺北電影節如期開幕。
  • 女孩,在被愛之前,要學會先愛自己!
    也許這與她曾經受過的傷害有關,但是仍然有很多女孩子像她一樣,在感情中十分卑微,不懂得去愛自己,又怎麼會得到愛,獲得幸福呢?案例:前不久的北大女生包麗為愛自殺事件,相信很多人都感到十分心痛和憐惜。看來,一個人能否幸福與學歷水平也無關,如果她不愛自己,盲目地順應他人,這種愛是扭曲的,遲早都會破裂。分析:女孩子,自愛才會有人愛,這是真理。
  • 在學會做人之前 需先學會流淚
    在《青蛇》之前流傳的各類這道理看上去簡單,五百年道行的小青就不懂:對人類花了幾十萬年才學會的直立行走功能嗤之以鼻,它寧肯貼地而行,繞梁而遊,捕食蚊蟲,對於做人這件事半點也不熱衷——因為它心中無情也無欲。因此雖然在萬花樓伴隨著靡靡之樂裸身起舞,和西域舞娘繾綣交纏,卻只不過是模仿而已,再旖旎動人,也跟猴子模仿人類並無高下之分。
  • 韋斯·安德森動畫新片《犬之島》,擔當2018金馬奇幻影展開幕片,影迷直呼要爬著去臺北
    《犬之島》是韋斯·安德森繼《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後的第二部動畫長片,講述二十年後的未來日本,因犬只數量超過都市負荷,引發犬流感,政府將所有犬只隔離到滿是廢棄物的垃圾小島,一名男孩為了尋找愛犬來到犬之島,在狗兒的幫助下,展開充滿驚奇的冒險旅程聽上去很有愛的感覺
  • 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學會想愛別人,先愛自己
    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有:缺乏細節感,和媽媽之間缺乏連接;(想讓媽媽陪伴)缺乏意義感,跟爸爸之間缺乏安全感;(怕爸爸拋棄、冷落、離開)缺乏愛。(缺乏關心和愛護)都說想愛別人,先愛自己。遇到這種情況,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學會更愛自己,原諒自己。
  • 一年一次臺灣電影嘉年華盛大開啟,開幕片猛揭電影界黑幕!
    今年的開幕片,是緬甸在臺灣發展的導演趙德胤的《灼人秘密》,這是該片的亞洲首映臺北電影節主席、電影攝影大師李屏賓,向現場超過千名觀眾宣布第21屆臺北電影節正式揭幕!趙德胤非常開心《灼人秘密》能夠獲選為臺北電影節的開幕片,這已經是他第十年參加臺北電影節了,比起在坎城的世界首映,在臺北電影節的亞洲首映,更讓他感到有種近鄉情怯的緊張感,因為許多指導過自己的前輩和業界人士今天也都來到現場,希望臺灣觀眾也能喜歡這部作品
  • 臺北電影節開閉幕片揭曉 張榮吉陳果作品擔綱
    ,開幕片為連獲本屆電影節「臺北電影獎」與「國際青年導演競賽」雙大競賽項目入選、張榮吉導演新作《共犯》。網易娛樂5月18日報導 2014臺北電影節日前公布開閉幕重量影片,開幕片為連獲本屆電影節「臺北電影獎」與「國際青年導演競賽」雙大競賽項目入選、張榮吉導演新作《共犯》。
  • 一個人想要幸福,就要先學會愛自己
    嘆這世道艱難,諸事紛雜,人來人往,很多時候我們所追求的人事物不一定能夠得到,而我們想要的幸福也可能與我們擦肩而過,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個人想要幸福,就要先學會愛自己。其實,我們要想能夠擁有一個幸福的生活,並且讓這個生活有所保障的話,我們首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要學會愛我們自己,如果我們自己都不愛自己的話,又為什麼要期待別人來喜歡我們呢?學會先愛自己,不是自私,而是換一種方式來保護自己。在人際交往當中有些人是奉獻型人格,與此相對的,有些人就是索取型人格,有的人不愛自己,心裡總想著為別人付出,怎麼才能夠讓別人的生活過得更好。
  • 洛城電影節「愛情藥不藥」獲選開幕片
    美國電影學院(AFI)2010年洛杉磯國際電影節(Los Angel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將於11月4日至11日在洛杉磯好萊塢中國戲院舉行。安海瑟薇(Anne Hathaway)與傑克葛倫霍(Jake Gyllenhaal)主演的「愛情藥不藥」(Love and Other Drugs)被選作開幕片,在多倫多影展受好評的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主演的「黑天鵝」(Black Swan)將作閉幕片。
  • 臺北電影節開幕了,它和金馬獎有什麼不同?
    不過,相對於即將舉辦第 53 屆的金馬獎來說,臺北電影節在大陸影迷心中的知名度不是特別的高,更準確地說,就連臺灣的一般觀眾,或許也無法明確說出兩者的差異。在開幕這天,我們前往典禮現場,《樓下的房客》主創人員與許多臺灣電影業界的人士都到了,這部片昨晚也是亞洲首映。以下是關於臺北電影節的一些事,我們採訪了幾個業內人士,以及把這個開幕片給看了。
  • 威尼斯電影節開幕片贏掌聲 還有哪些影片值得看?
    北京時間昨天凌晨,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開幕。儘管這一屆威尼斯電影節沒有華語片入圍,但趙薇作為評委之一還是為電影節帶去了屬於中國的存在感。 此外,今年的競賽單元也被稱為近年最強的一屆,幾位大師級導演都帶來了各自的新作。開幕式後,本屆開幕片《愛樂之城》的放映贏得了滿堂彩。
  • 紐約電影節2020時間最新消息 《法式告別》擔任開幕片
    紐約電影節2020時間最新消息 《法式告別》擔任開幕片  日前,由米歇爾·菲佛、盧卡斯·赫奇斯、崔西·萊茨主演的超現實喜劇片《法式告別》宣布,將擔任今年第58屆紐約電影節的開幕片,這同時也是該片的世界首映。
  • 日籤 | 在天長地久之前,先學會如何分開
    之前受防控的影響,很多閱讀活動都扎堆在了最近一周。為了做準備,我翻了翻這幾年我讀過的作品。翻來翻去,單純描摩「愛情」的並不多,反而是寫婚姻家庭的比較多。是不是因為我年紀到了,不大可能去讀那麼「純粹」的東西,還是那麼「純粹」的東西,對於寫作者而言也是不太好下筆的。然而,答應了,還是要準備的。
  • 重拾創作信念 We愛遇上臺北電影節
    臺北電影節「正在拍片的我」講座與「We愛之夜交流酒會」在6月28日圓滿落幕。兩岸導演們透過拍片述說夢想、故事、生活,記錄時代推移的轉變,承載歲月輪轉的痕跡。
  • 520想對你說:學會愛人前不如先學會自愛.
    妳愛我就不要再問 / 不需要強忍 / 不需要再為我去擔心說愛我就不會是恨 / 不管那責任 / 太多猜想猜想到晚上更抖震其後,說話變得欲言又止,不想女主再糾纏追問再多。而頗有心機的年粵日,在這個「520」沒有送首冧歌給大家,除了是想出乎大家意料之外,還希望藉此歌告訴你們:要想學會愛別人,首先需要先學會愛自己,最好別留機會給別人在某一天跟你說「自愛」這句話。
  • 第21屆臺北電影節公布「特別放映」和「明日·臺灣」單元片單
    近日,第21屆臺北電影節組委會公布了「特別放映」和「明日·臺灣」單元精彩片單,網羅了多部尚未在臺公開的話題新電影。
  • 分享好書《先學會愛自己,再遇見對的你》
    對於身邊的人還有同頻的朋友我都會推薦周梵的《先學會愛自己,再遇見對的你》,這本書是因為發自內心覺得有受益,好書值得反覆閱讀,也值得分享給更多的人,有的姐妹說讀了這本書自己有所收穫,更是歡喜。正如書名中說到要先學會愛自己,很多人都會認可這個理念,但是怎麼才算愛自己呢,我想很多人都是不清楚的甚至是有錯誤的。我看完這本書後,對於自己有了更多的覺察和了解,對於親密關係中存在的問題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只有當自己擁有愛的力量才有能力去愛他人;當學會和自己擁抱後才能體會到擁抱他人的幸福感。用積極樂觀心態去面對生活的難題 ,讓自己擁有勇氣去面對更多的人和事。
  • 「先學會遊泳再下水」蘊含幾分道理?你是如何學會遊泳的呢?
    「先學會遊泳再下水」這句話被人們冷嘲熱諷數百年,幾乎到了一無是處的地步,因為人們遵循的正常邏輯是:要學會遊泳,就必須先下水。沒有水,在岸上是永遠無法學會遊泳的。這是最基本的常識,通常無人質疑。他說:「在沒有學會遊泳之前勿先下水」這樣的主張,就如同「在還沒有知道食物的化學的、植物學的或動物學的性質之前,我們就不能飲食;而且要等到我們完成了解剖學和生理學的研究之後,我們才能進行消化」一樣可笑。黑格爾的比喻與反駁充滿機智和幽默,非常在理、簡直無懈可擊,其強大的邏輯力量令人無從招架,似乎一舉擊潰了「沒有學會遊泳之前請勿下水」的主張。
  • 臺北電影獎再公開10位女神!11日頒獎陣容超豪華
    華夏經緯網7月6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2020第22屆臺北電影獎頒獎典禮6日公布壓軸頒獎人名單,包括本屆評審團主席吳念真、決選評審尹馨、金馬影后楊貴媚,以及陳意涵、邱澤、張榕容、鳳小嶽、張睿家、曾之喬、高捷、楊謹華、溫升豪、姚以緹、鍾瑤、丁寧、黃嘉千等都將出席,繼首波星光公布後
  • 林依晨演陳立農MV發表這天,她在臺北看電影,胡宇威在後排沒認出
    一度還很擔心,今年的臺北電影節會不會因為疫情而延期或取消? 6月25日,第22屆臺北電影節如期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