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晚,FIRST青年電影盛典頒獎禮在西寧青海大劇院舉行。劇情片《情詩》獲得「最佳影片」,紀錄片《棒!少年》摘得「最佳紀錄片」獎項。另外,值得一說的是,易烊千璽承諾資助「山下紀錄片實驗室」。
《棒!少年》的頒獎詞寫道:流暢的剪輯、超越線性的時間敘事、與完備的電影技術的高水平融合,在動人又誠摯的成長故事中,彰了人性的溫存與希望。
完整獲獎名單如下:
最佳短片:《修容鎮》 導演:包奕凡
最佳實驗短片:《硬幣》導演:宋思琪
最佳紀錄片:《棒!少年》導演:許慧晶
一種立場:《藝術死了》導演:周聖巍
最佳電影文本:《花這樣紅》導演:周洲
最佳藝術探索·視覺呈現:《歌聲緣何慢半拍》導演:董性以
最佳演員《情詩》:周青,導演:王曉振 ;《罪業搭檔》王學兵,導演:高寒
評委會大獎:《哈日夫》導演:寶音格西格
最佳導演:《龍門相》導演:肖一凡
最佳劇情長片:《情詩》導演:王曉振
和往年一樣,每次獲獎名單出爐後,我們都會進行總結。今年FIRST青年電影展在疫情中艱難舉辦,讓「好久不見」電影的影迷們湧向西寧,感受大屏幕的魅力。
總體來說,今年入圍的影片可以說喜憂參半,很多人說劇情片沒有「可以打的」。從紀錄片來看,入圍二十部作品中,有八部是紀錄片,算是比重非常高,但是多部紀錄片在豆瓣的評分降低,觀眾的評價比較兩極。
《世界的形狀》用娓娓道來的旁白,大環境的描述,在一堆鬧的入圍紀錄片中顯得那麼特別。當通過影像進入導演內心世界之後,他的思考也就變成了你的思考。世界有很多種形狀,需要你去行走,感知。採訪使用的是都是全景機位,人與環境的關係得到了很好的彰顯,當難民說到如何從中東過到歐洲的時候,背景是一條延伸著的牆。
《棒!少年》我們西寧前方的記者對其的喜愛溢於言表,甚至寫了一手打油詩:身世坎坷遇良師相伴,嬉笑打罵悟成長改變。揮灑汗水博賽場勝利,默默流淚但努力無悔。
《老郭夢工廠》長時間的凝視一名藝考培訓機構的老闆,在家庭,學生,老師之間,老郭疲於奔命。他也曾經有過玩兒樂隊的夢想,他也有自己的底線,自費舉辦藝術節,圓自己的夢,順便噁心一下領導,這個人物就很可愛。在利益面前,他壓力驟增,每一分錢都不是那麼容易賺來的。他妥協過,快樂過,有過兄弟,最後也因為利益爭吵起來。老郭就是你周圍第一個朋友,他沒那麼好,但他也沒那麼壞。
《癮》越來越多的人嘗試家庭題材的拍攝,這種向內的個體探索,《癮》中對母親複雜的關係和情緒充斥在影片之中。絮絮叨叨的王凱,利用影像達到他的「弒母」的目的。值得我們去觀看和討論。
《清明》中農民對土地的感情挺複雜的,生於斯埋於斯。紀錄片見證了祖墳遷移的過程,抗爭與無可奈何。導演一方面他是經歷者,另一方面他又是觀察者。這樣的視野下,冷靜而克制的記錄。文本,社會層面都挺足的,略微可惜的是,這個主題沒有繼續再往深處挖。可能放在獨立紀錄片的黃金時代他並不是最出眾的,但在當下,他顯得彌足珍貴。
《光之子》被主人公梅朵對於故鄉,對於想見父親的執念深深打動。梅朵有點小大人,總會不經意說一下很有哲理的話,導演多年的拍攝,讓他跟梅朵成了很好的朋友,導演也曾在國外工作,在梅朵身上,他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導演不想呈現那些大家想當然的元素,而是更加希望聽從梅朵內心的聲音。
《雲陽》中一個沒有找到方向的老者,找尋沒入庫底的雲陽,尋找自己的故鄉。影片沒有宏大的敘事,集中在了一個搬遷家庭的日常。感受到了一種家庭的溫度。人在不斷尋找自己氣息的地方。影片中,一共吃了六次飯,與在老家熱鬧的一家人的團聚飯相比,一個人在德國吃薯條是那麼的孤單。但,可能導演還是要堅持在劇情單元吧
《告別十二歲》對足球的熱愛,以及希望通過足球改變命運的期許,讓這支小學生球隊踢起來虎虎生威。三個小學生家境不同,場上位置也不用同。但為了一個夢想讓他們一場場比賽的打拼。我們樂於看見這樣的熱血的體育題材,他們純真的夢想到底實現了沒有呢?十二歲告別後,他們會有更加多彩的人生。
我們樂於看見新一批的紀錄片影人不拘泥於常規的紀錄片攝製,在紀錄片邊界方面又有了新的探索。同時,也希望在接下來與入圍導演進行合作,將紀錄片推廣給更多的觀眾,刷新他們對紀錄片所固有的理解。
凹凸鏡DOC主辦的紀錄片圓桌討論現場。
凹凸鏡DOC對FIRST青年電影展進行了持續的觀察。曾經在2018年和2019年分別寫過《今年,紀錄片成為FIRST影展最大贏家》、《今年FIRST,紀錄片沒有贏家》。
去年,凹凸鏡DOC與拋開書本聯合舉辦了「紀錄片人之夜」。今年,凹凸鏡DOC得到了幾何書店的支持,成功的舉辦了「這世上的偶然:我為什麼拍紀錄片?」紀錄片圓桌論壇。完成了對五部紀錄片導演的專訪,及多篇評論文章。
採訪連結:
《癮》背後的「弒母」衝動:我希望攝像機有種武器的成分存在
當《棒!少年》遇到,棒!導演
梅朵:那個被光眷顧的孩子
FIRST X 凹凸鏡DOC:你不可錯過的紀錄片圓桌討論
凹凸鏡DOC的張勞動在西寧。
第六屆 / 2012年
入圍紀錄片·青年單元
《京生》/ 馬莉(獲得評委會特別獎 )
《中國門》/ 王楊
《兵馬俑》/ 李彬
《老唐頭》/ 徐童
《姑奶奶》/ 邱炯炯
《垃圾人》/ 李瑋訓
最佳紀錄片
《歸途列車》/ 範立欣
劇情簡介:
1990年,家住四川廣安區回龍村的張昌華和陳素琴兩夫妻為了能讓家裡過上更好的日子,也為了讓張琴和張陽姐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有朝一日可以擺脫像他們一樣在農村的艱苦生活,毅然離開一對幼年的雙子女去廣州打工。
他們辛苦的賺錢往家裡寄錢,幾年才能回去和家人團聚一次過一個年。平時只能姥姥生活的姐弟對他們早已產生了生疏感和冷漠。但女兒張琴像很多這個年紀的叛逆少年一樣,不聽勸告毅然退學,重蹈了父母的覆轍,從村裡離家去廣東打工……
第七屆 / 2013年
入圍紀錄片·青年單元
《孤城》/ 金華青
《媽媽的村莊》 / 許慧晶
《殤城》 / 趙琦
《生活而已2》 / 魏曉波
《羅盤經》/鬼叔中
第八屆 / 2014年
入圍紀錄片
《海拔4600米》/ 曹瑞
《晃遊身體》/ 應政儒
《醫院裡的中國》/ 陳宇舟
《唐老師》/ 張新偉
《Bike與舊電鋼》/ 邵攀
《亞當之子》/ 陳長清
《築巢人》/ 沈可尚
《鐵兔子》/ 黃瓊緯、李家慧
《粵B 85C13》/ 郭宇
最佳紀錄片
《子非魚》/ 黃肇邦
劇情簡介:
《子非魚》紀錄了鮮魚行學校一班活在貧窮線下的小學生的生活。故事圍繞班中成績優異的佘偉豪和他的好朋友。這些孩子在嬉笑頑皮背後,承受著非一般的經濟和家庭壓力:他們有的來自單親家庭;有的靠微薄的綜援維生,所住的板間房曾面臨騷擾;有的是新移民,仍在學習適應……這些孩子親述面對貧窮和各種家庭問題的感受。電影從小孩子的眼睛出發,透過他們天真無邪的對答反映出他們如何從日常觀察?媒體報導等認識自己無力控制的成人世界和社會問題。
第九屆 / 2015年
入圍紀錄片
《二十四》/ 姜紀傑
《小喇嘛的春節》 / 張國棟
《知天命》/ 李鵬飛
《九叔》/ 吳建新
最佳紀錄片
《種植人生》/ 顧曉剛
劇情簡介:
都市白領老賈放棄城市生活,帶著妻子回歸田園,實踐自然農法的種植。他的理念吸引了一批城市仰慕者,而當地的村民卻不敢苟同。日出日落,夫妻逐漸失去了相濡以沫的情感,只剩下責任分工與義務,家庭與田園生活都面臨了困境與裂痕。他們的故事裡,有種子的培育,有生命的誕生,有稻穀的豐收,也有愛情的背叛,見證了人生的步履不停。
第十屆 / 2016年
入圍紀錄片
《花山道口》/ 金荻翔
《飛地》/ 李維
《黃星綠地滿天紅》/ 陳實
《宮殿之城》/ 宋婷、Adam Smith
《消失在黎明前》/金行徵
《廢城記》/ 曾茜
《吾土》/ 範儉
《湖岸》/ 王佳音
《南》/ 齊博
最佳紀錄片
《昨日狂想曲》/ 黎小鋒、賈愷
劇情簡介:
若你正身處中國,無論是在喧囂的一、二線城市或偏遠鄉村,要是看見一輛插著紅旗、貼滿標語的破車停在面前,以高分貝播放著紅色革命歌曲,無須大驚小怪。這不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穿越場景,而是老劉的「全國長徵宣傳雷鋒」專車。
老劉,本名劉光建,和五十年前被塑造為「共產主義戰士」的雷鋒是同期戰友,雖光環遠不及雷鋒,卻也同樣抱持「忠於人民、忠於黨」的理念、同樣聽從毛主席的指示辦事,同樣夢想成為稱職的「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1998年,老劉離開在西藏自治區的公務員一職,拋家棄子,決定漫遊中國發揚雷鋒精神。一路上他為人免費擦鞋,生活接近乞討邊緣,卻苦心孤詣地要創建共產國際大學。
「為人民服務」這看似謙卑的願望,成為老劉在物質條件匱乏的現實生活中唯一引以為傲、甚至自負的根源;片中隨時可見他對跟拍多年的導演下指導棋,有意識地左右鏡頭的拍攝和故事的走向,呈現出拍攝者與被拍攝者的關係。
第十一屆 / 2017年
入圍紀錄片
《伴生》/ 黃肇邦
《滷煮》/ 徐勝永
《生活而已3》/ 魏曉波
《失控的生命》/ 郭棟梁
《塑料王國》/ 王久良
《我要參選》/ 邢菲
《我有一個憂鬱的,小問題》/ 張溪溟
《中國梵谷》/ 餘海波、餘天琦
最佳紀錄片
《囚》/ 馬莉
劇情簡介:
中國東北某精神病院封閉療區。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性衝動,酒癮患者……包括他,都將在這裡接受強制性封閉治療。從清醒的瞬間,他們就開始試圖掙脫這座囚室,但在這裡,掙扎毫無意義。此後,他們將在藥物的控制下和不容置疑的規訓之下,開始自我反思,它觸及靈魂,意志,欲求,思想……
第十二屆 / 2018年
入圍紀錄片
《公務員》/ 謝卓穎
《紅毛皇帝》/ 嶽廷
《狂熱自白》/ 劉曉雷( 一種立場獎)
《入戲》/ 董雪瑩
《梧桐樹》/ 蘇青、米娜
《幸福定格》/ 沈可尚
《馴馬》/ 古濤
最佳紀錄片
《四個春天》/ 陸慶屹
劇情簡介:
紀錄片《四個春天》是一部以家庭生活為背景的紀錄片,拍攝於位於黔南地區的小鎮獨山。鏡頭以主觀角度導引日常生活的情景流出銀幕:勞作、歌唱、出遊山野、探親訪友、喪葬、歡聚別離。影片展現了兩位主人公——導演本人的父母的生存狀態,以及他們如何面對生命中不可挽回的失去。
第十三屆 / 2019年
入圍紀錄片
《南遊記記》/ 江峰
《看海》/ 李京紅
《小石頭》/ 喬建強
《時光機》/ 孫揚、江松長
《夫妻不是同林鳥》/ 譚振邦
最佳紀錄片
《世外桃源》/ 周銘影
劇情簡介:
在一個取名為「世外桃源」的烏託邦世界,權威的中心向外擴散著宏大的集體主義思想,要求年輕人放棄自我意識,投入一個幻想中的集體;在歡樂、疲憊、嚴苛共存的理想實驗中,傳遞在人們口中的信念,逐漸被現實撕裂,一部分年輕人開始產生反抗意識,「世外桃源」面臨巨大挑戰。
*註:因為青年單元和學生單元分類原因,梳理可能有遺漏之處和不準確的地方,望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