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大河丨在水一方與攝影之河

2021-02-10 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

編者按:

一條大河,是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不變的主題,更是我們不變的堅持與守望。一條大河,是家園,是母親,是我們在瀾滄江畔用影像的方式,對世界上每一條河流的致敬,對河流所滋養的生命與文明的致敬。正如學者舒陽文中所說「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提供了中國攝影節思維模式的一種從未有過的創新。這種創新基於以下理由:「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首次以一種主題(水)作為歷年活動持續不變的主題,首次提出一種國際地緣文脈(調滄江一湄公河流域)為特徵的全球化文化策略。」

舒陽的這兩篇文章對歷屆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的學術脈絡和精神內核進行了提綱挈領的梳理和總結,更為主辦方提出了新的關注點:「一條大河」所追求的不應只是「海納百川」的東逝水,更應該是所經之處滋養生生不息的創造力。」

1、在水一方(本文收錄於《2014·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在水一方金孔雀雙年展》)

2、攝影之河(本文收錄於《2016·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一條大河金孔雀雙年展》)

以水破題

自2000年以來,中國的攝影節經歷了許多生生死死。現在國內新的攝影節大都參照「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的模式,只是在規模上難以與之匹敵。應該說,「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提供了中國攝影節思維模式的一種從未有過的創新。這種創新基於以下理由:「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首次以一種主題(水)作為歷年活動持續不變的主題,首次提出一種國際地緣文脈(調滄江一湄公河流域)為特徵的全球化文化策略。

李傑《海上》

水對於人類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說人類的歷史伴水而生。以西雙版納自身文化來講,傣族被稱作「水的民族」,以潑水節」作為傣歷的新年。從宏大的人類敘事連接到地域文明,水的主題為攝影節的影像資源提供了極為堅實的內容文持。這種源源不斷的影像資源,已經被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節參展作品所證實。

海珊·法特米《在愛的泥土裡》

其中包括海珊·法特米(伊朗/Iran)的《在愛的泥土裡》、瑪塔·科特拉斯卡(波蘭/Poland)的《歌賽昆達湖》、米科拉·諾瓦基(波蘭/Poland)的《奧得河》、巴勃羅·巴薩羅穆(印度/India)的《隱秘的典雅》、薩拉博·胡拉(印度/India)的《瓦拉納希——恆河》、白冬泉的《延河畔上》、胡群山的《劉麥地——珠江源頭第一村》、歐陽興凱的《洪江》、吳旭韜的《極地視覺》、新華社的《在河之洲一歐洲河流縱覽》等展覽作品對水體生態與社會人文的表現,也包括楢橋朝子(日本/Japan)的《水中半睡半醒》、Kim Mi-Kyung(韓國/Korea)的《海,海谷》、陳有為的《水的劇場》、高輝的《山水之間》、郭鵬的《一條河流》、火炎的《新桂林山水》、金輝的《此岸·彼岸》、李傑的《海上》、李智《原上》、珀泊的《自遊式》、丘的《瘴》、魏志傑的《河流》、吳平關的《此岸》、    許培武的《林泉高致——向郭熙致敬》、伊欣的《雪域冰川》、于濤的《珠江》、資佰的《我的Mekong——問江》等作品對水自體和沿水景觀的觀照與詠嘆。從這些豐富的關於水的影像作品可以看到,水這一主題不但沒有對「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參展的攝影作品產生限制,反而成為影像與人類生存境遇緊密關聯的精彩舞臺。

楢橋朝子《水中半睡半醒》

在本屆「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中,因為築壩或人美的幹擾活動帶來了對自然生態、社會生活和地區文脈的不利影響也被大量地反映在參展作品中。如阿比爾·阿卜社拉(孟加拉)的《孟加拉:氣候變化與民生之災》、山下隆博(日本/Japan)的《多摩川》、林威義(馬來西亞/Malausia)的《消失的海岸線》、杜子的《瘢痕——削山造城》、曠惠民的《沅水河瘍》、黎明的《後三峽,在水一方》、李季和費敏的《拉普提河和康納利爾河》、羅懷學的《金沙江上最後的推溜人》、孫志軍的《羅布泊,關於水的傳說》、肖萱安的《156水位線下的逝去風景》等的作品,都以個人化的方式體現了影像的社會正義性。我個人對《3/11兒童攝影》雜誌(日本/Japan)項目印象極為深刻,這個項目由日本的少年兒重拍攝地震引發海嘯為日本帶來的巨大環境災難的場景。一些照片間隔幾年拍攝,顯示災情的嚴重和災後的清理重建的艱巨工作,以對比和參與性的影像體現社會對彌合災難創傷的努力。特別是展出的作品由少年兒童參與拍攝,讓我感受到人類面臨大災大難時全體社會動員的力量。

阿比爾·阿卜社拉《孟加拉:氣候變化與民生之災》

從這些參展的攝影作品中,可以看到來自全球不同地域的攝影人所呈現的人類與水的林林總總的無限的依存關係。在全球環境與氣候因為工業化而面臨惡化的今天,水這一主題不但表述了人類歷史與地域文化的多樣性,更提示全球協同關注與解決環境問題的急迫性。「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以水破題,為層出不窮的中國攝影節提供了新的舉辦思路。

文化策略

「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的國際単元部分以東南亞和南亞攝影師作品為主,佔到展覽作品總量的一半。其中不但包含了個人作品的展示,還包括了「治傷之藥:2000年以來的束埔寨攝影」、羅蘭德·彼爾格蕾(英國)收藏的「緬甸老照片」、獨立攝影機構Invisible Photographer Asia組織的「IPA國際畫廊幻燈展」等展覽活動,深入介紹周邊國家攝影的現狀,填充了國內對這些相關攝影領域的認識盲點。從參展作品的比例上,可以看到「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沒有囿於以往攝影節常規的國際化策略,而是試圖建立差異化的國際文化交流策略。這種文化策略,觸及當今世界格局正在發生的重大改變,即從傳統西方主導的現代化向多元全球化的世界格局的改變。

黎明《後三峽景觀之變》

以往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常常是一種聯合國式的以國家為基本單位的機會均等的組織形式。這種方式體現的是一種政治正確,而不能很好地描述文化的特性。因為文化的傳統界線是地域性的,而不是國界性的。不同文化之間強調的是差異性與創新性,而不僅僅是現象的羅列。因此當我們沿用常規的聯合國式的國家身份來作為展覽的構成,就會削弱文化的特性與文脈。特別對於雲南這個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地區,簡單的國家身份會掩蓋這一地區與周邊文化的歷史血脈聯繫和當下密切的現實聯繫。「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將自身的歷史地理作為依託,恰當地確定了量身定做的文化策略,「試圖通過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使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成為一個影像實踐空間」,為寬泛的國際文化交流注入更加深入具體的文化內涵,使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主體更加明確,從而使交流得到更加有效的實施。可以將「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的國際文化交流策略描述為「全球化的具體性」,來對抗一般國際交流的「全球化的扁平性」。

丘《瘴》

本屆影像展特別設立了「南亞、東南亞攝影節聯盟論壇」,邀請參展各國攝影活動組織者探討來來合作和發展的前景。今天周邊亞洲國家在文化交流中,面臨著一些更加切身的發展課題。這些國家都受到歐美工業化的影響,同時保有自身歷史形成的豐富傳統文化。如何將自身的傳統文化轉化為當代文化創新的動力,是這一地區可以更多相互探討和借鑑的文化經驗。從早先實現現代化的日韓到尚在發展中的束埔寨,這一地區面臨著非常類似的全球化同題,需要更多的交流形成發揮自身文化優勢的共識性道路。這一地區對文化多樣性的當代探索,將為全球化提供非常重要的發展資源,可以對美洲、非洲等非西方傳統文化的全球化提供類似經驗的有益參照。

許培武《林泉高致——向郭熙致敬》

經過工業化的洗禮,原生態民族文化面臨巨大的挑戰。由網際網路帶來的新技術,使全球化的速度加快。原生態民族文化如果放棄創新,將成為博物館化的文化展品,甚至成為文化旅遊消費品而喪失其原始活力。文化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原生態的民族文化也是人類在適應自然的過程中習得的。今天世界形成的地球村已經破除了地域文化的封閉性,原生態的民族文化應該成為創新的資源甚至動力,才能真正發揮文化的價值。「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區域性主導的全球化文化策略,可以有效地發揮自身文化資源的豐富性,並有機會將這一攝影盛事發展成國際文化創新的重要平臺。

人的關注

雖然「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以水為題,但攝影本身最終聚焦的還是人的問題,即影像展所提出的「以『水'的名義發起一場與人類生存有關的影像探討」。這裡探討的人不是空泛的概念性的人,而是攝影這一偉大的記錄工具所顯現的停留在此刻而不知所終的一個個具體的生命。阿德裡·阿伽扎利(馬來西亞)《真主的意願》裡平凡忙碌的伊斯蘭教長,格裡克·克魯茲(菲律賓)《右邊第二顆星星》裡親密無間的青蔥少年夥伴,K·G·克裡斯南(馬來西亞)《連續》中為社會所歧視的變性人們,邊群收集的合影集《我愛北京天安門》裡不同時期在天安門前合影的人們,李維俊《衣「殤」——中緬邊境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之傳承危機》裡絢麗的華服民族,王藝忠《金三角童子軍》的那些命運未卜戎裝少年,曾年《三峽人》賦予生活尊嚴與夢想的普通人、扎西羅丹《靜靜的碩多崗河之二——我的兄弟姐妹》的濃鬱的親情與鄉情,張巍《人工劇團»裡無數無名者的局部虛擬拼成的經典形象,林添相、鍾永和、何經泰等《合灣原住民群像顯影》裡展現的少數民族的造像與民俗,所有這些形形色色的人都在向我們昭示關於生活的沉浮。對人的關注,深刻體現了攝影的人道力量。

以繪《九首歌》

對人類生存的顯現,除了對現存生活的影像記錄,也包含在藝術攝影的人工創造之中。特別是本屆「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女性攝影人以藝術的方式所呈現的帶有女性主義藝術氣息的諸多作品,如Ma Ei(緬甸/Burma)的《無盡》系列、桔多淇的《蔬菜博物館》、榮妮的《在美國》、以繪的《九首歌》等,呈現出女性氣質的藝術擬影的傑出創造力。

扎西丹羅《我的兄弟姐妹》

本屆「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良好的展示環境,讓我先後四次到展場反覆安靜地參觀了所有的作品,每次觀看都會有一些新的發現和感悟。影像展強化的主題、契合文脈的交流策略以及眾多人性關懷的優秀作品,成就了西雙版納美麗土地上令人感動的攝影之旅。遺憾沒能參加後續舉辦的去寮國、緬甸、泰國等地的攝影採風活動,失去了一次對影像展延伸參與的機會。每一個攝影節,都是攝影人團聚的一次美好的機會。「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會伴隨那裡獨特的文化氣息,吸引人們一次又一次地回歸,去領略更多的攝影奇蹟。

「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以「一條大河」的主題劃定了一片攝影的疆界,蜿蜒至今已然舉辦四屆。除了瀾滄江 - 湄公河流域國家與雲南歷史地理的淵源, 「一條大河」的主題形象地將影像展與水系自然環境和民俗族群文脈串聯成圖片展覽的視覺世界地圖。從國內影像大型活動來看, 「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為國內攝影節確定了一個可圈可點的主題性展覽範式。雖然和國內同類攝影節相較「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的展覽規模並不算大,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參展影像作品中都有不少灼灼生輝的難忘佳作。當下國內新的攝影大型活動越來越多,可以在「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已有的活動成果基礎上進行一番發展前瞻。

盧鵬《巴基斯坦掠影》

在當下數碼科技的推動下,圖像的呈現方式出現了愈加多樣化的改變。即便靜態影像由於載體介質和傳播途徑的變化,也使原有的平面紙媒不再具有權威影響力。這個時代越來越成為數碼媒體的時代,影像傳播的話語權通過大數據更加傾向於服務客戶端。原來全球範圍內依託圖像平面展示和傳播的攝影節,其圖像信息的展覽現場性越來越不重要。以至於影像作品的評選,現今基本可以通過顯示器來完成。因此在當下特別要提出,攝影節展覽的現場意義何在?以往攝影節的運作方式哪些有效、哪些失效?我們在現今的展場所要觀看的影像作品本身的創作是否也會因此發生變化?

杜拉·韋迪作品《迷失在 天堂》系列之一

如果圖像可以在顯示器上看,甚至更適合在顯示器上看(比如說億像素作品),那麼在今日社會忙碌生活的人們為什麼要身臨攝影節的展覽現場?這樣提高時間成本是能得到更加深入的人際交流還是能獲得更多的休閒娛樂?如果如此,攝影節就是一個歡樂盛大的派對。當然可以在攝影節展覽中引入新的展示媒介,讓觀眾獲得更多的參與性和體驗感,這樣也意味著傳統攝影圖像因此需要發生相應的改變,作品的創作方式和面貌樣式也會改變。

賀肖華《它界》

顯然當下國內攝影節的展示方式相當趨同化,使不同攝影節的差異性特色沒有充分展示出來,使得更具創造性的作品容易被湮沒在單一的展陳中。就「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的活動立意而言,可以從展覽作品的特定主題和展陳方式上更加發揮其對水系自然、地域文明、族群文化等內容的專注強化。攝影節也可以針對更加細化的參與者來拓展活動的獨特性,如區分普及與專業、行業與跨界等基於不同參與者的需求進行更有傾向性的差異化組織。 「一條大河」所追求的不應只是「海納百川」的東逝水,更應該是所經之處滋養生生不息的創造力。世上條條奔湧的攝影之河,應為圖像的全球版圖標註更加具有視覺多樣性的燒腦景觀。

(本文作者系德國DCKD萊茵美術館執行館長、「AIA亞洲獨立藝術連線」發起人、中國攝影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委員、「北京國際攝影周」國際錄像單元策展人、北京「藝述館」館長、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學術主持、「中國麗水攝影節」學術委員、陝西省美術家協會實驗藝術委員會副主任。)

相關焦點

  • 一條古老大河的涅槃
    今年是永定河生態補水的第二年,自4月20日官廳水庫放水以來,通過「引黃入京」工程為永定河補水的規模為歷年之最,永定河北京段25年來首次實現全線有水,這條斷流四十年的北方大河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過去,我開車行駛在永定河畔的109國道上,有一個問題困惑不解——上遊大量放水,為什麼從王平到下葦甸的河道依然乾涸?
  • 那是一條青澀的河
    一則微信,泛起的漣漪……2019.7.14,「青澀之河」微信群:@陳建東:我們的大河場呀!如今是無路可走。7.9洪災把通向的道路全部衝毀。我們發小唯一的念想一一鋼筋水泥橋也被衝垮了!現場一片狼藉。我們的家園、我們兒時的夢、發小們兒時的歡樂園,已不在了。什麼時候才能重現你的美麗?大河!大河!你真的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嗎?
  • 中國一條向西而流的河,全年禁漁、禁止打撈,河底藏天然「寶藏」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江,它的名字就叫長江;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河,它的名字就叫黃河;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就叫中國……」。這是歌曲《龍的傳人》中的經典歌詞,我國作為大河文明的發源地,境內有著數不清的河流和湖泊。
  • 江淮河漢,作為一條支流,漢江是如何做到與三大河齊名的?
    漢之廣兮,風波四起。雖有風波,不如蹄涔之水。蹄涔之水,不為下國而傾天子。漢之深兮,其堤莫量。作為長江的一條支流,漢江卻和其它支流、甚至國內其它大河的支流都更耀眼,甚至於「搖身一變」,到了韓國還成為他們最重要的一條大河。古人將長江、黃河、淮河、漢江四條河並稱「江淮河漢」,而在那個時候,長江、黃河和淮河並稱有情可原,畢竟它們不僅擁有獨立河源,也擁有獨立入海口於,那漢江又何德何能,與這三條大河齊頭並稱呢?
  • 一條大河 丨 通天河1985—2015
    由此開端,借改革開放之初民族自強自新為動力,中國民間大河漂流運動隨之覺醒,好男兒由四方來,長漂,黃漂,雅漂……..一時間風起雲湧,在驚濤駭浪中書寫著悲壯與頑強,以數條生命為代價,書寫了中國人的漂流夢,卻又在一番轟轟烈烈之後悄然而去,留下無數的爭議與反思,以至於三十年後的今天,中國的大江大河重又恢復了平靜,而提起「漂流」,絕大多數國人的腦海裡,似乎只留下了旅遊景點小竹排的印記。
  • 「話說濟水」 徵文 | 故鄉那條河 | 作者:姚景強
    答曰:「瀆之為言獨也,不因餘水,獨能赴海也。濟潛流屢絕,狀雖微細,獨而尊也。」唐太宗聞之,對濟水十分欣賞,曰:「善。」其實,怎一個「善」字了得。  濟水有其志。作為一條河流,最嚮往的地方莫過於大海,最遠大的理想莫過於奔向大海。大海是千萬條河流靈魂的歸宿,是它們期望的朝拜聖地和美好的精神家園。我們說,每一條河流都有源頭,卻不是每一條河流都能獨流入海的。
  • 「一條大河」流淌出的故事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在長春電影製片廠第十二放映室,《我的祖國》作曲劉熾之子劉欣欣一邊唱起父親的作品,一邊講述著「一條大河」流淌出的故事……歌曲《我的祖國》,是長影拍攝的抗美援朝故事片
  • 水未來之聲⑪丨「我和我的河」徵文優秀作品:那一條河
    小河彎彎向東流,不知你可記得,你原本的顏色……在奶奶兒時的記憶裡,你原本是如此純潔,魚兒在水中吐著泡泡,水藻在河中翩躚,呵!夜幕下,秋蟲吟唱,水鳥拍著翅膀,水天渾然一體。你可是星星散落人間?陪伴著奶奶她們的童年!自上世紀90年代,你變了。你變得渾身烏黑髮臭,魚兒向上翻著肚皮,那肚皮早已變黑,變臭!有多少生靈因此棄失生命?
  • 《伊犁河》:以山河之名敘人文之情
    紀錄片《伊犁河》以山河之名敘人文之情,講述河流兩岸的命運故事,探究大河孕育的人文精神。
  • 攝影欣賞:洳河岸邊花
    現洳河岸邊的黃色金雞菊花正是盛開期,美女們快去打卡吧!黃色誘惑——嶽各莊大橋南500米河西岸,沿著河岸往南走,你就會發現河邊那一片片的亮得晃眼的黃色金雞菊花,與兩岸翠柳相映成畫,先不多說,直接上圖。特寫在構圖上十分飽滿,讓局部細節佔據大部分的畫面,顯豐滿之餘也去掉過多的幹擾元素,增添畫面衝擊感。這樣的構圖一般用作半身人像、人像局部特寫、展現人像面部情緒細節時使用。
  • 古琴曲《在水一方》: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打撈自秋江水畔,曉寒深處而來。水迷濛,琴音如夢。蒹葭青青?伊人茫茫?遙望著一個身影,守望著一份千古的約定。情之所系,所謂伊人。然在水一方,終不知其所在。然終於「兩處茫茫皆不見」,所追逐者,不過幻影雲霧,水月鏡花,終不可。
  • 青創天地,一方園林,一方天地
    青創天地,一方園林,一方天地 2020-12-23 14:06:41|來源:北京樓訊
  •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郭蘭英《我的祖國》
    它不僅獲得了1989年第一屆金唱片獎,更是成為了人民群眾心中愛國主義歌曲的翹楚之作。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流傳至今,已然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經典愛國主義歌曲。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條大河,無論出生在何時何地,家門口幾乎都會有一條河。
  • 水潤晉城!山西晚報千裡走沁河大型採訪特刊
    銅牆鐵壁守護一方安寧作為省內第二大河,沁河出沁源,穿沁水,在端氏境內折南而下至潤城,此段沁河古時又稱洎水。砥洎城就建在沁河岸邊的一座突出的小山咀上,南接村鎮,北臨沁河,三面環水,呈半島狀。遠遠望去,如磐石砥柱挺立中流,故名砥洎城。當地煤鐵資源豐富,歷來十分富庶,不少人都曾在南方為官或經商,砥洎城中錯落有致的建築閣樓,於是有了江南水鄉的特色。
  • 小提琴演奏《一條大河》,這麼美,為什麼聽到落淚了(你沒見過的黃河全貌,美哭了!)……
    點擊題目下方唯美文摘,免費關注頂尖好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一條大河》  小提琴演奏者:陳蓉暉李白有一首詩是這樣子形容黃河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天地悠悠,歲月無痕,黃河之水,天上來,每一個炎黃子孫心中都有一條黃河。
  • 多數大河的河口都有三角洲,為什麼剛果河的入海口沒有三角洲?
    黃河三角洲在世界大河中,也多在河口形成三角洲,比如尼羅河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恆河三角洲等等,但是有這麼一條大河,在河口卻沒有形成三角洲,它就是位於非洲的剛果河。剛果河位於非洲赤道地區的剛果盆地地區,全長4640千米,流域面積370萬平方千米,是非洲第二長河,僅次於尼羅河,世界排名第八位,同時剛果河也是世界流量第二大的河流,僅次於亞馬孫河。
  • 河繼續奔騰,《大江大河2》今晚開播
    今晚,現實題材電視劇《大江大河2》在東方衛視全國首播。定檔消息傳出後,《大江大河》的擁躉奔走相告,「原班人馬」是轉發中最高頻率的用詞。編劇唐堯,聯合編劇馬騁怡,導演李雪、黃偉,藝術總監孔笙,製片人侯鴻亮……在觀眾們看來,基本延續第一部的主創陣容,不僅確保了故事線索、人物成長的連貫性,這支素有「國劇門臉」美譽的創作團隊更是一定程度的品質保障。
  • 渤海之濱,大河之洲
    渤海之濱,大河之洲 作者 薄文軍 世界上許許多多的大江大河,都會在入海口地區塑造一個「三角洲」,並在那裡形成相對完整的生態、經濟、文化體系。作為全球「造陸冠軍」的黃河,當然更是不同凡響。
  • 丨「大江大河」第一站Vlog1
    丨「大江大河」第一站Vlog1 2020-11-17 16: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飄逸的美聲——雷明傑演唱《在水一方》賞析
    攝影陳斌飄逸的美聲——雷明傑演唱《在水一方》賞析吳 毓 桐     《在水一方》經約半世紀時光「淘刷」,已成流行歌曲經典。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