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白山黑水作證(闖關東)

2020-10-10 李冠男

闖關東是我國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移民壯舉,世代凝聚而成的「闖關東情結」,深植於在千千萬萬的人心中。2008年電視劇《闖關東》宏觀地再現了一百多年前山東人闖關東的悲壯奮鬥歷史,跌宕起伏的劇情喚醒了們塵封已久的記憶。許多觀眾在網上留言說,「自己是流著淚在看」、「每一集都是那樣叫人牽腸掛肚」、「我終於知道了父親那一代闖關東的艱辛了」……為什麼這樣一部帶有濃厚地域色彩的電視劇能在全國打動如此眾多觀眾的心?

《闖關東》以朱開山一家從山東來到東北謀生為基線,以他3個兒子、兒媳的經歷為主線,通過他們一次次的死裡逃生、一次次的幸福喜悅、一次次的生離死別,以及他們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面前所表現出來的民族氣節,為觀眾講述一個個精彩的故事。播出後,主人公朱開山一家跌宕起伏的命運立刻抓住了觀眾的心。許多觀眾感到,他們從中仿佛能看到自己先輩的真實生活。作品「家族史」與「社會史」的藝術融合,賦予了《闖關東》厚重的歷史感。

《闖關東》全劇深刻提煉出並熱烈謳歌了一種值得後人永遠珍視的「闖關東精神」。正如導演張新建所說,劇本所要表現的「闖關東精神」指的是:敢於和磨難進行抗爭的進取精神;無畏於任何阻力,為實現美好的人生追求,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拼搏精神;無畏於任何陳規陋俗的束縛,勇於創新、與時俱進的科學精神;積極倡行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的人生準則;扶危濟困、寬容大度、和睦共處的人文精神。這些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精華。朱開山這個角色之所以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就是因為他的身上充分體現了這種民族精神,在觀眾中引起強烈震撼。

《闖關東》結構嚴謹、情節緊湊、首尾相應,在矛盾衝突中使電視觀眾始終帶著欲知結果的懸念而欲罷不能地跟著情節走下去。評論家李準認為,全劇的矛盾衝突大致可分為三類。一種是奇峰突起、平地驚雷。比如朱傳武與大熊的生死決鬥,短短的一場衝突就把山場子裡那嚴酷的生存法則渲染到極致,有力地凸現了傳武的倔強性格和對鮮兒的愛,那強烈的懸念和動作性讓觀眾興奮不已。第二種是層層推進、步步驚魂。比如朱開山在老金溝與黑惡勢力的一連串衝突,環環相扣、層層墊高,把三江口金礦的黑暗翻了個底朝天,把朱開山的義氣、堅韌、超人膽識描寫得淋漓盡致。最後一種是波瀾起伏、一波三折,於最高潮處戛然而止。全劇最後,森田帶兵到朱家揚威殺人,卻被朱開山、鮮兒和悔悟的傳文合力殺死,朱開山全家奔向深山!此時此景,朱開山的英雄形象被推向高峰,闖關東的主題和愛國主義的主旋律被推向最高潮,觀眾情緒達到沸點。

「闖關東」的由來

「關東」是指山海關以東的地區,主要是指現在的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首。康熙年間,「關東」這個詞開始被官方和民間廣泛使用。「闖關東」中的「關」,指山海關。近代歷史上,魯、豫、冀、晉、陝五省流民,大多經過山海關往東北走,去「闖關東」。「闖關東」的路線分為陸路和海路兩條路。陸路是從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等長城各關口出關,進入遼瀋地區。海路則由山東半島或福建沿海乘船到達遼東半島。前者為「闖關」,後者為「偷渡」。實際上,「闖關東」只是指清代以來向東北移民的一個階段性的代名詞,並不是東北移民史的全部。歷史上,東北大地至少曾出現過五次較大的移民潮:清初移民、清末御俄、關內逃荒遷徙、日本侵略者殖民移民、新中國成立後支援東北建設。「闖關東」始於何時?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早期說。有學者認為,從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大批的山東人就開始通過漂浮的木筏或步行等方式踏上了關東大地。以後歷朝歷代,不絕如縷。這種說法實際上反映的是山東人移民東北的最早時間,而不是真正意義上「闖關東」的起點。二是清朝說。從大批移民的角度,許多學者認為清朝應該是「闖關東」的肇始期,一般把順治八年(1651年)看作是「闖關東」的起點。人們通常所說的「闖關東」是指從清朝順治年間到「中華民國」這段時期內,山東、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百姓去關東謀生創業的歷史。因為闖關東的人佔山東人佔了絕大多數,所以山東人便成為「闖關東」的代表。這場持續近三百年的移民潮不僅是中國歷史、也是世界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遷徙人數最多的移民運動。據統計,近三百年的時間裡大概有3000萬的流民遷移到了關東地區。

「闖」字內涵深刻定性準確 」

闖關東」一詞之所以有「闖」字,主要是因為這場轟轟烈烈的移民運動是突破了清政府的禁令而成形的。

明末清初時期,由於頻繁的戰亂,東北地區漢人大量逃亡,尤其是滿人入關後,廣袤的東北地區留下了巨大的人口空間。順治元年(1644年)八月二十日,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從盛京(今遼寧瀋陽)起駕,遷都北京。遼瀋地區人口大多「從龍入關」,留住東北地區的人口約40萬人。東北地區土地肥沃,地廣人稀,如果移民開墾,將成為一個重要的財源。就是在這種形勢下,順治八年(1651年),清廷下令:「令民願出關墾地者,山海道造冊報部,分地居住。」(乾隆官修《八旗通志》卷八一《食貨略》)一般認為,順治八年是「闖關東」的起點,很多「闖關東」者的族譜把他們「闖關東」的年份定為這一年。順治十年(1653年)九月十七日,滿漢九卿官員將他們議定招民開墾的方案上報:「今將遼東為省,先以遼陽城為府,設知府一員、知縣二員,招募人民前去收養開墾。若招民一百名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百名以下六十名以上者,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總。五十名以下者,文授縣丞、主簿,武授百總。」(金毓黻《靜晤室日記》卷一五二)招募者將所招人數、籍貫、姓名,具冊上報戶部,戶部核准之後,由招募者帶領出山海關,赴遼東知府、知縣處交接。從遺存至今的文獻資料來看,浙江義烏人陳達德是第一個招募百姓到遼東墾荒之人。順治十一年,他招徠民戶140家,被授予遼陽知縣。順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又頒布了一道命令,允許個體百姓自行赴遼東墾荒。從順治十一年六月起,有組織地移民與個體自行移民遼東,二者並行。

為了鼓勵百姓開墾荒地,清政府規定新開墾的土地三年起科。康熙十一年(1672年)又改為十年起科。康熙十五年(1676年)恢復三年起科舊制。康熙十八年(1679年)又定為六年起科。遼東一帶肥沃的土地,優厚的起科年限,吸引大批貧苦百姓移民遼東。在清政府的鼓勵下,不少窮苦流民來到東北地區墾荒,但規模有限,只能說是「涓涓細流」。但是過了一段時期,大量農田的墾殖引發了負面效應:東北地區人口不斷增加而荒地卻不斷減少。這一事實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慌。造成這一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方面,關東是滿族人的主要聚居地,漢人大量進入關東地區開墾土地及從事其他活動,必然會使滿族人擁有的資源相對減少。由此滿清統治者認為漢族流民威脅到了他們滿族人的生計,對滿族人的長期發展非常不利。

另一方面,關東是滿洲人崛起的地方,被稱為「龍興之地」。漢族人大量遷入的同時也將先進的中原文化和漢族的風俗習慣帶進關東地區,滿清政府認為,要保持「龍興之地」滿族文化的純正,不被中原文化同化,就不能允許漢族流民與滿人雜居。

此外,長白山地區也是清政府所一直關注的重點區域。長白山是滿洲的發祥地,長期以來一直被滿洲人視為「神山」。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政府派大臣探求鴨綠江源頭,尋訪長白山清朝發祥聖地。根據大臣的回報,康熙帝認為長白山與清朝的龍脈相連,因而將長白山周圍地區都列為封禁範圍。長白山盛產奇珍異草,是人參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由於關東長白山地區盛產人參,從事採參與販運獲利豐厚。很多漢族人遷去後,都以挖人參為生,關內人出關買賣人參的人日漸增加。這是一直壟斷著人參資源的滿清政府所不能容忍的。他們認為,漢人的進入必定會破壞當地的自然環境,因此有必要採取措施加以保護。順治十一年(1654年)規定,凡出入山海關者都須憑印票,禁止挾帶人參入關,但對墾殖依然允許。

總之,為了保護滿族的利益、保持滿洲「龍興之地」的純潔,清政府於康熙七年(1668年)宣布關閉山海關的大門,關外之地被列為禁區,嚴禁漢人進入。

為防止流民大量進入關東地區,從順治開始,清政府便著手修建「柳條邊」。柳條邊又叫條子邊、柳牆,其實就是籬笆牆。柳條邊是用土堆成寬三尺的土堤,堤上每隔五尺插柳條三株,然後柳條之間用柳枝橫連起來編成柳樹柵子,堤外還要挖壕溝。在柳條邊的沿線,每隔一段距離就設有一座「邊門」專供人員出入。邊門大多設在交通要道上,出入邊門必須要持有當地官府發的印票,印票上會有出入者的姓名、年齡、相貌等信息以便檢查、登記,否則便被認為是「邊犯」。

柳條邊有「老邊」和「新邊」之分:「老邊」基本是沿著明朝的遼東邊牆而建的,西起山海關,蜿蜒北上經過開原,然後南下至遼寧鳳城南,全長約1950裡;康熙年間,清政府又修建了一條從開原一直往北到今天吉林市北部的柳條邊,也就是「新邊」,全長690公裡,將蒙古族的遊牧區分隔在了邊外。以柳條邊為界,清政府長期對東北實行封鎖政策。因此,在民間有「邊裡人」「邊外人」的說法。

在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下,北方流民要進入關東地區就是觸犯朝廷禁令、要冒很大的風險的。儘管有封禁的規定,但遇有災害,關內百姓往往強闖或偷渡出關。一方面由於「柳條邊」長逾千裡,常駐官兵人數有限,難以阻攔。另一方面,為減少關內災民的壓力,不止一次變通規定,允許災民出關,或者採取默許態度。但在多數情況下,出關是被禁止的、非法的,但為了生計,他們不計後果也要冒險「闖」入關東,以求生存。「闖關東」的另一層意思,是遷往關外前途未卜,風險很大。關東氣候寒冷,人煙稀少,大多數地方還是無人區,能挖到人參,採到珍珠,獲得豐收固然能發財致富,也可能歷盡千辛萬苦卻一無所獲,甚至凍餒而死。加上沒有設立行政機構,得不到保護和救援,盜匪橫行,所以隨時都有危險。闖出關的人可能得以維持溫飽,就此安頓,再接來家屬。也可能佔上大片土地山林,或者帶上白花花的銀子衣錦榮歸,來年帶更多鄉親「闖關東」。但同樣可能當了「鬍子」,或者淪為奴僕,甚至客死異鄉。但由於內地特別是山東,早已人滿為患,農民無地可耕,加上天災人禍頻繁,官府地主壓榨,窮人流民只能以「闖關東」為唯一出路。此即「闖關東」的由來。

四次移民潮流是「闖關東」的歷史寫真

後來,清政府逐漸由盛轉衰,國力一日不如一日,閉關禁令也時緊時松。嘉慶八年(1803年)十一月十一日山海關副都統來儀上奏:自十月初一至十一月初九在40天內,出關的山東人、直隸人、山西人多達8218人,平均每天205人。這些都是合法出關的,從海上偷渡者,則不知有幾。從嘉慶年間(1796~1820年)起,陸續放墾「邊外」土地,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最後一片「邊外」土地放墾,二百多年的封禁至此結束。道光年間,清政府改變了政策,變「封禁」為「放墾」,允許邊內的人到東北地區開墾土地。慢慢地,柳條邊也被破壞殆盡,退出了歷史舞臺。此後「闖關東」進入高峰期。

1860年,鹹豐帝正式宣布關東地區全面向流民開放,流民入關不再被視為「非法」。但由於「闖關東」這一說法已約定俗成,所以便一直沿用了下來。之後,以山東人為主的流民大量入關,「闖關東」從此由「涓涓細流」演變為「滾滾洪流」。民國時期,「闖關東」成為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移民運動,東北地區也已成為一個泛泛而談的「移民社會」。

近三百年的闖關東移民史,大概出現過四次主要的移民潮,它們基本都是隨著當時政治經濟條件的變化而出現的。

第一次移民潮出現在明末清初,一直持續到清政府實施「封禁」政策之前。在這一時期,由於明末清初的戰亂,社會動蕩,東北地區的漢人紛紛逃亡,再加上清朝建立後滿人大量入關,使東北地區人口銳減。因此,清政府頒布了《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定了一系列移民獎勵措施,鼓勵關內人遷入往東北地區開墾。在這樣的政策激勵下,形成了第一次移民高潮。

康熙年間,統治者對東北地區實行封禁政策,一直到1860年正式開禁放荒。這一時期山東的土地日益減少,自然災害頻繁,民不聊生,而東北地區廣闊的土地則足以養活眾多人口。於是,從這時一直到民國初年,出現了「闖關東」的第二次高潮。電視劇《闖關東》所反映的就是一這一時期的移民生活。據記載,山東有有200多戶人家的村莊,移民闖關東的竟有120多戶。

1920年到1929年是闖關東的又一個高潮時期。當時中國軍閥發動了「中原大戰」、「直奉大戰」,社會一片黑暗;而當時隸屬於奉系軍閥的張宗昌正任山東省軍備督辦。他是土匪出身,吃喝嫖賭樣樣精通,為維持軍費開支亂徵苛捐雜稅,使本來就窮困潦倒的山東人生活更加艱難。為了活命,人們不得再次闖關東。

抗日戰爭爆發後,東北三省淪陷,闖關東人不願做亡國奴,紛紛返鄉,一場大規模的回關風潮席捲了整個東北,東北地區的勞動力大量流失。日本侵略者為了將東北三省變為後方生產基地,先是欺騙利誘,後是進行強行擄掠,大肆在中原地區尤其是人口稠密的山東地區抓壯丁。日本侵略者將壯丁運送到關外後,對他們實行強制性的勞動管制,讓他們從事採礦、鋪設鐵軌、建造軍事工事等比較危險的重體力工作,大批關內移民成為日本侵略者的生產機器。這一時期是關外移民的第四個高潮時期。

生死相隨的闖關東

「闖關東」的多是流民,大多是來自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等省的受災民人,也有福建、浙江一帶的流民。「闖關東」的人口在3000萬左右,山東人佔80%左右,是「闖關東」的主體。如《申報》光緒二年(1876年)八月二十四日報導: 茲據牛莊來信雲:山東避荒之人,至此地者紛至沓來,日難數計。前有一日,山東海舶進遼河者竟有三十七號之多,每船皆有難民二百餘人,是一日之至牛莊者已有八千餘名,其餘之至他處碼頭者尚屬日日源源不絕。

牛莊,即今遼寧海城西20公裡處的牛莊,當時為一河港。這則報導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闖關東」中山東人之多。據不完全統計,1949年以前,山東各地「闖關東」的比例一般佔山東總人口的5%左右。自清迄民國,「闖關東」的山東人達2500萬人。高峰時節,一年便有上百萬人。 那麼,人們為什麼要不避風寒、不畏艱難闖關東?為什麼闖關東的人又以山東人居多呢?對於第一個問題,原因只有一個——貧窮,而產生第二個問題的原因則與山東人的性格有關。

貧窮引發的「追夢」行動

因為闖關東的人大部分是山東人,這裡我們就以山東人為例探尋人們千辛萬苦闖關東的原因。

在東漢以前,山東一直是富庶之地,齊國故都臨淄是當時世界上文化最繁榮、人口最多的城市。戰國時代的蘇秦、漢武帝時代的司馬遷、主父偃等都曾讚嘆過齊地的繁榮。蘇秦曾在他的《戰國策*齊策》中寫道:

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幃,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至高而揚。

一直到西漢,齊地一直保持著全國經濟中心的地位,是全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史記》中記載,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臨淄人主父偃上書漢武帝時說:齊臨淄十萬戶,市租千金,人眾殷富,巨於長安,此非天子親弟愛子,不得王此。西漢以後,由於過渡開發以及黃河水患等災害,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開始逐漸南移,包括山東在內的北方地區趨於衰落。而京杭大運河的開發則使山東呈現出東貧西富的格局,這從明朝時期統治者在山東的建制中就能看出來。明代在山東設了六府,其中濟南、兗州和東昌俗稱「西三府」,青州、萊州和登州俗稱「東三府」。「西三府」統轄75個州縣,而「東三府」只有29個,這充分說明山東東西部發展的差異是非常大的。因此,清朝闖關東的山東人大多是「東三府」的人,其中以登州府最多,其次是萊州府、青州府。民國之後,山東境內的漕運逐漸停滯,西部也隨之衰弱,所以來自西部的闖關東的山東人也越來越多了。

可以說,闖關東實質上是廣大貧窮農民在死亡線上謀求生存的自發運動。清朝以後,山東人口急劇增加,地少人稠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但山東卻是近代有名的災害多發區,旱災、澇災、蟲災等時常發生,各種自然災害炎嚴重遠遠超過全國其他各省。而且黃河在沒有整治、固定河道之前,經常改道入海,使山東時不時成為黃泛區,導致農田絕收。在這種情況下,山東地區的農民起義就非常多,連年的戰亂、官府沉重的苛捐雜稅使得廣大民眾苦不堪言。相對而言,當時的東北地區地廣人稀,賦薄徭輕,天然資源豐富。另外,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隔海相望,山東去東北比較方便,從東三府乘船過海,順風的話一夜就可到達。

總之,貧窮是山東人闖關東的主要原因,他們在老家實在沒有活路,只是闖關東。現在流傳的很多民間故事都描述了山東人由於生活艱辛而不得已闖關東的事,《接骨參》就是其中之一:

早些年間,山東連年災荒,但官府還照樣逼糧逼捐。百姓沒有生路,有兒的賣兒,有女的賣女,沒兒沒女的賣頭上的青絲。老年人沒指望,就只好懸梁上吊,或投河自盡。一個叫大王莊的村子裡有姓趙的爺倆,兒子趙平是個膀寬腰圓、濃眉大眼的小夥子。他不甘心等在家裡挨餓,就對爹爹說「爹呀,咱家也沒什麼賣的,又不能等著餓死,咱不能也跟著鄉親們闖關東嗎?」趙大爺嘆了一口氣說:「兒呀,不是爹不願找條活路,是關東山太難闖了!」趙平一聽爹爹的話,心裡很不服氣地說:「我就不信他們能去,咱爺們不能去!」趙大爺一想,兒子這麼大了,也應該闖蕩闖蕩了,再說在家也實在沒有活路。於是爺倆收拾收拾就走了。

土地是出生在「禮儀之邦」山東人的命根子 貧窮是眾多流民闖關東的直接原因,但是貧窮的地方並不止山東,為什麼只有山東人大規模選擇了闖關東呢?這與山東人本身獨特的性格有關。

山東素有「孔孟之鄉,禮儀之邦」美譽,獨具特色的齊魯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文化薰陶下的山東人是正統的、保守的,他們鄉土觀念極重。山東地區一直流傳著「千行百行,種地才是本行」「三十六行,種地為上」等說法,因為在山東人的思想中,土地是最根本的,種地是最高尚、最正經的謀生方法。民間關於「灶王爺」的傳說便充分體現了山東人種地為上的觀念。

相傳很早很早以前,在一個叫鳳凰莊的地方,住著一戶姓張的農戶。在這個淳樸的家庭裡,有慈祥的張老夫婦、孝順的兒子張郎和賢惠的兒媳郭丁香。一家四口和睦地生活著。

誰知,兒子張郎越來越嫌棄土裡刨食,不聽父母和妻子的勸阻,棄農經商。張郎走後,丁香躬身稼,孝敬二老。過了幾年,二老相繼謝世,丁香變賣家產,安葬了父母。家產耗盡,只剩下一頭老牛一輛破車。丁香悽苦伶仃,日子過得很是艱難,但她心裡一直盼望著張郎能早日回來,和他一起過男耕女織的日子。

十年後的一天,發同財的張郎終於回來了。丁香勸他說以後好好種地,安心過日子,但他卻什麼也聽不進去。後來,張郎嫌棄丁香整天就知道下地幹活,所以就休了她,給了她一頭老牛一輛破車,把她趕出了家門。丁香含淚而去,流落深山,一位慈祥的老婆婆收留了她,婆婆有個三十多歲的兒子。因為家裡窮一直沒娶媳婦,丁香做了婆婆的兒媳。

狂妄的張郎好景不長,一場「天火」燒光了他所有的家產,他自己也被燒瞎了雙眼。他成了乞丐,討飯討到了丁香門上,當他得知施捨飯的「大娘」,乃前妻丁香後,羞愧難當,無地自容,一頭鑽進灶門,自焚而死。張郎死後,「玉皇大帝」念他是自己的本家(傳說玉帝姓張),且有悔過之意,就封他做了個「灶王」。於是張郎成了「一家之主」。

農曆臘月二十三是傳統的「辭灶節」,傳說這天晚上灶王爺要升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年來的工作。山東民間很看重這個節日,素有「過小年」之稱。這天黃昏,家庭主婦們會把貼在灶壁上的灶王像揭下來,剪下上部的「灶馬」(灶王像上的一匹神馬,是灶王爺的坐騎),把它入進谷囤裡餵一下,然後燃燭焚香,作揖施禮,嘴裡還念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於是,灶王便升天而去了。

山東人供奉灶王為一家之主,目的便是訓誡後人要踏實種地,少接觸商業。他們有句諺語說「做個買賣瞎個人」,這裡的「瞎」是山東方言,不僅僅指張郎被燒瞎了雙眼,還指一個人道德敗壞淪落為廢物,也就是說張郎是因為棄農從商才被燒瞎的。在惋惜一個人變壞之後,山東人通常會說:「這個人瞎了」。

種地為上的傳統思維使得山東人甘心在地裡刨食,在土地中安身立命。山東有句民諺叫「死逼梁山下關東」,也就是說當山東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無法生存時,除了學梁山好漢造反,他們只能闖關東,因為那裡有肥沃的土地。

山東人「闖關東」除了經濟原因外,與他們的傳統性格也有密切的關係。誠實、尚義、節儉、好客、粗獷、豪放,就是山東人的鮮明特徵。這是山東人「闖關東」的文化素質根源。在天災人禍的逼迫下,粗獷、豪放的性格使得山東人敢於「闖關東」;勤勞、節儉的性格使得他們能夠在東北獲得生存的空間;誠實、尚義、好客的性格使得他們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贏得他人的尊敬與信任。

比如,有句諺語說:「山東人好存糧,山西人好蓋房,河北人好穿衣裳」。這說明山東人是非常節儉的。至今的魯西南人,見了面相互打招呼還都是說「你喝湯了沒」,而不是中國人習慣所說的「你吃飯了沒」,因為從前的魯西南人晚飯上睡覺根本用不著吃什麼飯,喝點稀的就可以了。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沒有當初那麼缺衣少食了,可「你喝湯了沒」的說法卻作為他們的習慣用語一直沿用到現在。

但山東人的節儉只是自我節儉,他們並不吝嗇,而是非常好客的。凡有客人來,必定拿出家中最好的東西來招待,對待鄰裡他們也是非常慷慨的。這也是山東人重情義的表現,梁山好漢們便是山東人豪放、重情義的典型代表。

在天災人禍的逼迫下,肥沃的黑土地吸引著山東人不畏艱辛遠赴東北。而山東人的粗獷豪放使他們敢於闖關東;他們的勤勞節儉使他們的境遇漸漸好轉,慢慢在東北安定下來;他們重情義、樸實、豪放的性格又使得他們能夠在東北與當地人和睦相處,最終在東北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白山黑水創業路

艱辛風雨路

歷來山東人闖關東有兩條路可走:海路與陸路。膠東地區特別是現在煙臺、威海一帶的流民闖關東多是走水路浮海北上到達遼東半島。由於路程近、交通便利,路費比較便宜,遷移者只要變賣點家產或由親朋相助就可解決。而魯西地區的流民則多是走陸路,他們背上家當,渡過黃河,徒步出山海關,然後一直向北。選擇陸路還是海路是由闖關東人自身的條件決定的,但無論陸路還是海路都是異常艱難的。

選擇海路的人一般是乘坐民用的小舢板,幾家人一起合租一個舢板。當時的航海技術並不發達,所以他們只能利用季風的影響北渡到遼東半島,運氣好順風的時候一晚上就能抵達。而如果運氣不好遇到風向轉變或大風浪,則有可能會漂到朝鮮半島甚至日本,也有的就被風浪直接翻在海裡,命喪途中,所以當時走海路的人要冒的風險是很大的。

走陸路的人同樣也要冒很大的風險。當時四處都在鬧饑荒,從山東前往關東的路並不太平,土匪兵禍隨時都可能威脅到那些挑著擔子、推著獨輪車的闖關東人。少得可憐的路費花光了,他們就只能沿路乞討。

乞討的路途中還產生了「膠州大秧歌」。相傳在明末清初膠州市的一個小屯子裡,有馬、趙兩戶人家,他們以賣包煙(當地的一種土煙)為生。由於嚴重的天災人禍,這兩戶人家難以維持生計,只得闖關東。這兩家人中有祖孫三代人。在逃荒的路上,他們沒有路費便開始沿途乞討,後來改為「唱門子」,再後來由父親背腰鼓,兒子舞打狗棍,母親背翠花包(一種兜售婦女用品的專用包裹),兒媳與孫女則拿著團扇、彩巾做簡單道具,一邊手舞足蹈一邊唱民歌小調。這樣討得的飯菜也就多一些,他們就靠這種方式一路討到了東北。十二年後,他們又靠這種方式返回山東老家。後來,人們把他們這種在闖關東路上邊舞邊唱的方式加以發揚光大,形成了著名的秧歌——膠州大秧歌,又名「跑秧歌」「地秧歌」,民間稱「三段彎」「扭斷腰」。

雖然闖關東的中途十分艱險,甚至可能隨時喪命,但對於闖關東的人來說,那條充滿艱辛和危險的闖關東之路也同時充滿了希望。因為在當時人們的心中,東北是一個遍地黃金的地方,自然資源非常豐富,像貂皮、人參之類的東西都是非常昂貴的,再加上那裡地廣人稀,肥沃的黑土地的誘惑是以地為本的山東人所無法抗拒的。潛在的巨大財富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山東人……

放山、淘金與墾荒

歷盡波折的闖關東人到達東北地區後有多種謀生方式,主要的有三種:放山、淘金和墾荒。

放山,也叫:「走山」,就是挖人參(俗名「棒槌」。)放山最多的是山東人,其次是山西人。傳說第一個放山的闖關東人是山東萊陽人孫良。他原來和同鄉張祿一起給地主幹活,但卻還是食不果腹,日子實在是過不下去了。他們聽說長白山有種名叫「棒槌」的植物,比金子還貴重,於是便一起跋山涉水到了長白山,翻山越嶺去挖人參。兩人幹了三年挖了不少人參,有天晚上,他們商定再分頭挖三天,然後就動身回山東老家去。可誰知張祿一去,再也沒回來。孫良等得著急了,到處尋找,找了七天七夜也沒找到。乾糧早吃光了,他又累又餓,昏倒在一條小河邊。不知過了多久,他醒了過來,強打精神爬到小河邊喝了幾口河水,碰巧看見水裡有隻喇咕,於是抓來就生吃了。身上有了點力氣後,他抓起一塊尖石,在一塊大石頭上寫下了一首詩:

家住萊陽本姓孫,

漂洋過海來挖參。

路上丟了親兄弟,

沿著古河往上尋。

三天吃了個蜊蝲蛄,

不找到兄弟不甘心!

寫完,他便昏死過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發現原來在之前就有兩兄弟進過山。他們很敬重孫良講信用、重義氣,於是尊稱他為「老把頭」,即開山袓,還把那條河稱為「蝲蛄河」以紀念孫良。傳說每年農曆的三月十六是他的生日,在這一天放山的人會隆重地祭奠他,祈求他保佑放山人平平安安、生活富足。在今天吉林省通化市快大茂鎮西,滔滔遠去的蝲蛄河的北岸有一座墳,傳說就是孫良的。

東北金礦也是很豐富的,對闖關東的窮人來說,淘金是致富的捷徑。因此除了開山外,還有很多人去淘金。

淘金的人俗稱「金幫」。金幫的開山祖是山東人孫繼高,據說他是第一個被淘金客推出來的把頭,所以金幫稱他為「把頭始祖」。同放山人一樣,金幫也多為山東人。在淘金的山東人中,最著名的是夾皮溝金礦的韓憲宗。在他的帶領下,夾皮溝金礦規模日益壯大,在當時甚至有「日進鬥金」之說。因為夾皮溝地處柳條邊外,所以人們又稱韓宗憲為「韓邊外」。直到現在,夾皮溝金礦產金量依然很大,號稱「中國黃金第一礦」。

淘金的日子是很苦的,但金幫的人每天都懷著希望去淘金,期待著有一天能帶著金子回家鄉購田置地,和妻兒老小過豐衣足食的生活,因此,他們都期待著「分包」的那一天。「分包」就是分勞金,到時每人都會分得一份金沫子。但有了金子之後,最讓人發愁的還是如何把金子帶出去,因為當時各個金溝的出口都會有土匪或官兵把守。金把頭要早點「下底」,即摸好主要路口是哪位大爺負責,然後用淘來的金子打通關節。因為有人把金子稱為「金疙瘩」,所以打通關節又叫「上疙瘩」。而大多數淘金人不願意把自己千辛萬苦淘來的金子白白送出去,於是便想盡千方百計藏金。有的人選擇「吞金」,就是把金子藏在豬腸子裡,然後吞進肚子。有些吞金的人到最後被金子藥死,拋屍荒野,被人開膛破肚,從腸胃裡翻找金子。還有的人把腿上或身體某個部位剖開,把金子塞進去。更有闖關東的淘金人,為了把金子帶回老家寧願死去,讓其他弟兄把金子裝在他的肚子裡,再把他的屍體送回家鄉。有一首歌謠唱道:「出了山海關,兩眼淚漣漣。今日離家去淘金,何日才能把家還?一把金沙亮閃閃,得拿命來換。」

從事放山、淘金、砍伐森林的主要是年輕力壯的人,而大多數闖關東的山東人在定居東北後還是以農耕為主。並且民國之後,人參資源日漸枯竭,放山的人便越來越少,種地的人越來越多。

世代種地的山東人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嫻熟的墾殖技術。到達東北後,他們積極開墾荒地,東北地區的耕地面積迅速增加。雖然當時東北仍然採用分散經營、粗放管理的廣種薄收的生產方式,而山東人帶來的先進的耕種技術,使東北地區的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在闖關東人的辛勤耕作下,先前一片荒涼的東北地區變成了中國有名的糧倉和農業基地,遼河流域,三江平原都成為重要的農耕區,大豆、小麥、玉米、高梁、穀子等農作物都得到廣泛的種植。生產的糧食除了供應東北地區外,還大量供應關內甚至出口,東北地區的農業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

濃厚的家鄉情結

闖關東人有著非常重的鄉土情結,雖然他們身在東北,卻仍然牽掛著關內的家,那是他們的精神家園。很多人會把關東賺來的錢全部寄回老家,希望將來攢夠了錢就可以回家蓋房子、買地,這是他們最看重的。也正是由於這種鄉土觀念,每當闖關東高潮年份結束後都會出現移民回返的高峰。此外,很多闖關東人都認為樹高千尺總是要葉落歸根的,他們希望死後能夠安葬在家鄉。據有關資料顯示,有一半以上的闖關東人在晚年時都會選擇返回故土。

一代代的窮苦流民走上了闖關東的道路,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是投奔先前移居到東北的親屬或老鄉。到了關外後他們依然聚居在一起,將新建村莊或街道取名為「山東村」或老家村莊的名字,因此便出現了「山東幫」「冀東幫」等地域色彩濃重的幫會或「平渡村」「惠民隊」「萊陽莊」之類的村落名稱。那些幫會或者村落名稱名稱有的早已被歷史塵封,有的還沿用至今。現在的一些東北地名,如郭家店、範家屯等,依舊是關內民眾投奔同族、同姓親友聚居地的鮮活印證。

另外,一些先遷移過去早發達起來的人還會自發組成會館,比如1810年前後哈爾濱就有山東會館,凡是住進會館的山東人,不僅不愁吃穿,生老病死也都有人照顧。這同樣體現了大家對故鄉的認同與忠誠。

「禿尾巴老李」的故事

山東地區廣為流傳著「禿尾巴老李」的故事,這個故事反映了闖關東的艱辛歷程以及闖關東人的故鄉情結。

據說山東文章縣有戶姓李的長工,他的媳婦三月份在池子邊洗衣服,忽然發現樹上結了個大得跟雞蛋一樣的李子。她心想這時候不是產生李子的季節,秀好奇便採下來嘗了嘗,發現那李子真是甘甜無比。沒想到吃下李子後,她竟然懷孕了,十四個月後生下了一條小黑龍。小黑龍一落地就能騰雲駕霧,來去無蹤。但他非常戀母,每晚都會回到母親身邊。李長工看到後非常惱火,覺得小黑龍不是他兒子,而是一隻怪物,於是一怒之下砍掉了它的尾巴,小黑龍忍痛逃到了關東的白龍江。江裡住著一條白龍,它喜怒無常,動不會就會使江水泛濫成災,鄉親們苦不堪言紛紛趕走。從山東逃荒過來的人沒有地方可以住,就在那搭個窩棚臨時住著。

小黑龍到了白龍江後,住在山東老鄉的窩棚裡,幫老鄉們做了很多好事。為了能使當地的百姓安居樂業,小黑龍決定要替鄉親們剷除小白龍。他對鄉親們說:「我和小白龍打仗,你們要是看到黑水浪花翻上來,就扔饅頭;要是看到白水浪花翻上來,就扔石頭。這樣我就能打敗小白龍。」於是,在老鄉們的幫助下,小黑龍終於戰勝了一直霸佔著白龍江的小白龍。之後,白龍江改名為黑龍江,小黑龍自然也就成了黑龍江的守護神,這個地方從此風調雨順,鄉親們都親切地稱呼小黑龍為「禿尾巴老李」。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其實就是千萬山東人闖關東的一個掠影。重情重義的「禿尾巴老李」就是山東人的化身,他在家鄉不能生存下去只能逃往東北,投奔那裡的老鄉;在老鄉的幫助下,他最終有了屬於自己的一片新天地,而他也並沒有忘記鄉情,竭盡全力回報老鄉,並時刻掛念著家鄉的母親……

山東人情浸關東風

關內移民,特別是山東人的大量湧入使得東北地區的人口快速增加,這相對擠佔了東北土著居民的生存空間,在同一片土地上存在,矛盾與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山東人帶去的漢族文化與當地以滿族為主的關東文化產生了衝突和融合。並非貶義的「山東棒子」

很多人都知道「山東棒子」這個詞,但對於這個詞的具體由來卻不一定清楚。其實,「山東棒子」是東北土著人對山東人的一種貶稱,是把山東人比喻成了木頭棒子,表示粗野、傻笨的意思。關於山東棒子還有一個小故事:兩個小孩子在一起打架,其中一個生在東北的孩子罵從山東剛遷去的另一個孩子為山東棒子。誰知話音剛落,罵人小孩的爸爸就出來摑了孩子一巴掌,嚴厲地說:「你爺爺也是山東人!」這是典型的文化衝突的一個例子,但這同時也從側面說明了山東人在東北分布的廣泛性。

另外,還有些滿族人稱呼山東人為「南北頭」。因為滿族以扁頭為美,嬰兒出生後,滿族人家裡都會準備用高梁或穀子填充的枕頭,枕在嬰兒頭下,美其名曰「睡頭」,沒有睡好的人,都會被笑稱為「南北頭」或「前奔頭」(東北方言,前額突出的意思)、「後勺子」(東北方言,即後腦不扁平)。此外,東北人對闖關東的山東人還有一些其他貶視的叫法,都說明了他們對山東人的敵意。滿漢一家不了情 任何移民聚居地的文化及其他方面的衝突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時也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山東人在進入關東的同時也為關東注入了大量的新鮮血液,他們把山東的文化、民俗及農耕、種植技術帶到了東北,也把農業民族的各種禮儀風俗融入了關東。經過長期的接觸和交流,滿漢在起居、飲食、服飾、語言、習俗等各方面不斷互相影響、互相借鑑,早已成為一家,出現了中原文化對以滿族為主體的土著文化的同化局面。在白山黑水間,山東人闖出了一份關東情。

東北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由於漢族移民與東北土著民族的交流與融合主要是在滿漢之間進行的,所以以下內容主要以滿漢為例。

以語言為例,隨著大量漢族流民的進入,漢語逐漸取代滿語,成為東北地區的主要語言。為此,清政府還曾經發現在諭令呼籲滿人要學、用滿語,不可以數典忘祖。如今,東北地區滿族人中能講滿語人已經寥寥無幾,更不用說用滿文書寫了。但是滿語離我們並不遠,滿語的一些詞彙仍然活躍在當今的一些日常用語中。比如,「哈爾濱」在滿語中是「曬漁網的場子」的意思;「埋汰」的滿語意思是「髒」;還有大家都很喜歡吃的甜點「薩其馬」也是滿語。

在關東,漢族人接受了關東人很多「奇怪」的民俗,這些民俗都是在東北特定的自然條件下形成的,關內的人看了難免會覺得奇怪,於是就有了「關東三大怪」「關東八大怪」等說法。

「關東三大怪」:

下晚睡覺頭朝外;

窗戶開在西牆 上;

門窗向外拽。

「關東八大怪」:

土房馬架洋草蓋;

家家都夾籬笆寨;

窗戶紙,糊在外;

養活孩子吊起來;

十七八九大姑娘,

嘴裡含著旱菸袋;

貉茸四塊瓦頭上戴;

反穿皮襖毛朝外;

喝酒幹拉不吃菜。

這些民俗習慣都是關東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總結,具有很強的科學性。闖關東的山東人一般都入鄉隨俗,讓這些民俗中的大部分都保留了下來。雖然現在社會不斷進步,這些舊習俗也大多消失無蹤了,但苦寒環境卻磨鍊出了關東人堅韌、挺拔、苦中作樂的性格特徵。

的確,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會形成不同的民俗。漢人在闖關東後會入鄉隨俗,接受關東人獨特的當地文化,但他們同時也有著強烈的故土觀念和家庭觀念,他們不厭其煩地一遍遍跟子孫後代們重複他們的根在山東,什麼時候都不能忘本。因此,在很多方面山東人仍然固守著自己的傳統。

在山東一帶流傳著一句俗語:「正月不剃頭,剃頭死已舅。」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大都不信這個了,可這種說法在山東的農村地區特別是老人們中間依然存在著。實際上,這句俗語是有來源的。清朝入關一統中原後,要求漢人必須剃髮——「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於是人們便相互說正月裡不剃頭,以此來表達自己對前朝的懷念,也就是「思舊」,外而久之,「思舊」便演變成了「死舅」。也就是說,「正月剃頭死舅舅」的迷信說法是在「剃髮令」的砍頭威逼下形成的,然而下到闖關東時,對於那些清廷沒有要求必須皈依的社會民俗,山東人依然頑強地保持著。如今一到年底,理髮店的生意就會格外得好,因為大家都想趕在正月前把頭髮剪好,一來「新年新氣象」,二來就是怕「死舅」的說法作怪。

在婚俗方面,闖關東的山東人不僅固守了自己的傳統,同時還影響了滿族人。滿族在入關前實行「收繼婚」,也就是指父親死後,兒子可以娶後母、弟弟可以娶嫂子為妻,這樣做可以防止寡婦改嫁造成家族財產的流失。然而,這在傳統儒家看來是有悖綱常倫理的。在與漢人頻繁交往中,漢族崇尚的儒家禮教逐漸影響著滿族人的日常觀念,於是慢慢地漢人的婚姻習俗逐漸取代了滿族不同輩分之間通婚的習俗。

「闖關東」獨具的特點和 「闖關東」獨具的特點和特色 ,在由血緣、地緣、業緣編織成的移民網絡中,東北地區的內在拉力和華北地區的驅動力被發揮到了極致,從而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闖關東」現象。作為一種移民現象,「闖關東」有其自己獨具的特點和特色。

歷史上的移民有「政治型」移民、「經濟型」移民。「闖關東」屬於「經濟型」移民,而且這種移民多是「候鳥式」,即春去秋歸;或在東北待上三兩年,然後就回歸故裡。這種「候鳥式」的移民活動,在東北地名上也留下了印痕,如山海關外三裡,有「悽惶嶺」,又名「歡喜嶺」,這裡曾是「闖關東」人的暫居地

與其他移民現象相比,「闖關東」的形成有其獨特的歷史特色。一方面,歷經數千年發展所形成的錯綜複雜之人地關係,自然災害,兵燹戰亂,繁重賦役,人口壓力,在華北各省形成強大的驅動力,驅使大批移民外出;而另一方面,白山黑水,地廣人稀,物產豐饒,東北各地相對優越的某些自然條件,又形成了巨大的拉力,吸引著毗鄰省份的下層民眾。一推一拉,循環往復,一旦有人在遷入地站穩腳跟,在由血緣、地緣、業緣編織而成的移民網絡中,此種拉力和驅動力便被發揮到了極致,從而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闖關東」現象。「闖關東」的移民構成了東北人口增長的主體,極大地密切了東北與山東等華北各地的聯繫。

「闖關東」的這些人主要從事的活動有:一是墾殖。關內移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先進的耕作方法,他們從事墾殖,促進了農業的快速發展。二是養蠶。許多漢民在遼東上山養蠶抽絲。「現在山東流寓民人,搭蓋窩棚,俱以養蠶為業」。清廷大量招募「放蠶之人」,促進了柞蠶業的發展。三是開礦。據史料記載,僅在遼陽等處從事挖煤的就有1000餘人。還有漢人流民從事開礦冶煉硫磺。四是煎鹽。很多漢人流民在遼東從事煎鹽行業,得到政府的準許。五是手工。清廷注意招徠身懷一技之長的技工來關東工作,這為推動手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六是經商。也有些漢人流民從事商賈活動,並得到清廷的政策支持。

「闖關東」對後世影響力

源源不斷的移民潮為東北新興的產業提供了充實的勞動力,繁榮了東北的社會經濟,進而推動了東北城市的近代化,對當地的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闖關東」對於華北和東北地區,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經濟上,大批移民的紛至沓來,傳播了華北地區先進的農業技術,開發了東北地區,極大地增加了可耕地面積,使得東北成為我國重要的產糧基地。與此同時,源源不斷的移民潮,也為東北新興的產業提供了充實的勞動力,繁榮了東北的商品經濟,並進而推動了城市的近代化。在民族關係上,大批移民促進了內地漢族與東北各少數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漢語逐漸成為東北各民族普遍接受的通用語,中國的語言版圖也因此得以重繪,這有利於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自1860年清政府採納移民實邊的建議後,成千上萬的移民從山東半島渡海,或從山海關等地出關,由南而北,由西而東,很多將荒原開墾成農田,建起一個個居民點和城鎮,修通了連接各處的道路,又伐木開礦,建起礦山、林場、工廠。隨著東北地區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新的縣、廳、州、府不斷設立,到光緒三十年(1904年),東北的人口估計已有1700萬。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正式設置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這標誌著在短短的四十多年內,陸續遷入的上千萬移民使東北達到了與內地各省大致相當的水平。 大批漢人流民的湧入,使得關東地區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得到迅速發展。關東地區的經濟發展,使得社會生活絢麗多姿,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此外,移民潮的湧入不僅帶來了中原文化,而且創造了東北特有的「創業文化」,比如創造性、流動性、平等原則以及由此形成的秩序。

歷史上,由於山東人是「闖關東」的主體,山東文化也就大大影響了東北文化。我們可以發現,東北的文化跟山東就非常相像。東北人講話也基本上就是山東的口音。可以說,山東有什麼文化特點,特別是底層的文化特點,在東北幾乎都可以找得到。

「闖關東」從政治的角度上的歷史地位和貢獻

我們知道,近代歷史上,東北地區因地廣人稀、物產豐富一直成為列強的覬覦之地。大批移民的進入,加強了作為邊疆的東北與華北內地的聯繫,這對於鞏固東北邊疆亦具有重要的意義。

早在康熙年間,清朝與俄國籤訂《尼布楚條約》,劃定了兩國在東北地區的邊界。但俄國勢力不斷向東擴張,大批俄國移民來到遠東,到19世紀前期已越過外興安嶺,侵入中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領土內。而清朝卻一再重申並加強「封禁」,使黑龍江和吉林兩個轄區內人煙稀少,兵力不足,保留著大片無人區。如黑龍江以北幾十萬平方公裡內只有「江東六十四屯」,居民不足一萬。《尼布楚條約》規定兩國邊界最東段烏第河以南一塊是「待議地區」,並沒有劃定歸屬,但俄國勢力進入後,不經過任何談判就佔據了這一地區。庫頁島一向是中國領土,但清朝只接受當地土人的朝貢,從來不加經營管理,更沒有想到從內地向島上移民。乾隆年間,俄國和日本都侵入該島開礦、捕魚、建教堂,爭奪了幾十年,作為這塊領土的主人——清朝卻一無所知。1850年(道光三十年)俄國單方面宣布庫頁島是俄國領土,清朝還不聞不問,以致在1860年的《中俄北京條約》中規定島上土人不再向清朝納貢,實際上承認了俄國對該島的吞併。1858年的《中俄璦琿條約》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條約》使中國喪失了黑龍江以北和烏蘇里江以東的領土,但在條約籤訂以前,俄國人已造成佔有這些領土的既成事實。但已經有中國人定居的地方,俄國還不敢立即侵佔,如條約規定,在黑龍江以東北的「江東六十四屯」仍歸原來居民居住,由中國政府管轄。以後俄國才以武力驅逐中國居民的手段強佔。

面對俄國的步步進逼,對東北招民墾荒,移民實邊的建議終於為清政府採納。1860年清政府下令開放今哈爾濱以北的呼蘭河平原,次年又開放吉林西北草原,從此開始了大規模移民。「闖關東」不僅不再是非法,而且經常得到政府的鼓勵和資助,移民獲得土地和定居也比較順利。甲午戰爭後,俄國加緊了對東北的滲透,1897年在東北修建中東鐵路,並實施移民計劃。《辛丑條約》籤訂後,清朝每年要支付大量賠款,財政困難。由於移民放墾既能充實邊疆,又能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光緒三十年(1904年)全面開放東北各邊荒地。

俄國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東北的覬覦和控制,日本始終將東北作為侵略中國的首要目標,都制訂並實施過向東北移民的計劃。紮根在祖國東北大地、繼承了中國五千年文明、與內地血肉相連的移民和他們的後代,粉碎了侵略者的夢想。「九一八事變」後,儘管日本侵略軍基本佔領了東北,但面對三千萬中國人,不得不採取扶植傀儡政權的辦法。與此同時,日本加緊實施「拓植滿蒙」的移民計劃,準備在10年內使日本移民達到「滿洲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正是當年曆盡千辛萬苦,百折不撓勇闖關東的移民和他們勤勞勇敢的子孫,開發捍衛白山黑山,保全了祖國的東北邊疆,紮根在祖國東北大地、繼承了中國五千年文明、與內地血肉相連的移民和他們的後代,粉碎了侵略者的夢想,對保全祖國的東北邊疆作出了貢獻,祖國和人民將永遠銘記他們。

「闖關東」從學術的角度上的歷史地位和貢獻

「闖關東」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移民運動之一,對於華北和東北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研究「闖關東」,探析移民原因、移民過程、移民形式與路線、移民來源和分布,以及「闖關東」的歷史作用和影響,等等,在中國移民史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此外,有關「闖關東」的探討,對於研究華北、東北區域社會的變遷,地域文化之塑造,以及人口地理格局的嬗變等,均有一定的學術意義。

「闖關東」對於移民輸出地華北地區而言,極大地緩解了華北各地(尤其是山東)的人口壓力,減少了社會動蕩,有利於社會的安定。華北移民在東北披荊斬棘,艱苦奮鬥,他們將辛苦所得源源不斷地輸回桑梓故裡,為華北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本地經濟的發展。「闖關東」在華北地區積澱為一種社會習俗,成為當地發生天災人禍時普通民眾的自然反應。當然,由於「闖關東」者多為一家一戶中的壯勞力,這也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如導致華北農村社會人口結構的失調,農村勞動力大幅減少,耕地荒蕪,等等,因此,「闖關東」對於華北區域社會的發展,亦存在負面的影響。另外,就整個中國而言,由狹鄉遷往寬鄉的「闖關東」移民,亦使得中國北方廣大地區人口的地理分布格局更顯合理。

關於「闖關東」這段移民史的研究在我國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尚處於起步階段。學者少,成果稀,熱度低。「闖關東」是一個空前的移民創舉。多個世紀來,有成千上萬的關內流民勇敢地闖入了關東大地。到底有多少人闖入關東,有1000萬、2000萬、2500萬、3000萬之說,這些尚待學者去論證。流民戰天鬥地,為開發祖國東北作出了卓越貢獻,這也有待於進一步挖掘。另外,「闖關東」的研究對歷史學、文藝學、經濟學、人口學、文化學、方言學、藝術學、美術學、風俗學、家族學等學科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闖關東」至少體現了勇於進取的開拓精神、堅忍不拔的頑強意志、處變不驚的超常智慧、有容乃大的寬闊胸懷和與人相安的和諧性格。這種精神仍是我們進行創業所需要的。從「闖關東」的歷史看,許多下層民眾,為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離鄉,置之死地而後生。在「闖關東」過程中,無論是季節性的移民還是永久性的定居,人們都是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努力拼搏。 「闖關東」是20世紀以前中國農村社會面臨巨大困境背景下民眾積極尋求自我發展的一條道路,是一部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的移民史。處處體現出中華兒女不畏艱險、積極進取的精神。自古迄今,廣土眾民的中國社會,農村、農民、農業始終是首要問題,「闖關東」是二十世紀以前中國農村社會面臨巨大困境背景下民眾積極尋求自我發展的一條道路。「闖關東」所體現出的創業精神,對於如今欠發達地區重建創業文化,振興區域社會經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闖關東」引發的諸多問題,亦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從清朝順治年間開始出現闖關東一直到現在,三百多年過去了,闖關東的人們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間,同時也為東北的發展作出了巨大 的貢獻。一代代的「小齊魯」「小幽燕」不僅將辛勤的汗水留在了白山黑水間,也將他們的開拓與堅強刻在了東北大地。最為可貴的是,闖關東孕育、鍛造、升華了一種特殊的精神——偉大的闖關東精神。

相關焦點

  • 闖關東,關東指的是哪裡?為什麼不叫闖東北?
    清末開始,以山東、河北為主體持續和大規模向東北三省移民,在歷史這被稱作「闖關東」。近日,有網友提問:為什麼叫闖關東而不叫闖東北?關東又是指的哪些地區?1、「關東」戰國時就已出現作為一個地域性的專用詞,「關東」早就戰國時期就已出現了,只不過古時的關東並非現在的關東。
  • 影視評論‖電視連續劇《闖關東》:一部不屈的家國抗爭史
    對於那段歷史,我知之甚少,所以我很專注地看完了52集《闖關東》,雖然與我聽說的樂亭人「闖關東」不一樣,但內心仍有一種強烈的震撼,那不僅再現了當年山東人「闖關東」的悲壯歷史,更是一部不屈的家國抗爭史。-《闖關東》頗具題材新意。「闖關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獨特的歷史文化現象,在世界歷史上也堪稱移民壯舉。
  • 遼寧代表「白山黑水」?CBA改LOGO惹爭議,你讓吉林黑龍江怎麼看
    遼寧居然加入了白山黑水因素遼寧的LOGO在改款之後,在細節上有些改變,例如在球隊名稱上加入「LN」來彰顯地域特色。同時官方理念中說出了這樣的說明——具有工業風格的遼寧字體,以及加入白山黑水元素。遼寧兩字背後,甚至畫的背景還像是著名的「長白山天池」。
  • 老年間,行走白山黑水之間,務必學會這種話,關鍵時刻能保命
    您要是看過《闖關東》等影視劇,或許還記得,挖參人或走鏢人在遇到鬍子時,往往由「把頭」出面,高喝一聲「達摩老祖威武」。喊出這句話,則證明你是「裡碼人」,也就是內行人。而後,領頭的鬍子出面跟你盤道。兩家求得都是財,沒有死過節兒,犯不上動傢伙。一來一往,滿口春典,雙方滿意,和氣生財。鬍子抬手方行,這邊許諾好處。您瞧,江湖並非打打殺殺,而是人情買賣。
  • 淺談《闖關東》的歷史文化
    闖關東走西口雕塑,推車人物雕塑,民俗文化雕塑 闖關東精神就是一往無前闖關東的人們將他們人生命運的賭注押進關東大地這片天涯洪荒。吃盡苦頭不掉淚,撞到南牆不回頭。腳到之處,就是安家之地。人到哪裡,都能落地生根。正是有了這種百折不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闖關東人才能在苦難與險境面前沒有退縮,也沒有絕望,而是執著頑強地去拼搏奮鬥,戰勝了一個又一個來自自然界和社會的巨大困難,不斷地開創生存與發展新局面,不斷地從一個目標走向另一個目標。
  • 如何評價電視劇《闖關東》?
    電視劇《闖關東》是李幼斌領銜主演的抗日戰爭片。講述了從清末到九一八事變爆發前,一戶山東人家為生活所迫離鄉背井闖關東的故事。以朱開山複雜坎坷的一生為線索,還有朱開山的三個性格不同,命運不同的兒子在關東路上遇到的種種磨難和考驗。
  • 由電視劇《闖關東》想到的...
    -2020年第48篇原創-最近居然斷斷續續的看完一個電視劇《闖關東
  • 看高滿堂的電視劇《闖關東》有感
    高藝斌寫:看高滿堂的電視劇《闖關東》有感 《闖關東時的窩棚》【為什麼想看《闖關東》】我看
  • 40集電視連續劇《闖關東前傳》
    該劇是繼2008年、2009年兩部「闖關東」系列劇大獲好評之後,於2013年重點打造的「闖關東」系列劇收官之作。該劇以上世紀上半葉中國多災多難的動蕩時代為背景,以管家三兄妹「闖關東」的人生際遇、情感變遷為線索,講述了關於家國責任、關於情感道義、關於青春熱血的傳奇故事,生動刻畫了黑土先民用勤勞勇敢創建家園,以生命熱血保衛國土的開拓進取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詮釋了黑龍江人民獨有的自強不息、勇於開拓、寬厚包容、忠貞愛國「闖關東精神」的豐富內涵。
  • 《闖關東》後,這些演員發展的如何?
    李幼斌 李幼斌在《闖關東》中飾演朱開山。 薩日娜 薩日娜在《闖關東》中飾演文他娘。
  • 想當年|《闖關東》:一部老百姓的中國近代史
    《闖關東》與之後的《走西口》、《下南洋》都將目光著眼於中國近代史上的移民潮中,將人與家、家與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復刻在一家一族中,實則投射了整個國家的興亡。《闖關東》正是以朱家一家五口人的故事作為開端,以老百姓的視角,為觀眾呈現了一部中國近代史。在劇中,創作團隊並未對「山東人緣何要闖關東」,「為何非闖關東不可」等問題做過多解釋,僅僅借劇中人物之口,略述闖關東一事的起源。
  • 電視劇《闖關東》,傳武的愛情,是時代的犧牲品嗎?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一起來談談一下電視劇《闖關東》。電視劇《闖關東》中,鮮兒是好女人,是朱家對不起鮮兒,鮮兒還救過朱家的兩條命,救命之恩大過天。鮮太可憐了,她最配傳武,他倆太苦了,傳武從來沒給過秀機會和希望,是秀死腦筋和老韓頭一起作的。
  • 電視劇闖關東最感人的一段劇情
    闖關東這部電視劇是根據真實歷史而編劇的,主演有李幼斌、薩日娜、牛莉、朱亞文等人,上演所有的闖關東討生活的山東人的典型代表,劇中也是出現了許許多多的令人感動的劇情。劇中主演李幼斌飾演的朱開山就是闖關東的代表性人物,為了生存朱開山帶著妻小來到關東大地
  • 電視劇《闖關東》薩日娜劇情片段合輯
    闖關東:大娘把朱開山扔在屋裡,和三個兒媳喝酒,在地裡扭秧歌闖關東:大娘救日本小男孩,還教他學走路,難怪朱開山能發財
  • 「闖關東」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何會被清廷禁止呢?
    人們為何要「闖關東」?闖關東的人群中,以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為多,而其中山東為「最」。「闖關東」的浪潮持續了數百年,人們在驚嘆其數量之大的同時,也會不約而同想到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這麼多的關內人非要去闖關東呢?尤其是清朝前期,「闖關東」被認為是「違法現象」,那是要冒風險的,在這樣的前提下,人們還要去關東,是關東有太吸引的東西?還是自身所在地有迫使自己離開的東西呢?
  • S05E30白山黑水
    作為一個東北人,關於東北,我們聊過許多話題,比如東北的歷史、闖關東、行政區劃的變革,以及東北重工業基地的建設,今天咱們走進東北的自然環境,閒聊一下東北的山山水水,希望各位老闆有時間到東北做客,只要你去了,熱情的東北人民別的不好說,讓你吃好喝好、喝好吃好還是沒什麼問題的。有歌為證,老張請他吃頓飯,喝得少了他不幹,他說:歡迎收看大型娛樂節目回到2049第五季第30集《白山黑水》。
  • 證人線上作證相關問題的探究
    此外,線上作證很大程度上避開了我國民事訴訟證人經濟補償制度的缺陷。這種模式使證人作證的經濟成本大大下降,從而能有效提高我國證人作證率特別是對於提高跨國、殘疾人、西部地區的重要證人作證率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證人只需要掌握基礎的計算機操作,便能在法官的引導下很輕鬆地進行作證,從而大大減少了證人因為客觀因素導致無法出庭的情況。
  • 《闖關東》結束之後,李幼斌沉寂,朱亞文原地踏步,靳東卻火了?
    還記得在2008年上映了一部神劇《闖關東》,在這部劇剛剛上映的時候。就獲得了很多人的關注。這是一部劇有52集的電視劇,在電視劇中把闖關東的血淚搬到了熒幕上面。如今,這部劇過去了12年,但卻依舊被人津津樂道。
  • 楊靖宇:白山黑水間的抗日英雄
    時針撥回到抗日戰爭的歲月,白山黑水間有一種標語樹震撼人心。抗聯戰士們剝下樹皮,刻上一句句振聾發聵的信念與口號:「抗戰到底!」「抗聯從此過,子孫不斷頭!」楊靖宇將軍塑像1932年11月2日,受中共滿洲省委委派,共產黨員馬尚德作為巡視員,來到南滿地區的磐石、海龍檢查指導工作。正是在這裡,馬尚德改名為楊靖宇,開始了作為民族英雄楊靖宇的抗聯歷程。
  • 《闖關東》過去了12年,當年的主演現在都怎麼樣了?
    《闖關東》是一部講述清末到九一八事變,一戶普通家庭為了生活,背井離鄉的年代創業劇,火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