袒露脆弱或許痛苦,但遠不如我們用生命躲避它來得痛苦;
承認自己的弱點或許危險,但遠不如我們放棄愛、歸屬感和喜悅來得危險。
《脫口秀大會》第三季播出以來最火的不是段子,而是思文程璐離婚的消息。
而在他們宣布離婚的20天後——8月12日的最新一期節目裡,思文宣布退賽,又一次引發熱議。
這對脫口秀夫妻在螢屏上為觀眾貢獻過無數快樂,以他們的婚姻模式為主題講出無數好笑的段子,如今分道揚鑣,難免讓人唏噓。
而思文退賽更多的是讓人為她惋惜:
2017年她在《脫口秀大會》講出「老公是睡在上鋪的兄弟」的精彩段子而一戰成名,此後一舉拿下《脫口秀大會》全國三強,被稱為「脫口秀一姐」、「脫口秀女王」。
一直以來她以「女強男弱」的婚姻為背景,以獨立女性的形象在李誕、王建國等強手如雲的男性脫口秀選手裡蹚出一條「血路」,重新定義了「女性脫口秀」。
思文段子中塑造的女性形象,都是獨立的、有自己的追求和鮮明個性的個體。 從夫妻關係到婆媳關係,從女性生活觀到個人成長,在脫口秀裡,思文一向都在強化女性獨立、輸出女性價值,體現出女性對於女性的引導和關懷。
加上她的形象:幹練帥氣的短髮,伶俐清晰的語言,她的出現改變了觀眾的認知,讓人知道脫口秀不是男演員的天下,更讓女性獨立自強的意識深入人心。
人們為強者的落敗而惋惜是正常的情感反應,然而在她宣布退賽之後,很多觀眾表示失望,甚至不乏一些自媒體寫手評論她「獨立女性並不獨立」、「獨立女性的強悍,背後都是狼狽」云云,開始質疑她一直以來的獨立人設,讓人心生困惑:獨立就意味著沒有脆弱的權力嗎?
獨立女性到底如何定義?
我們似乎進入了一個屬於女性的「黃金時代」,近年來的電視劇無論是《三十而已》、《我的前半生》、《歡樂頌》,無一不在宣揚女性獨立的意識。女性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多地覺醒,她們開始更多地追求話語權。
首當其衝的就是經濟獨立,越來越多的女性通過努力獲得了相當程度的經濟能力,但近年來這種獨立卻漸漸演變為「消費主義」,似乎一個女人有車有房、想買就買、精緻漂亮才叫獨立。
物質上的自足當然是獨立的一部分,它證明你有足夠的能力生存下去。但它就是獨立的全部含義嗎?
並不是,它更像是覆蓋在大地上的沙粒,看上去綿密卻沒有根基,當大風捲起就會沸沸揚揚四散而去。
經濟獨立後,思想獨立成為女性主義們的又一追求,但又更多地表現為與男性的對抗。
張雨綺狂扇前任、刀砍丈夫的事跡被廣大女性熱贊「剛」、「帥」,貼上新時代女性的標籤,女性們認為,一個強大的女人就要這樣「人狠話不多」,而脆弱則是恥辱的,這種事情不應該發生在一個獨立女性的身上。
真正的獨立,是人格的獨立。
人格獨立,我理解為:經過自我探索,一定程度上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徵,能獨立實現自己作為權利與義務的主體對於社會、世界的價值,並不受外界幹擾。
從這個意義上講,獨立無所謂男性或女性,它強調的是追求自我的主體性。
何謂主體性?主體是相對於客體而言的。
自由是人的本質。人生來都是要做主體的,要進行自我實現和追求自由。主體是主要者,客體是次要者,主體統治客體,客體依附主體而存在。
女性主義代表波伏瓦在《第二性》裡提出觀點「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變成的。」意思就是,女人不是生來就是客體,而是男權社會規訓和壓抑成客體的。
因此,一方面,社會要給予女性主體教育,一方面,女性自身要超越客體處境成長為主體。女性的主體性指的就是身在客體處境中的女性,通過不斷反思和行動,超越自身處境,努力成長為主體的過程中表現出的一系列特質。
也就是說,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女性,她是自己生命的主體,是自己人生的決定者:
她全面地了解自己,並尊重自己;
她有著積極的自我認知,不依賴外人的評價來建立對自我的價值判斷;
她能夠主張自己的權利並承擔自己的義務;
她有清晰的邊界,清楚自己和他人的界線。既能保護自己的權益,也不入侵別人的空間。
那麼獨立女性到底有沒有脆弱的權力?
當然是有的。
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女性,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人生發生了什麼,並能尊重並接納自己的感受,就像思文很清楚自己狀態不好了,她需要休息和調整;
她知道即使狀態不好,也並不代表自己沒有價值,因此她能夠坦然選擇退賽;
她也能夠維護自己休息的權利,作為笑果文化公司舉重若輕的存在,這一定是需要和公司進行溝通和交涉的。
思文給自己放了長假,她說至少要放半年來思考自己還要不要做脫口秀。這半年時間她可能去旅行,週遊世界,也可能天天啥也不幹,吃了睡、睡了吃,或許某一天某一個點能讓她重燃對脫口秀的熱愛,也或者某一個點讓她選擇永遠放棄脫口秀。
坦然接納自己的脆弱,這份勇敢,一點也不比當年她放棄穩定工作前往上海開始做脫口秀的勇氣少。
生活在多變無常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看似無法跨越的坎兒,也都會經歷一些內心崩塌的時刻,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心靈的脆弱與人生的艱澀?
重要的是,要正確地看待脆弱。
脆弱與勇氣實質是一體兩面的,真正的勇氣並不是你已成為一個無所畏懼的戰士,而是你能夠在當下全然地接納你的脆弱,直視你內心的脆弱。
其實正視脆弱正是一種回歸內心的道路,只有回歸最原始的那個柔軟地帶,才能找到我們得以一路向前的力量源泉。
美國休斯敦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教授布琳•布朗(Brené Brown)看來,「脆弱是恥辱和恐懼的原因,但它是我們為實現自我價值而掙扎的根源,同時又是歡樂、創造性、歸屬感、愛的源泉。」而我們面對脆弱的最佳途徑,不是麻痺、否定與排斥,而是感受它、感恩它、接納它、與它共存。
寫在最後的故事:
一位習慣於保持冷靜甚至冷漠的來訪者,告訴諮詢師:我狀態很不好,我身邊所有人都告訴我,你不能這樣,你要快點好起來,我也很想快點好起來,可是我根本不知道怎麼辦才能好起來。
諮詢師回答他:在我這裡,你可以不用好起來,在我這裡,你可以脆弱。
這位理智冷靜的來訪者,於是在諮詢室裡放聲痛哭、用力痛哭,似乎在哀悼過去那些不能流淚的漫長歲月,那些隱藏的灰暗因此得到釋放和傾瀉。
生命時常令我們手足無措、動彈不得。但我們還是可以讓自己深深地相信,我們會擁有越來越多的勇氣來面對脆弱和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