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記憶-辛亥武漢

2020-12-21 來自火星少女007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境內盤龍城遺址有3500年歷史。春秋戰國以來,武漢一直是中國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明清時期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天下四聚」之一。清末洋務運動促進了武漢工商業興起,使其成為近代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被譽為「東方芝加哥」。武漢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發祥地,武昌起義作為辛亥革命的開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獨立團烈士陵園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又稱葉挺獨立團,1925年11月21日在廣東肇慶成立,團部設在肇慶閱江樓,全團有2100多人,設有三個營及兩個直轄隊。1926年1月,葉挺獨立團正式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以葉挺為團長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由中國共產

黨直接領導的一支革命武裝。在北伐戰爭中,率先從廣東出發,首戰碌田,長驅醴陵,力克平江,直入中夥鋪,奇襲汀泗橋,大戰賀勝橋,攻佔武昌城,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戰功,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北伐部隊贏得了「鐵軍」稱號。

1926年9月1日,北伐軍進抵武昌城下,並包圍了該城。3日和5日發起兩次攻城戰鬥,均未奏效。葉挺獨立團參加了第二次攻城戰鬥,奮勇隊第一營冒著炮火潛近城腳,架起了幾具雲梯奮力攀登。敵軍居高臨下,以猛烈的火力掃射。獨立團第一營官兵輪番強攻,前僕後繼,死傷慘重。6日北伐軍佔領漢陽,7日佔領漢口,武昌則成為一座孤城,處於北伐軍四面包圍之中。北伐軍改用圍困封鎖之策,武昌城內守軍組織精銳敢死隊,妄想突圍。10月1日,通湘門之敵600餘人在炮火掩護下,向葉挺獨立團防地發動突襲,奪去掩護工兵發掘坑道的鐵甲車,並佔領通湘門車站及梅家山高地。葉挺獨立團集中火力猛擊來犯之敵,激戰一個小時,奪回陣地和鐵甲車。10月3日,敵人再次突圍,亦未得逞。

10月10日,北伐軍第四軍在城內投誠部隊作內應配合下,再度攻城。葉挺獨立團由通湘門附近爬牆入城,與頑固抵抗的敵軍展開巷戰,並首先攻佔築有炮臺和環形工事的制高點蛇山。經過40天的激烈戰鬥,葉挺獨立團終於登上了武昌城,創造了北伐戰爭史上最為輝煌的戰績。第四軍、第八軍在投誠敵軍配合下,一舉攻下武昌城,至此,武漢三鎮全部攻克。武昌攻克後,為紀念獨立團攻城陣亡的官兵,經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同意,在武昌洪山南麓修建了烈士公墓。公墓於1956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擴建為陵園。

葉挺獨立團在參加北伐時功績彪炳,在汀泗橋賀勝橋戰役中名揚天下,為解放武漢做出了卓越貢獻。獨立團烈士陵園,全稱北伐獨立團烈士陵園,位於武漢市武昌區洪山南坡街道口,是著名的紅色旅遊景點,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武漢市重點烈士紀念建築保護單位」。陵園裡埋藏著1926年9月北伐軍攻打武昌城戰鬥中壯烈犧牲的191位葉挺獨立團的將士。墓前立有碑記以及一營營長曹淵等191位陣亡官兵的英名。青石墓碑前栽有191棵水杉,象徵著191位烈士的英靈。白色的紀念碑碑高12米,寬2.7米,正面鐫刻徐向前題寫的「北伐戰爭中犧牲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碑座嵌有大理石碑記,介紹葉挺獨立團成立的時間、地點和官兵的政治面貌,記載了他們的赫赫戰功。

武昌起義門舊址館

武昌起義門舊址館位於武昌首義南路。起義門原名"中和門",它是武昌城十大古城門之一。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爆發後革命黨佔領並打開中和門,迎接城外部隊入城,在城樓布定大炮轟擊總督府。武昌首義勝利後,中和門被譽為"首義勝利的開端"。1912年,改名"起義門"。但1913年,段祺瑞任湖廣總督時,又恢復了"中和門"原名。1926年10月10日,北伐軍攻克武昌後,為拓展市區,決定拆除武昌城牆和城樓,"中和門"因在辛亥首義中的重要作用而得以保留下來,但"中和門"城樓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被毀,城門在解放前也瀕於倒塌,僅存門洞。新中國成立後,"起義門"的名稱得以恢復。1956年省人民政府公布起義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起義門高7.1米,寬5米。城樓分為上下兩層,建築面積約為280平方米。城樓為重簷歇山頂式仿木結構。樓額上刻有"起義門"三字,是葉劍英元帥1981年在80多歲高齡時所題。

毛澤東同志主辦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

毛澤東同志主辦的中央農民講習所舊址位於武漢市武昌紅巷13號,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毛澤東同志倡議創辦並主持的一所培養全國農民運動幹部的學校。校舍建於1904年,由四棟磚木結構的房屋組成,中間有一個大操場。農講所舊址是武漢市現存保存完好的晚清學宮式建築,佔地面積12850平方米。當初為張之洞創辦的北路小學堂。1927年為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校址。農講所1926年底開始籌備。1927年3月7日正式上課,4月4日舉行開學典禮,學生來自全國17個省,共800餘人。武昌農講所以訓練能領導農村革命人才為培養目標,領導機構是常務委員會。毛澤東實際主持工作,許多著名的共產黨人、國民黨左派和知名人士如瞿秋白、李立三、惲代英、彭湃、方志敏、陳蔭林、於樹德、李漢俊、何翼人、李達等在農講所任教。

1927年6月18日,農講所舉行畢業典禮。大多數學生被委任為農民協會特派員,深入開展農民運動,猶如星星之火,燎原於神州大地。大革命失敗後,他們積極投身於各地的工農武裝起義,如著名的八一南昌起義、湘贛邊秋收暴動、黃麻起義以及參與創建湘鄂西等革命根據地的鬥爭,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距農講所200米遠的都府堤41號,是毛澤東1927年主持農講所工作並在武漢從事革命活動時的舊居,也是毛澤東、楊開慧一家最後團聚的地方。佔地面積909平方米。毛澤東在這裡完成了他的光輝著作--《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當時與他同住在這裡的有他的夫人楊開慧及兒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蔡和森、彭湃、郭亮、夏明翰、毛澤民、毛澤覃、羅哲等共產黨人也都先後在這裡居住過。

今日之中國,從奮鬥中走來;未來之中國,在奮鬥中開創。追夢徵程上,每個人都是奮鬥的主角、都有一份責任,將「小我」融入「大我」,就將積聚千裡奔湧、萬壑歸流的洪荒偉力。什麼是中國力量?把目光投向廣袤的神州大地,廣大人民埋頭苦幹、奮力拼搏,凝聚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磅礴力量,這就是民族復興事業無堅不摧、無往不勝的堅強支撐。

相關焦點

  • 辛亥精神永放光芒
    回眸110年前辛亥期間,無數革命先烈前赴後繼、英勇獻身的感人事跡,讓我們的心靈深感震撼和自勵,辛亥精神不死,辛亥精神將永遠銘刻在中國革命歷史的高聳豐碑之上。  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在孩童時代,大約在他9歲時的那一辛亥年,就親眼目睹了辛亥革命烈士悲壯犧牲後的血腥場面。沈從文先生在他的《辛亥革命的一課》中曾經回憶寫道:「這一夜中城裡城外發生的事情我全不清楚。
  • 說書論辛亥,謂然嘆傳承(江蘇/蔣樂)
    及至宣統三年辛亥,武昌舉,湘水為之滔天。說書人聞之,不自勝,博聞首義之新聞,欲講於鄉人以湔舊日之習耳。一日,序入三冬,閩地亦不甚寒,無聊賴者顆矣,見書說人微笑立於素日講書之臺上,聚而待之。頃之,已有百人許,雖有勁風,亦不覺冷矣。說書人醒木一拍,唇輔間出的卻非曹孟德,及時雨之舊本,乃是孫逸仙,黃興之族,鄉人聞其所未聞,不覺訝然,更有多事者不住搖頭,及長辮撻及人面方住。說書人以為妙絕之處,幾無人在聽。
  • 辛亥革命的記憶 首義延壽會證章
    1946年6月,尚健在的辛亥首義老人,包括我祖父和他的戰友們,在經過有關方面的審批後,都成為了「辛亥首義同志會」會員,這是我祖父晚年最引以自豪的事,他能成為所謂「締造中華」的開國志士之一,我們全家人也都為他感到高興。關於「辛亥首義同志會」是個什麼性質的組織?其歷史沿革又是些什麼?今天生活在武漢三鎮的人們,多數對此已很陌生。我特將手頭收集的資料摘錄了部分,謹與對此感興趣的讀者分享。
  • 紅巖精神特色思政課——紅巖革命故事展演在武漢大學演出
    當日,「傳承紅色基因 爭做時代新人——紅巖革命故事展演」活動在武漢大學舉行,為該校師生帶來了一堂生動而深刻的思政課。  據介紹,該展演活動由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教育委員會等單位聯合舉辦,在此次應邀赴武漢高校展演前,已在重慶大學、重慶政法大學等多所高校舉行。
  • 武漢記憶
    武漢,到底是九省通衢的大城市,雖相距較遠,但我一向並不陌生。 我從八九歲起,經常在廣播、電影裡聽(看)革命現代京劇《紅燈記》,李奶奶「痛說革命家史」,講鐵梅的爺爺在「漢口的江岸機務段當檢修工人」,參加了「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漸漸地我知道了,西邊有個大城市,俗稱武漢三鎮。
  • 資產階級的革命與革命的資產階級
    所以單以滿漢民族衝突解釋辛亥革命之原因,那便只是皮相的觀察,忘了經濟的歷史的基本條件;因為辛亥以前,已經有了十七年以上的富強維新運動,辛亥革命,正是封建派壓迫資本民主派富強維新運動之反動,所以「非革新不能自強,非推倒滿清不能革新」,是當時革命派反對立憲派之重要的理論。
  • 藍天蔚與東北革命,從《琿春東界約》說起
    藍天蔚,這位與黃興、蔡鍔齊名的革命先驅,正是從「拒俄運動」中凸顯的。但藍天蔚未肯放棄,將組織更名為「軍國民教育會」,其後發展為光復會,至1905年更聯合其他革命團體組成同盟會。可以說,藍天蔚正是由拒俄反帝而走上反清革命之途的。 運動新軍,光復東北 回國後,藍天蔚先於湖北新軍任職。期間,他利用職位之便,在軍中傳播革命思想,扶植革命勢力,為武昌首義的成功奠定基礎。
  • 「愛的記憶」和「餐桌革命」餐桌革命主題作品青年藝術徵集
    新時代文明工程公益活動2020「健康中國」為文明健康新生活方式而設計「愛的記憶」和「餐桌革命」主題作品青年藝術徵集正式啟動!由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和文明雜誌社發起,聯合青年藝術100和文明書畫院等社會組織機構、眾多媒體和全國大專院校聯合倡議啟動新時代文明工程系列公益活動之二:為新時代文明健康新生活方式而設計——「愛的記憶」和「餐桌革命」主題方案暨展覽活動作品徵集。
  • 教育整頓|重溫紅色記憶 傳承革命精神
    教育整頓|重溫紅色記憶 傳承革命精神 2020-10-22 14: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魏靜茹:難忘在武漢的溫情記憶
    2月21日和172名隊友出徵武漢,2月26日入駐武漢市中心醫院,在那裡戰鬥了一個多月。回想起那段日子,穿防護服的汗流浹背,初次走進隔離病區的緊張不安,這些記憶都深入骨髓,但最難忘的卻是充滿溫情的記憶。 魏靜茹笑著說,作為護士長,自己帶了一幫90後的孩子,愛吃零食,大家在群裡閒聊起武漢當地的特色美食,嚷著疫情過後,要吃熱乾麵、周黑鴨等等。
  • Hello 2020:「愛的記憶」和「餐桌革命」少兒藝術徵集函
    「Hello 2020」「愛的記憶」和「餐桌革命」主題作品少兒藝術徵集函2020「健康中國」為文明健康新生活方式而設計新時代文明工程公益活動2020年註定不能重啟
  • 【長文慎入】袁政府殺害辛亥先鋒志(一)
    乃為了突出這樣一個主題:清政府想做卻做不到的事情,袁世凱幫它做到了,袁世凱殺害了成千上萬的辛亥先鋒。他們曾為民國的誕生赴湯蹈火,大難不死,卻不苟安。當袁倒行逆施,陰謀稱帝,他們起而討之,未死於滿清,竟死於袁賊。共和乃烈士血淚澆灌成之。袁世凱是共和的功臣或罪人?在史實面前,想必不言而喻。宵小盡可以休矣。
  • 【光明V影評】《好久不見,武漢》:鏡頭下的武漢記憶,永不磨滅
    這是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中的第一位主人公見到導演竹內亮時說的第一句話,語氣就和「吃了嗎?」一樣的司空見慣。簡單的一句話透漏著心酸和無奈,更透漏著武漢人的小心與不安。  在武漢越過寒冬之後,6月1日,日本籍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和團隊一起來到武漢,歷經10天,拍攝了「十個家庭十個故事一座城」,通過普通人的故事展現武漢戰「疫」過程以及疫後恢復情況。
  • 【長文慎入】袁政府殺害辛亥先鋒志(二)
    乃為了突出這樣一個主題:清政府想做卻做不到的事情,袁世凱幫它做到了,袁世凱殺害了成千上萬的辛亥先鋒。他們曾為民國的誕生赴湯蹈火,大難不死,卻不苟安。當袁倒行逆施,陰謀稱帝,他們起而討之,未死於滿清,竟死於袁賊。共和乃烈士血淚澆灌成之。袁世凱是共和的功臣或罪人?在史實面前,想必不言而喻。宵小盡可以休矣。
  • 相親相愛:從成都到武漢的溫暖記憶
    雖然我身在成都,但在疫情最嚴重的的時候,我和身邊的朋友,都十分掛念武漢的情況,這些與抗疫有關的故事,也成為我今年最難忘的記憶。小郭是我9年前在武漢一家雜誌社實習時認識的同事,也是我在這座城市認識的第一位朋友。後來實習結束,我回到浙江,畢業後又輾轉回到四川工作,雖然我們在此期間沒再見面,卻仍在網上朋友圈動態中關心著彼此。
  • 汪精衛回憶辛亥往事:故人故事
    故人故事  辛亥三月三十日(或者四月初一日,記不清楚
  • 革命與漢奸 | 「不反對敵人之人也是敵人」
    回到正題,桑兵教授以《歷史的原聲》,回溯清季民元的「共和」與「漢奸」:①追溯戊戌至辛亥近代意義的「共和」從發端到興盛的過程,從歷史淵源出發,依時空順序辨析「共和」及相關名輸入、以及意涵發生變化的歷史;②探究「漢奸」一詞的淵源流變,梳理辛亥革命時期「漢奸」指稱的轉義及其使用,以史料重現史事,儘可能完整地呈現相關的歷史進程。今天微信,理想君選取部分內容。為有助大家理解「漢奸」,摘錄兩段引言作為鋪墊。
  • 父是太平天國義士,自己是辛亥元老,五子投身抗日,他是李烈鈞
    不過愛國的李烈鈞,雖然當時身在異國,仍舊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在日留學期間,他與一幫同樣有著革命理想的有識之士,共同組織了以反對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為宗旨的「攘白團」。後來,因為認識了黃興、孫中山等人,受其影響,更因為自己強烈的革命意願,所以逐漸走上了反對清朝統治的革命之路。為此,李烈鈞在留學歸來後,不斷在和同盟會的人秘密進行著反清的地下革命活動。
  • 辛亥元老改行寫「黃色小說」,專門為娼妓發聲,為掙錢投靠日本人
    1915年,年近30的辛亥元老何海鳴愛上了一名妓女,隨後與她結婚。婚禮上,男方的親朋好友都是一些革命元老、功臣元勳;女方的親朋好友則是一幫龜公妓女。雙方一個照面,竟發現彼此都認識,婚禮上汙言穢語橫飛,好生熱鬧。主持婚禮的戴季陶尷尬不已,他責罵何海鳴。何海鳴笑了笑,淡然的回答:「一樣是天地生成就四肢七竅的人,何分貴賤?」
  • 臺灣「辛亥隧道」出現的詭異老婆婆,到底是怎麼回事
    今天給大家說說關於臺灣的十大詭地之首的「辛亥隧道」。溫馨提示:內容來源於網絡,並沒有任何根據,只可當故事看一看。辛亥隧道,又名南一號隧道、簡稱南一隧道,位於臺灣省臺北市文山區辛亥路三段與四段之間的一座公路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