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境內盤龍城遺址有3500年歷史。春秋戰國以來,武漢一直是中國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明清時期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天下四聚」之一。清末洋務運動促進了武漢工商業興起,使其成為近代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被譽為「東方芝加哥」。武漢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發祥地,武昌起義作為辛亥革命的開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獨立團烈士陵園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又稱葉挺獨立團,1925年11月21日在廣東肇慶成立,團部設在肇慶閱江樓,全團有2100多人,設有三個營及兩個直轄隊。1926年1月,葉挺獨立團正式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以葉挺為團長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由中國共產
黨直接領導的一支革命武裝。在北伐戰爭中,率先從廣東出發,首戰碌田,長驅醴陵,力克平江,直入中夥鋪,奇襲汀泗橋,大戰賀勝橋,攻佔武昌城,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戰功,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北伐部隊贏得了「鐵軍」稱號。
1926年9月1日,北伐軍進抵武昌城下,並包圍了該城。3日和5日發起兩次攻城戰鬥,均未奏效。葉挺獨立團參加了第二次攻城戰鬥,奮勇隊第一營冒著炮火潛近城腳,架起了幾具雲梯奮力攀登。敵軍居高臨下,以猛烈的火力掃射。獨立團第一營官兵輪番強攻,前僕後繼,死傷慘重。6日北伐軍佔領漢陽,7日佔領漢口,武昌則成為一座孤城,處於北伐軍四面包圍之中。北伐軍改用圍困封鎖之策,武昌城內守軍組織精銳敢死隊,妄想突圍。10月1日,通湘門之敵600餘人在炮火掩護下,向葉挺獨立團防地發動突襲,奪去掩護工兵發掘坑道的鐵甲車,並佔領通湘門車站及梅家山高地。葉挺獨立團集中火力猛擊來犯之敵,激戰一個小時,奪回陣地和鐵甲車。10月3日,敵人再次突圍,亦未得逞。
10月10日,北伐軍第四軍在城內投誠部隊作內應配合下,再度攻城。葉挺獨立團由通湘門附近爬牆入城,與頑固抵抗的敵軍展開巷戰,並首先攻佔築有炮臺和環形工事的制高點蛇山。經過40天的激烈戰鬥,葉挺獨立團終於登上了武昌城,創造了北伐戰爭史上最為輝煌的戰績。第四軍、第八軍在投誠敵軍配合下,一舉攻下武昌城,至此,武漢三鎮全部攻克。武昌攻克後,為紀念獨立團攻城陣亡的官兵,經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同意,在武昌洪山南麓修建了烈士公墓。公墓於1956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擴建為陵園。
葉挺獨立團在參加北伐時功績彪炳,在汀泗橋賀勝橋戰役中名揚天下,為解放武漢做出了卓越貢獻。獨立團烈士陵園,全稱北伐獨立團烈士陵園,位於武漢市武昌區洪山南坡街道口,是著名的紅色旅遊景點,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武漢市重點烈士紀念建築保護單位」。陵園裡埋藏著1926年9月北伐軍攻打武昌城戰鬥中壯烈犧牲的191位葉挺獨立團的將士。墓前立有碑記以及一營營長曹淵等191位陣亡官兵的英名。青石墓碑前栽有191棵水杉,象徵著191位烈士的英靈。白色的紀念碑碑高12米,寬2.7米,正面鐫刻徐向前題寫的「北伐戰爭中犧牲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碑座嵌有大理石碑記,介紹葉挺獨立團成立的時間、地點和官兵的政治面貌,記載了他們的赫赫戰功。
武昌起義門舊址館
武昌起義門舊址館位於武昌首義南路。起義門原名"中和門",它是武昌城十大古城門之一。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爆發後革命黨佔領並打開中和門,迎接城外部隊入城,在城樓布定大炮轟擊總督府。武昌首義勝利後,中和門被譽為"首義勝利的開端"。1912年,改名"起義門"。但1913年,段祺瑞任湖廣總督時,又恢復了"中和門"原名。1926年10月10日,北伐軍攻克武昌後,為拓展市區,決定拆除武昌城牆和城樓,"中和門"因在辛亥首義中的重要作用而得以保留下來,但"中和門"城樓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被毀,城門在解放前也瀕於倒塌,僅存門洞。新中國成立後,"起義門"的名稱得以恢復。1956年省人民政府公布起義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起義門高7.1米,寬5米。城樓分為上下兩層,建築面積約為280平方米。城樓為重簷歇山頂式仿木結構。樓額上刻有"起義門"三字,是葉劍英元帥1981年在80多歲高齡時所題。
毛澤東同志主辦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
毛澤東同志主辦的中央農民講習所舊址位於武漢市武昌紅巷13號,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毛澤東同志倡議創辦並主持的一所培養全國農民運動幹部的學校。校舍建於1904年,由四棟磚木結構的房屋組成,中間有一個大操場。農講所舊址是武漢市現存保存完好的晚清學宮式建築,佔地面積12850平方米。當初為張之洞創辦的北路小學堂。1927年為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校址。農講所1926年底開始籌備。1927年3月7日正式上課,4月4日舉行開學典禮,學生來自全國17個省,共800餘人。武昌農講所以訓練能領導農村革命人才為培養目標,領導機構是常務委員會。毛澤東實際主持工作,許多著名的共產黨人、國民黨左派和知名人士如瞿秋白、李立三、惲代英、彭湃、方志敏、陳蔭林、於樹德、李漢俊、何翼人、李達等在農講所任教。
1927年6月18日,農講所舉行畢業典禮。大多數學生被委任為農民協會特派員,深入開展農民運動,猶如星星之火,燎原於神州大地。大革命失敗後,他們積極投身於各地的工農武裝起義,如著名的八一南昌起義、湘贛邊秋收暴動、黃麻起義以及參與創建湘鄂西等革命根據地的鬥爭,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距農講所200米遠的都府堤41號,是毛澤東1927年主持農講所工作並在武漢從事革命活動時的舊居,也是毛澤東、楊開慧一家最後團聚的地方。佔地面積909平方米。毛澤東在這裡完成了他的光輝著作--《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當時與他同住在這裡的有他的夫人楊開慧及兒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蔡和森、彭湃、郭亮、夏明翰、毛澤民、毛澤覃、羅哲等共產黨人也都先後在這裡居住過。
今日之中國,從奮鬥中走來;未來之中國,在奮鬥中開創。追夢徵程上,每個人都是奮鬥的主角、都有一份責任,將「小我」融入「大我」,就將積聚千裡奔湧、萬壑歸流的洪荒偉力。什麼是中國力量?把目光投向廣袤的神州大地,廣大人民埋頭苦幹、奮力拼搏,凝聚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磅礴力量,這就是民族復興事業無堅不摧、無往不勝的堅強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