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蓮·夢露(英文:Marilyn Monroe,1926年6月1日—1962年8月5日)是美國20世紀最著名的電影女演員之一。她動人的表演風格和正值盛年的殞落,成為影迷心中永遠的性感女神性感符號和流行文化的代表性人物。1999年,她獲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六名。另,藝術家沃霍爾創作的《瑪麗蓮 夢露雙聯畫》,它是波普藝術的代表性作品。還有以瑪麗蓮·夢露為名字的雞尾酒,這款酒將金巴利鮮紅的色彩、微苦和甜味有機地融合為一體,似乎體現了瑪麗蓮·夢露那多彩有複雜的一生。
瑪麗蓮.夢露基本介紹
最愛喝的酒:香檳和伏特加
最喜歡唱的歌:鑽石是女孩最好的朋友(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
最喜歡的雕塑家:羅丹
擁有的汽車:黑色「雷鳥」跑車、 黑色凱迪拉克敞篷車
成名作品:《飛瀑怒潮》(1953)
代表作品:《熱情似火》(1959)
榮譽:「AFI百年百大明星」之一
名言:Hollywood is a place where they'll pay you a thousand dollars for a kiss and fifty cents for your soul(在好萊塢,人們願意用一千元交換你的吻,但只願意付5毛錢買你的靈魂);
明星特質:「金髮炸彈」;經典的標誌性金髮碧眼美女;傳奇的電影明星;氣喘籲籲的嗓音和令人極度羨慕的身材;天生的喜劇天才
顏色:米黃色、黑色、白色和紅色
飲料:Dom Perignon香檳
書:How Stanislavsky Directsby Michael Gorchakov
自己的電影表演:夜闌人未靜、無需敲門
照片:Cecil Beaton拍攝的夢露穿白色裙子的照片
音樂家:路易斯·阿姆斯特朗、Earl Bostick、貝多芬和莫扎特
劇作家:阿瑟·米勒和田納西·威廉斯
詩人:濟慈和惠特曼
餐廳:Romanoff's(in Hollywood)
商店:Bloomingdale's
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羅姆·大衛·塞林格、喬治·蕭伯納和託馬斯·沃爾夫
個人慰問:朝鮮
香水:香奈爾5號
化妝品:妮維雅潤膚液
瑪麗蓮·夢露的影視作品
《危險的年代》(Dangerous Years)(1948年)(配角)
《斯庫達,呼!斯庫達,嘿》Scudda-hoo!Scudd-hay)(配角)
《夏日閃電》(The summe's lightning)(1948年)(配角)
《歌舞團的女人們》(Laddies of Chorus)(1949年)
《去託馬霍克的票》(ATicket toTomahawk) (1950年)
《幸福的愛情》(Love Happy) (1950年)
《柏油叢林》(The Asphalt Jungle)(1950年)
《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 (1950年)
《幹勁十足的人》(1950年)
《正確的穿越》(又名《罪有應得》)(RightCross) (1950年)
《家鄉的故事》(HometownStory) (1951年)
《青春常駐》》(又名《豆蔻年華》)( As Young As You Feel )(1951年)
《愛巢》(Love Nest) (1951年)
《讓我們使它合法化》(又名《讓我們堂堂正正結婚吧》)(Let'sMakeitLegal (1951年)
《闌人未靜》(Clash By Night) (1952年)
《我們沒有結婚》(We Are Not Married) (1952年)
《無需敲門》(Don'tBothertoKnock) (1952年)
《惡作劇》(又名《猴兒幹的好事》《妙藥春宵》(Monkey Business) (1952年)
《歐-亨利的客滿》(O.Henry's Full House) (1952年)
《尼亞加拉》(Niagara) (1953年)
《紳士愛金髮女郎》(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1953年)
《如何嫁給一個百萬富翁》》(How to Marry A Millionaire) (1953年)
《大江東去》》(River of No Return) (1954年)
《沒有像娛樂業那樣的事業》(又名《輕歌曼舞好營生》)(There i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 (1954年)
《七年之癢》(TheSevenYearsItch) (1955年)
《公共汽車站》(Bus Stop) (1956年)
《王子與舞女》(The Prince And The Showgirl) (1957年)
《熱情似火》(Some Like It Hot) (1959年)
《讓我們相愛吧》 (Let's Make Love ) (1960年)
《不合時宜的人》 (The Misfits) (1961年)
《瀕於崩潰》》(Something Got To Give) (1962年)
夢露之離世
雖然世界上存在著幾百本關於夢露和夢露之離世的書,但是有關她的資料本身都已消失不見或隨她一起被埋葬了。而在2005年8月,86歲的洛杉磯退休法醫約翰·麥納來到《洛杉磯時報》記者福傑·貝克萊特的辦公室。他帶來夢露離世前給心理醫生格林遜的錄音帶。
夢露離世的兩天後,格林遜就交給朋友麥納兩盤夢露離世前一天寄來的磁帶。麥納答應格林遜不把它們交給警方,直到43年後,他經濟陷入困境,才不得已將磁帶賣給記者。許多塵封的關於夢露的往事又再度被揭開。
如果我們把膠片重新倒回到1960年1月,我們就會看到當時夢露到格林遜辦公室時的情景。那時,夢露已經歷過三任心理醫生,外界風傳她有「憂鬱症」。事實上,當時的夢露常常神志不清,整個劇組不得不等她清醒過來。為了不拖延影片的進度,有人找到了和好萊塢關係密切的心理醫生拉爾夫·格林遜,他的病人包括彼得·洛(《北非諜影》的導演)、費雯·麗。「這是一個處於極度慌亂中的女人,一個大量吸毒和服藥而可能自毀的女人。」那個人在給格林遜介紹他未來的病人時這樣說。
許多有關格林遜和夢露的膠片就此展開,它們大多是通過心理傾訴的方式顯現的,斷斷續續、甚至混亂:一個從小被母親拋棄,父親又不知去向的女孩,流落在一個個寄養家庭裡,幼年時受過性侵害和繼父的騷擾;孩提時代的精神創傷讓她長大成人後無法自我尊重,總是擔心被人拋棄;這個34歲的女人一直認為自己是個被人遺棄的孩子,在公共場合,她竭力讓自己吸引人,而獨處時,卻完全忽略自己,她用拍照來抵禦焦慮,卻在面對電影鏡頭時經常性口吃;童年的創傷和好萊塢顛狂的環境復加在一起,而她的抵禦方式是每天服用20片巴比妥,吞下很多鎮靜藥,甚至被人送進精神科封閉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