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集中看到三十位娛樂圈的姐姐。隔著屏幕都想感嘆一句:「姐姐」這個title還真不是一般人能叫的。
上一次有這種眼花繚亂、發自肺腑不知道最先pick誰的心情,好像還是買彩票選號碼的時候,看哪個都覺得能「中獎」。
像《乘風破浪的姐姐》這樣未播先火的節目其實有很多,但是能像它一樣引發全網期待的節目近幾年實在是少之又少。這檔與眾不同的選秀類節目成為這個夏天的現象級綜藝,首先是源自網友們多年來養成的「集體圍觀習慣」。
節目第一期播出時間為6月12日,但是早在四月、五月,豆瓣小組和微博就有帳號不斷爆料節目嘉賓陣容以及錄製細節。當看到以往綜藝或訪談中就極具個性的寧靜、伊能靜、黃聖依、劉芸、張雨綺等姐姐會參加節目時,網友們的「圍觀」心理更是按耐不住了,從被動接收爆料信息,變成了主動在社交網絡或者評論區表達自己對節目的期待。
之所以觀眾會對這檔當時還沒有任何官宣的節目寄予厚望,主要原因還是這檔節目的賽制。這檔選秀綜藝打破了此前老生常談的選秀固定模式,已經在業內有所成就的姐姐們與節目組之間的關係成為了一大看點。與新人在節目中往往受到節目組「支配」不同,姐姐們不僅在氣勢上壓制了節目組的工作人員,而且在溝通方式上也是佔據了不小的主動權。這種反轉式的角色互換,讓不少看慣了選秀綜藝的觀眾眼前一亮。
而對於經常看綜藝的「老油條」觀眾來說,新人選秀看技能,姐姐成團得看「撕逼」。
《乘風破浪的姐姐》能與同類成團綜藝《青春有你2》、《創造101》在熱度上拉開差距的最大原因在於,他們深知觀眾們的關注點永遠是具備優先級的。看新人美少女、小鮮肉成團,觀眾會更注重誰的顏更對自己的胃口、誰的舞蹈更強、誰的rap更適合成團......而在這檔不是純粹比拼唱跳業務能力的節目裡,觀眾們的關注點一定會最先集中在姐姐們的話題性上,其次才是她們的業務能力。
順著這個思路,果然不費吹灰之力就讓不少網友摩拳擦掌等待節目開播了。
除了節目製作上的「套路」,姐姐們的出現,也滿足了女性觀眾對女明星面對年齡增長會作何表現的好奇心理。從剛剛30歲的李斯丹妮,到已經50+的伊能靜,她們人生的閱歷不同,展現出來的狀態和心境也有所差異。這樣的年齡層次感,讓處在不同身份、不同年齡階段的觀眾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鳴。
談到年齡差異,《乘風破浪的姐姐》的成功之處其實就在於對「姐姐」的定義。
在未播階段,外界對「姐姐」的看法就停留在她們的作品層面,同時還要附加上對不同的年齡固有的認知。而當《乘風破浪的姐姐》播出,節目中「姐姐」的真實表現成功吸引了眾多正要面臨年齡危機或已經處於人生迷茫期的女性觀眾,安慰了她們對年齡的危機感,更是滿足了她們設想的對自我的認知和期待。
這檔選秀更像是真人秀節目,不同風格的姐姐們在節目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可塑性。你以為白冰還是《神話》中的「仙女」,結果她來了段酷酷的熱舞;你以為張雨綺驕傲的不可一世,結果《粉紅色的回憶》前奏一響起,高冷濾鏡碎了一地;你覺得五十多歲的女性已經屬於跳廣場舞的中老年人,結果伊能靜嗓音比少女還少女......
姐姐們在這檔綜藝中充分的解放天性,除了個性使然,其實也展示了「資本真香」。當你有底氣做選擇的時候,你才有充分的自由展示自我。在節目中,與新人對夢想表現得戰戰兢兢不同,姐姐們全員「玩得起」,大膽開麥,直言不諱,金句頻出,給觀眾營造出了獨特的「爽」感:終於不用再看「卑微」小年輕被節目組「欺負」了!
比方說在採訪環節,導演要求寧靜做個自我介紹,寧靜表示:「還要介紹我是誰?那我這幾十年白幹了?」雖然後面她還是乖乖作了自我介紹,但是這句話實在是讓不少觀眾印象深刻。
又比如工作人員希望伊能靜自行遮住膝蓋,她回應:「這是褲子,我擋不了。你配合我一下,別讓我配合你們。」這段對話讓不少粉絲跟著激動,想像著如果自己的愛豆以後也能有這樣slay全場的氣勢,怕是就不會任由經紀公司擺布了!
說到底,姐姐們之所以能夠點燃這個夏天,根源在於她們展現出了自己不被下定義的人生。
如今大家都在講女性獨立,個性解放,但是真正想去做到是要面對很多方面的壓力的。《乘風破浪的姐姐》的出現,把三十位各自綻放光彩的女明星們聚在了一起,當你看過節目就會發現,在這檔節目裡你會逐漸忘記她們本身的社會地位或成績,她們變成了一群重新站回起點去努力爭取機會的「新人」。只是,與真正的新人相比,她們多了時間和閱歷帶給她們的無限勇氣和自信。
她們在練習和舞臺上的表現,正是很多女性在擔任家庭角色和社會角色中所缺失的狀態。這檔綜藝對年輕觀眾,特別是女性觀眾來說,無疑是直插她們心頭的一根針。在看「姐姐」的同時,她們一定會反問自己:我需要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生活?我應該做出選擇嗎?
讓觀眾過癮的同時還能反觀自己,這才是《乘風破浪的姐姐》能夠成為現象級綜藝的根本原因。
生活中很多上了年紀的人總想著擺脫所謂中年危機,他們擅長用年齡對等」變老「而不是變成熟、變強大。《乘風破浪的姐姐》拯救了一群不想被裝在固有認知套子裡的人,代替她們展示了真正的女性魅力。而且,這檔節目也為國內綜藝製作提供了啟發。其實不必一味引進國外綜藝,更不必抄襲,有時候稍微轉換一下視角,一檔全新的現象級節目或許就能應運而生。
本文由經理人分享(ID:manashare)原創,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後臺申請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