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匹夫》和《少年》之後,導演楊樹鵬嘗試了新領域,先後執導網絡劇《幻境獵手》和電視劇《極速救援》。
暫時放下電影導演身份,楊樹鵬感受到了另外一個敘事視角帶來的新體驗。作為從大銀幕轉向小螢屏的首次嘗試,這位中國電影新銳導演的第一部電視劇作品也著實讓人產生好奇。就在近日,由他執導的電視劇《極速救援》已經殺青。
延續以往的個人創作風格,《極速救援》聚焦空中醫療救援行業,展現飛行醫療救援者們的跌宕命運與自我成長,以十多個醫療救援事件組成故事,把鏡頭對準空中救援的生死時速,將這一職業呈現在觀眾面前。
導演楊樹鵬曾在接受採訪時剖析過自己對電影藝術的深層次追求,表達自己曾試圖建立一個所謂「含混人性」的美學特徵,因為他一直堅信人們在對事情做出判斷的時候,心理過程是含混的。
《極速救援》其實也有意追求「含混人性」的美學特徵,無論是視生死如常的急救醫生,還是司喬(張赫飾演)、莫沫(王佳宇飾演)、於飛(魏哲鳴飾演)等飛行救援特殊職業人員,當他們處在危機環境中,面對個體命運與自然對抗時,所具備的人性閃光點,都是《極速救援》成型和開發的意義,也是楊樹鵬個人藝術風格在小螢屏上的延續。
導演楊樹鵬
從整體氣質上說,《極速救援》「動作醫療救援劇」的標籤設定,讓它在一開始便和市場上出現過的醫療劇區別開來。這部劇將觸角探入到醫療行業裡更細分的職業,向觀眾剖開了一個新題材的「混搭作品」,既展現醫生救援時的柔情鐵骨,又兼顧動作戲中的驚險刺激。單從這點而論,《極速救援》前期在市場上就已經擁有了辨識度。
所以就這類醫療職業劇如何將內容進行落地處理和其具備的意義價值,《極速救援》的籌備拍攝過程等,骨朵專訪了該劇總導演楊樹鵬,探討在觀眾需要現實題材真正刻畫生活的當下,行業劇它們的創作環境與生存空間。
硬核:醫療救援,重在救援
國產劇第一次有人將目光轉向空中救援這個突發性和高危性並存的職業,《極速救援》拓寬了國內醫療劇的題材邊界。由十多個救援事件串聯成劇情內容,這中間的矛盾衝突和人物角色對抗都充滿看點,先天就讓《極速救援》具備快節奏,也更偏向一部電影作品的處理手法。
楊樹鵬不太認同將《極速救援》定義為一部簡單的醫療劇,在他眼裡這其實是一個具有動作感的醫療救援劇。
「它的核心其實不是在『醫療』,而是在『救援』,是在解決在院前的救護車不能抵達的區域」。空中救援又稱空中120 ,主要以執行大型突發事件中的救援任務為主,以直升機、地面救護車和有急救綠色通道的醫院在內的無縫式救援鏈,可以排除交通、地形影響,從接到報警到出警大概在25分鐘左右。而工作區域往往具備高危性,楊樹鵬說,飛機迫降在群山裡,隧道裡發生了連環撞車,這些都有可能發生。
這也意味著,這部劇面臨著嚴苛的拍攝環境限制和後期製作的壓力。項目的特殊性和故事的可能性,讓該劇製片人、芒果娛樂北京公司副總裁、電視劇事業總經理柳紅霞,一開始就將導演的人選鎖定在電影導演身上。因為《極速救援》涉及很多非常規事件,需要一位既能操控全局,作品又具標識的導演。
張赫飾演司喬
在柳紅霞的設想中,不管是情節的緊湊性、事件設定的特殊性,還是畫面風格的美學特性等各個方面,《極速救援》都應該超越現在的國產劇水平,「希望它未來是一個能夠和美劇質量相比的作品」她認為導演楊樹鵬是最好的選擇,「我們需要影像風格更強烈的電影導演去合作」。
《極速救援》中動作和冒險的元素貫穿全劇,可以增加故事的緊迫感,以此讓視覺呈現豐富,充滿看頭。從電影轉向電視劇的第一部作品,楊樹鵬也非常重視,從一開始就和團隊一起給這部劇定下「動作醫療救援劇」的概念。
王佳宇飾演莫沫
他的另外一層考慮是,國內目前的飛行救援主要還是應用在一些陸地交通難以短時間到達的地區,這也讓劇中救援事件設定只能集中在複雜的地理環境裡,而這個過程中,「動作」戲的部分很自然就產生了。
「先以精彩緊張的動作冒險來吸引觀眾,再用醫療救援部分探討關於生死的大命題來令人動容」從類型特質上說《極速救援》具有標識性,主要面向的是20-40歲的觀眾。
調研:4年,全員幾十人的編劇團隊
「都別動,準備好滅火器啊!」剛剛拍完一個外場戲,楊樹鵬回頭一邊拿著對講機吩咐,一邊起身快步從棚裡走出查看情況,這是《極速救援》殺青視頻裡楊樹鵬的拍攝日常。事實上回憶起這部劇拍攝過程中的難處,楊樹鵬自己也記不清了,因為太多了。從前期劇本調研、後期拍攝,包括現在正進行的後期工作,這中間沒有一個環節是容易的。
楊樹鵬回憶,他介入項目時,《極速救援》的劇本工作還沒有全部完成,他加入之後和5位編劇一起重新完成了劇本。但要細說,這部劇的編劇團隊的人數還要更多,達到幾十個左右。他們分工明確,從前期調研、素材收集整理,到劇本分工創作,再到拍攝跟組修改等等,前前後後的創作時間,加起來差不多用了4年。
僅醫療這一個部分就需要編劇去查閱海量的資料。再加上國內飛行救援發展情況的調研,以及主要人物的故事線應該如何發展等等的設定,這裡面包含的工作很難具體量化。
職業特殊性和醫療劇的要求,決定它在劇本上需要下很多功夫去磨,前期調研是必不可少的。畢竟這些年來,行業劇屢屢陷入「不專業」的指控,醫療劇更是重災區,把握好細節才能讓觀眾相信。
魏哲鳴飾演於飛
楊樹鵬和幾位編劇分別調研了幾家不同的醫院,「我們去了好多家醫院,還有一些通用航空的,商用的飛行醫療服務機構。調研的結果反饋回來讓我們做參考用的,我調研的是中日友好醫院的飛行醫療部」。
拍攝《極速救援》讓他對醫生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和護士的南丁格爾誓言都印象頗深,「醫生的靈魂就是這樣,要怎麼樣在艱難困苦中去救人,無論他是誰,無論發生了什麼。在拍這個戲的過程中,我們也越來越理解醫生這個行業。」
從人物關係上來講《極速救援》的單個救援事件之間沒有強邏輯關係,但貫穿的人物變化卻是有聯繫的,人物的情感發展也必須嚴謹,編劇的難度並不僅僅在於設計事件場景,還在於如何在這些事件中推動人物及人物關係的發展變化,「很難界定這個劇本裡,到底是醫療救援事件的設定比較難,還是主要人物成長線索的創作比較難,所謂創作,本身就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對於劇本創作過程,柳紅霞都看在眼裡。
劉忻飾演晏晴
調研結束後,編劇團隊提交了包含40個救援事件的故事,再進行精簡融合,毫無疑問這是一項龐大的工作,「值不值得拍,成本能否承受,在情感上有沒有價值,和其他類型是否重複」等等都是楊樹鵬選擇最終劇本情節的基本標準。最後他們選出了十多個具有操作可行性的事件,並連綴成故事,然後完善劇本。
這些救援事件中,涉及到的人物身份非常複雜,有慈善家,也有大學生,有企業家也有礦工,每一個救援事件的過程單獨拎出來,都像是一部反映社會不同截面的現實題材電影作品,不會讓觀眾乏味。
情感:人性矛盾真實呈現
正式開機前劇本調研工作又花了一個多月,製片人和導演的本意是想塑造飛行醫療救援人員形象,塑造他們年輕的、滿懷熱血的青春故事,「他們會無差別的重視每一個需要救助的生命」,這是包括楊樹鵬、柳紅霞等所有主創人員在內,他們在長時間調研和培訓學習中,看到的醫療救援行業人員經歷的真實現狀,「我們只是用電視劇的創作手法把它給展現出來了」,柳紅霞坦然道。
越是危機時刻,越能展現人性,而《極速救援》的十多個事件裡,主人公每時每刻都在面臨「是不是需要救」和「怎麼救」諸如此類的人性考驗。他們在矛盾中完成自我對抗,並逐漸成長。
楊樹鵬考慮的則是另外一個層面。飛行醫療救援花費巨大,但卻能在最快時間內救援生命,中國是一個國土龐大的國家,如果飛行醫療發達,低空空域被充分利用,將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這也是他接拍這個戲的另外一個原因,「我希望能夠讓一般的觀眾發現,哦,我國的飛行醫療救援領域也是在慢慢發展的。」
2018年之後,影視劇市場上現實主義題材風正蔚,我們看到了《大江大河》《都挺好》等口碑劇集;而中國本土電影也在這兩年飛速發展,諸如《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等聚焦社會話題和刻畫時代情緒的影片獲得了不錯的口碑和市場回饋。
可見觀眾對這類影視內容從來不會拒絕,《極速救援》將切開一個社會截口,透過飛行醫療救援職業,讓觀眾關注到不同於其他醫療劇中的社會群體,他們的追求、抉擇,成長和存在價值。
從這個角度而言,將在今年秋天與觀眾見面的《極速救援》或許會讓觀眾看到一個全新的熱血硬核的醫療救援世界。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殺青特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