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0月1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王鳳山 張哲昊)金秋時節,行走在嵐島大地上,一幅美麗清新的鄉村發展畫卷鋪展開來。鄉村振興,平潭走出了自己的發展路子。圍繞改善人居環境、發展鄉村旅遊、培育特色產業等方面,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突出「政企聯動、龍頭帶動、政策驅動、市場推動」,堅持「輸血」「造血」一起抓,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綜合整治,美麗家園入畫來
保護好原生態「真寶貝」,是平潭長遠發展的最大本錢。實驗區以「綠盈鄉村」建設為抓手,加快建設富有綠化、綠韻、綠態、綠魂的生態振興村。近年來,平潭積極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施農村「一革命四行動」,啟動新建改造城鄉公廁11座,已完成6座;啟動新建改造農村公廁7座,已完成4座。還推行農村生活垃圾乾濕分離,加快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健全「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城鄉一體化處理體系。
不僅如此,平潭還充分借鑑臺灣經驗,發揮臺灣社區營造師在環境保護、志願服務、社區管理方面的示範作用,攜手打造「高顏值」鄉村。
嵐城鄉上樓村是平潭最早引入臺灣社區營造師的鄉村,請來臺灣設計團隊,改造翻新閒置石頭厝,賦予其社區據點、漁耕博物館、藝廊等多種功能,並打造兩岸創業青年聚點——「樓臺會」,讓這個古老村落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此外,村裡還成立社區志願者隊,開展敬老愛老、植樹造林、兩岸志工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打造文化長廊、彩繪牆等,讓更多村民參與鄉村共建共治共享。
「如今全村環境大變樣,村民們的素質顯著提升,兩岸同胞在這裡創業逐夢,共同家園的美好願景在這裡變為現實。」上樓村志願者服務隊隊長丁美嬌說。
發展旅遊,奏響發展進行曲
國際旅遊島建設,讓平潭鄉村旅遊插上騰飛的翅膀。立足於自然資源稟賦,平潭秉持「一村一品、一村一特、景村一體」的發展理念,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海灘沙灣、河湖溼地,做優生態旅遊產業鏈,與村民分享旅遊產業發展紅利。
數據顯示,去年,平潭鄉村旅遊接待人數達66萬人次,同比增長23.5%; 鄉村旅遊收入4.5億元,同比增長25%。
依託全長195公裡的東部、西部、南部、北部生態廊道,平潭有意串聯起全島鄉村旅遊資源,實現從「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發展模式的轉變。「目前,廊道主線已建成78公裡,將串聯沿線90多個村落,實現『串珠成鏈、連線成片』,最大限度滿足遊客多樣化需求。」實驗區旅遊與文化體育局四級調研員翁彬介紹。
如何不斷拓展鄉村旅遊業發展,拓寬村民增收致富途徑?當地政府精準發力,聚焦重大旅遊項目,打出招商引資組合拳,接二連三抱來「金娃娃」。
不久前,平潭海峽戀島項目在蘇平片區大練島正式動工建設。作為實驗區重大文旅項目,該項目總投資80億元,佔地約1300畝,將深挖大練島歷史人文遺蹟和自然地貌等資源,傳承海絲文化及民俗文化,打造集文化探秘、自然探索、生態旅遊、醫療美容、養生度假等功能於一體的國際旅遊度假區。
隨著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通車試運營、海峽戀島項目落地生根,大練島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項目建成後,不僅能有效帶動大練島經濟發展,大幅增加村民收入,還能助力完善平潭國際旅遊配套設施,推動全域旅遊建設。」蘇平片區管理局副局長韓祥平說。
黨建引領,增強發展新動能
日前,嵐城鄉中南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與實驗區城投集團籤訂《委託購買店面合同》,籤約面積306平方米,籤約金額441.2萬元。
中南村位於三十六腳湖保護區範圍內,連續幾年收到省裡撥付的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資金,但苦於缺乏好項目,資金一直滯留閒置。「我們利用這筆閒置資金購置優質店面,就在中原安置小區大門附近,店面位置很不錯,總價還優惠28%。」中南村支部副書記毛文玉說,這將盤活土地和集體經濟收入閒置資金,進一步提升鄉村自我「造血」功能。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2020年以來,平潭以黨建為引領,持續深化村企合作,探索推進村集體籤約委託貸款、籤約購買店面等形式,建立層次多樣的結對模式,積極整合村級集體資產、資金等要素,想方設法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截至目前,實驗區擬意向委託貸款村集體140個,資金總額達24733萬元;意向購買店面村集體7個,資金總額達2450萬元;已完成籤約委託貸款村集體59個,籤約金額達6665萬元;已籤約購買店面合同村集體1個,籤約金額約441萬元。
平潭還組織全區192個村成立股份制經濟合作組織,採取推動產業發展、促進資源開發、優化資金整合等措施,為128個「薄弱村」一次性安排10萬元項目補助資金,為41個「試點村」一次性安排60萬元項目補助資金,共計3740萬元。
打造不同領域的特色黨建品牌也被提上日程。目前,平潭已設立村級聯合黨委14個,全覆蓋實行「近鄰」黨建社區25個,實現「大村帶小村、強村帶弱村、富村帶窮村」的聯村結對模式,凝聚起黨群同心、攜手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