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最火爆的電影莫過於《獅子王》了。這部時隔25年再度回歸,號稱「真獅版」的《獅子王》喚起了無數人的回憶。
有人奇怪:那麼多年過去了,為什麼我們還會對《獅子王》交口稱讚呢?
其中一條高贊評論這樣寫道:
「25年前,父母陪我看獅子王;25年後,我帶孩子看獅子王。」曾經我沒看懂的真相,生活都教會了我,我也希望能教給孩子。
你弱時,壞人最多
辛巴小的時候,沒有力量,天真莽撞。親叔叔欺騙他,嫁禍他;鬣狗虎視眈眈地想吃掉他。
可等辛巴終於成王歸來後,鬣狗害怕他,叔叔求他放過自己。
當你弱時,欺負你的人最多,因為你沒有還手的能力。當你強大時,世界都會對你和顏悅色。
最近,偶然在抖音上看到了黃渤的一段採訪。
他說:
以前總能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小心機啊,各種什麼的。但現在(成名了),身邊全是好人,每一張都是洋溢的笑臉。
黃老師,你累不累,休息一會兒。黃老師,你要吃什麼,喝什麼,我給你拿點什麼?黃老師,你太辛苦了。
原來弱的時候,壞人真的最多。
黃渤這雲淡風輕的幾句話,道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
你強大的時候,世界就會對你溫柔和友好。你弱的時候,遇到的壞人最多,最容易受盡委屈、四處碰壁。
這個道理聽上去很功利和現實,但它卻是這個社會一直默默遵循的法則。
孩子,你永遠是父母的軟肋
父親木法沙把辛巴從鬣狗群裡救出來的時候說:「我今天害怕了,我從未如此害怕。」
辛巴:「你是王,也會害怕嗎?」木法沙:「我再強大也擔心有保護不了你的時候。」
去年十月份,鄧超發了一條微博。
因為女兒捨不得爸爸離開,小這讓女兒奴爸爸鄧超心疼到快要落淚,所以鄧超才會在微博上說自己要息影,回家當全職爸爸。
看到小花妹妹趴在爸爸肩頭哭泣的一幕時也是心酸到不行,這種感覺大概也就只有當父母的人才會懂了。
一旦有了孩子,父母也就有了一生的軟肋。
曾在知乎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提問#摧毀一個家長有多簡單?#
其中一位網友說:
小時候跟媽媽同床睡,有天媽媽突然半夜醒來抱著他,把他弄醒了。
醒過來的他看著媽媽的眼睛紅紅的,明顯是剛剛哭過,於是問媽媽怎麼了。
媽媽一邊用手擦著眼淚,一邊說:「沒什麼,就是剛剛夢到你走丟了,我到哪裡都找不到你,然後就在那裡一直哭一直哭,最後就被嚇醒了。」
後來他跟媽媽聊起這件事,問媽媽:「夢中是什麼感覺?」媽媽說:「天塌下來的感覺。」
孩子,就是父母一生最大的軟肋。無論平日裡有多麼的堅不可摧,但只要涉及到孩子立馬就能讓你潰不成軍。
不要把最惡劣的脾氣留給親人
辛巴的爸爸一直把最溫柔最耐心的一面留給家人,辛巴把爸爸當作自己最好的朋友。
最親的人,最好傷害。好好和家人說話,少一句抱怨,有些悲劇就不會發生。
越親近的人,越渴望得到溫柔對待。
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隨意對孩子發脾氣,這是每個為父母者都要學會的功課。
在《@所有人》節目中,陶虹分享了一段自己吼孩子的經歷。
因為女兒在出門前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劈頭蓋臉就衝女兒吼。然而女兒當即嚇得哆嗦,不敢說話,滿眼恐懼,連哭都忘了,陶虹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
這種恐懼感影響還不是短期的。某些程度上,吼叫已經成為「新的體罰」。
很多研究表明,長期對孩子發脾氣、吼叫,不僅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疏離,也會讓孩子無法用正確的方式看待自己。
如果不去關注,可能會產生抑鬱、焦慮、飲食紊亂、自我指責。
但也有些吼叫可能是遺傳性的,這與父母童年經歷相關,代代相傳的吼叫,讓他們不自覺的就延續了上一代的教育方式。
父母們幾乎都發現,時間久了,吼叫對於減少孩子的不當行為並沒有什麼效果,有時候反而更糟。
我們要做的,就是循著孩子的眼睛,去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調整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多一點耐心。
下次再想吼的時候,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
先問問自己,到底是在對誰生氣
可能根本不是你的孩子,而是老闆、配偶或自己的父母等等,這時候不要把孩子當出氣筒。
放低聲音,同樣的話也可以用堅定平靜的語氣說出來
悄悄話也可以代替吼叫。孩子敏銳、敏感,要懂得尊重他們,不要傷害他們。
管教時心中有愛,帶著同理心,適時鼓勵孩子
鼓勵不只是言語的讚揚,別忘了你的語調、面部表情和身體姿態都會透露你的感受。
家長與孩子應該充滿連接而非怒氣,當你開始減少吼叫的次數,或者不吼叫,你便會感受到這個變化對家庭成員的健康和幸福,產生的莫大正面影響。
你贈予孩子的,將是一個世代相傳的禮物。你看到的,會是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
寫在最後:
年少不懂獅子王,讀懂已是中年人。25年前看懂的是劇情,25年後讀懂的卻是人生.
願我們,出走半生,歸來仍有少年赤子般的勇氣。願孩子們,健康快樂長大,擁抱未來的星辰大海壯闊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