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部電影中,被套上金光閃閃的真言套索的對象,不是壞人或惡棍,而是導演,導演源源不絕的說教,打亂整部戲的節奏,讓人分神,講道理的臺詞多到連蓋爾·加朵都念到有點缺乏感情。
《神奇女俠1984》少了第一部的決絕、果斷與灑脫,拖累黛安娜·普林〈蓋爾·加朵飾演〉腳步的,不是她對史蒂夫· 特雷弗〈克裡斯·派恩飾演〉的念念不忘,而是導演的存在感太過於強烈,讓人出戲。
也許導演應該像第一部一樣專心做導演,而不是身兼編劇,孤行的主軸,薄弱的邏輯,慌亂的劇情走向,讓《神奇女俠1984》失去焦點。
我個人很喜歡第一部,是一個非常成功且有力量的起源故事,壕溝戰的昂然而立,對我個人來說,是近幾年來超級英雄電影中數一數二的經典橋段。
《神奇女俠1984》十分有野心,希望透過人類科技與文明有極大突破進展的1980年代,來開啟黛安娜這個角色的第二個黃金時期,各種80年代生活文化元素的運用幽默有趣,現代主義建築或者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呈現,80年代街頭服裝、髮型或者是運動時韻律服的穿著,很用心地呈現出與當代非常不同的風格差異。
我很喜歡黛安娜帶著史蒂夫去逛史密森尼學會的博物館的那段,簡單明了的呈現了一個沒有經歷過兩次大戰,科技爆發的舊時代看到人類最偉大科技突破之一:「太空冒險」的感動。
第一次搭電扶梯的橋段也讓人會心一笑,克裡斯·派恩的表情真的讓人忍俊不住。
只可惜本片反派行為模式的脫軌與動機的斷裂、薄弱,讓《神奇女俠1984》重心不穩。
我可以看得出來《神奇女俠1984》想要討論的重點是如何與自己逝去的關係告別,如何面對自己的不足,如何放下自己的欲望以免傷害地球甚至毀滅世界。
只是整部戲採用的這種對於人性的檢討與探問的方式會不會太沉重、嚴肅?提供的解方會不會太理想化、打高空?
電影所闡述的概念是抑制欲望可以改變社會,但問題是要所有人抑制欲望,真的是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嗎?
要求整個社會的所有人都要透過這種方式來改變世界,這種做法又能夠撐多久?
人類的本質就是要滿足欲望,重點還是要找到一個不會傷害環境或者是他人的方式來達成,這也是人類推動科技進步的一大驅力,科技來自於人性,人性就是永不滿足。
1980年代是最前衛的年代,也是人們對於未來發展最困惑的年代,有延續而來的核戰危機、冷戰陰影,也有對於生活方式的各種嘗試,像是龐克族、嬉皮等。
而在這個資本主義狂飆的年代,Max Lord是電影故意設定的,把資本主義所有負面元素捏在一起的集合體,帝國主義式石油開發、龐氏騙局、願景詐欺、空殼公司、誇大不實的電視廣告等等,Max Lord是資本主義的巨靈投射出來的陰影。
但就像Max Lord的兒子在本片之中有時有點突兀、搞不清楚狀況的表情一樣,硬塞一個沒什麼感情基礎的兒子角色給Max Lord,在協調性上是尷尬的,就跟在商場裡面神奇女俠那個有點尷尬的,把小女孩甩進大熊熊懷中的橋段一樣,跟電影本身的主調風格存在一段距離。
而像Max Lord這樣一心一意想要發大財、獲得權勢的男人,為什麼會突然父愛爆發,為了好像也沒有那麼關心的兒子放棄一切?
只能說Max Lord在心態上的轉折鋪陳不足,讓觀眾覺得沒什麼說服力,為了龐氏騙局多層次行銷詐騙這麼多人的男子,真的會突然想當好人嗎?黛安娜真的對人性太有信心。
每個人都想要的成名時刻
我個人覺得芭芭拉這個角色很可惜,在第一次許願之後,芭芭拉真的很成功地成為一個很有魅力與存在感的角色,在痛打那個騷擾過她的男性時,很傳神的詮釋了在以暴制暴的社會裡,單純賦予弱勢性別力量,並不能讓他們的處境永久改善,進而實現社會正義,而只是改變了霸凌的方向,社會階級高低依然取決於力量的強弱差異,這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議題。
很可惜的是第二次許願之後〈是說這也破壞了設定,為什麼一個人可以許兩次願望〉,芭芭拉反而失去了角色的魅力,明明應該力量變得更強,結果卻被神力女超人輕鬆解決,明明擁有全世界人的憤怒與力量,結果被高壓電電過之後就躺平了,唯一的成果只有幫神力女超人的黃金鎧甲刮痧。
這部電影的武打設計,特別是電影後段真的不太行,遠遠不如第一部精彩。
本片在劇情上幫黛安娜的黃金盔甲套裝鋪陳了這麼多,本來以為會有什麼令人驚豔的功能,結果還真的只是防禦防禦再防禦,出場之後雷聲大雨點小,最後還莫名就丟掉了,與芭芭拉的Boss戰甚至還不及本片前面那段裝甲車追逐戰精彩,畫面太暗了。
我是覺得設定這樣陰雨綿綿黑摸摸的場景真的很不討喜,這部片應該沒有缺預算到動作場面的特效需要透過這樣的方式搪塞掉吧,裝甲車追逐戰反而比較回歸第一部緊繃刺激打鬥的初衷。
整體來說,不管在劇情演進上或者是最後的結局,都有種抓不到癢處的感覺。
唯一比較令人感動的,大概就是史蒂夫的一些橋段,即使跟人類的未來相比,黛安娜也不想與史蒂夫告別,但史蒂夫說,不需要道別,因為我早已離開了。
也許史蒂夫一直都是黛安娜腦中的幻影,黛安娜最終讓自己接受了史蒂夫已經不在的事實,這種成長算是本片少數主調清晰的部分。
不過跟第一部的成長比起來明顯強度弱很多,主要是鋪陳不足,想要講的事情太多又沒有調配好的關係,而且我覺得這對黛安娜來說很不公平,為了人類持續付出的是她,但要犧牲唯一在乎事物的人,也是她,她到底欠誰了呢。
亂流中的黛安娜
我最喜歡的一段是黛安娜在放下史蒂夫之後,學會飛行的過程,雖然看起來完全違逆所有科學原理,但為了帶出黛安娜經典的隱形飛機,所以安排搶飛機的橋段一樣沒劇情邏輯,但是史蒂夫所說的話,讓黛安娜了解讓自己真正自由飛行的方法,真的有悽美到。
後面跟Max Lord對決那段真的太多說教了,有一段黛安娜還直接對著鏡頭前的觀眾高談闊論,真的太讓我出戲了。
的確,如果我們可以放棄自己的私慾,對於我們的生活、社會公義以及地球的未來都會有很大的幫助,但是這種改變應該不是透過核戰威脅或者是混亂暴動來壓迫大家做決定,這種方式只是把整部電影變成一個很扁平的警世寓言。
當這部電影把對於生活方式的選擇,簡化成為一種利害的計較,那麼除非導演提出了一個更划算的等價交換公式,不然一般人一定不會有很強的動力想要改變、不去追求更舒適的生活、放棄許願恢復現狀。
導演並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的改善方式,甚至到了最後,只是說現在的生活很美好,這些騷亂好像船過水無痕,這樣實在很空洞。
另一個我覺得很可惜的點,是這部電影並沒有串連起黛安娜小時候那場運動會的體悟,小時候黛安娜學到的教訓是取巧並不是真正的勝利,長大之後黛安娜好像學會放下過去,活在當下,不要活在謊言中。
但實際上讓黛安娜戰勝Max Lord的原因是賭博,賭世界上的人會放棄自己的貪念,而且黛安娜應該也完全沒料到Max Lord的小孩會分散他的注意力,這種拯救世界的方法風險也太高。
而許願石的效力就這樣消失,也沒有交代清楚那個創造許願石的欺騙之神到底是何方人物,創造這個許願石對他來說有什麼意義,以及最後許願石又跑去哪了。
電影的前後連貫性自始至終都很薄弱,就好像黛安娜跟史蒂夫在飛機裡還有閒情逸緻欣賞五彩繽紛的煙火,卻不怕被高空煙火擊落一樣跳Tone。
那一段真的讓我覺得電影院的觀眾好像不小心闖入黛安娜私人約會行程的路人,很剝離的感覺,隱形飛機的出場只是為了可以在搖滾區欣賞煙火嗎?總覺得可以有更多手法可以帶出隱形飛機的威力。
我是真的蠻期待這部電影的,但是真的沒想到跟第一部的落差會這麼大,只能說希望DC可以趁著漫威宇宙改朝換代的空檔好好加油,掌握機會逆轉乾坤,《神奇女俠1984》的表現真的可以更好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