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百阿君
文昌:原稱紫貝,因地臨大海,產紫色海貝。縣治置於紫貝嶺下故名。後紫貝縣廢,在紫貝廢墟上置武德縣。後又改平昌縣。唐貞觀元年,取偃武修文意,改名文昌縣。
文城鎮
文城:文城即文昌縣城,元至順二年建立。
衙前村:村子位於縣衙之前,故名。
清瀾墟:原名陳家市,明洪武元年始建。明萬曆八年建青藍千戶所於市西側,後以青藍諧音為清瀾。
高隆村:建村始祖希望村子希望村子多出人才,出仕當官者多。衣錦還鄉,興隆村莊,故名。
頭苑墟:清鹹豐四年建圩,因圩近頭苑村而得名。
邁號墟:清初建圩。清初此地有一鐵鋪鼓風冶鐵,風號焰高,與虎邁吼嘯相似,俗稱邁號鋪。後在邁號鋪形成圩集,故名。
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鎮
東郊鎮
東郊墟:明代建圩。因位於青藍所城東門外,故名。
龍樓鎮
龍樓墟:明末建圩。相傳海邊一船遇難,幸得一刻有龍樓公祖的木頭得救,故名。
昌灑鎮
昌灑墟:明末建圩,以「昌盛灑脫」之意為地名。
昌桐村:宋代建村,村子有一棵大桐樹,故名。
翁田鎮
龍馬墟:明朝萬曆年間建圩。進士邢祚昌及其隨從騎馬路過此地,陣陣南風吹來,一望無際的坡竹草綿連起伏,如蚊龍在乘風破浪,似駿馬馳聘草原。於是,邢公在此地蓋屋建舍,並將此地取名為龍馬。
文教鎮
文教墟:清初建圩,取文治教化之意。
東閣鎮
東閣墟:清代建圩,因圩為東閣村人所建,故名。
美柳村:明代建村。村子有梅樹和柳樹,取名梅柳村。後諧音美柳村。
公坡鎮
公坡墟:1952年建圩。因明代瓊籍名士丘浚探訪邢宥時,兩人常在此歇息,故名。
馮坡鎮
馮坡墟:清代建圩。原名馮家坡,因馮氏最早居此坡地,故名。
抱羅鎮
抱羅墟:唐宋前為黎族居地。抱羅為黎語,意思是大村。
海南省文昌市抱羅鎮
東路鎮
東路墟:1940年建圩,因近東路村而得名。
約亭墟:有約亭(邢邱餞別紀念亭)而得名。
潭牛鎮
潭牛墟:明代建墟。相傳此地潭中石牛激水,聲震數裡,故名。
二公堆村:明代丘浚去拜訪摯友邢宥。邢宥送丘浚至此地,兩人坐在石墩上暢談。為紀念兩公,村民將此地稱為二公墩。文字書寫二公堆。
天賜村:原名新室村。明成化年間,丘浚去回鄉省親去探望故友邢宥。邢宥把新室村的雞送給丘浚。丘浚到京後請皇帝品嘗。皇帝吃後大加讚賞,問雞產自何處?丘浚答新室村。皇帝因音聽成天賜村。後來新室村就改名天賜村。
錦山鎮
錦山墟:明崇禎年間建圩。取錦繡河山之意。
祿家村:村子建村時僅六戶人家,俗稱六家村。後希望村子人祿興旺,諧音祿家村。
溪尾村:宋代此地叫馬林山,山中有土匪。元代有一個叫溪梅的人帶人剿滅土匪,此地後改名溪梅山。陳氏始祖遷來此地建村,取名溪梅村。後方音諧音溪尾村。
湖山墟:清末建圩。由於墟集靠近湖塘村和東山村,便取湖塘的湖字和東山的山字為圩名。
鋪前鎮
鋪前墟:明萬曆三十一年建墟。當地民眾多從福建莆田遷來,為紀念故土,取名莆田。後諧音鋪前。
雲樓村:明代建村。村子駐地常受海盜掠奪,村民建起九層樓臺守村,俗稱九樓村。後因樓臺高入雲,改稱雲樓村。
美寶村:明永樂三年,海上颳起大風,驚動一隻神鳥。神鳥一直在一地上空盤旋。白水塘村吳氏認為這是吉兆,此地應是風水寶地,便搬來此地居住,並取村名美寶。
海南省文昌市鋪前鎮
會文鎮
會文墟:清嘉慶十二年建圩,清末瓊州府道臺以「人文薈萃」之意命名。
白延墟:明代中葉形成圩集。當地多生長白藤植物,故稱白藤市,後諧音白延市。
十八行村:明代建村。村裡的房屋按十八行來建造,故名。
煙堆墟:清末倭寇猖獗,當地民眾聯防抗擊。在此地設置煙火臺(土堆),燃煙報警,故名。
重興鎮
重興墟:建於清初。取重新興旺之意而名。
蓬萊鎮
蓬萊墟:建於清初。取蓬萊仙境之意而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