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第一次看到黑洞,要感謝超算

2021-02-13 新智元

新智元編輯部

【新智元導讀】第一張黑洞照片剛剛公布,在這張照片的背後,超級計算機處理數PB的天文數據,並且模擬黑洞碰撞、星系誕生,是人類想像力的終極武器。

今天是天文愛好者的不眠夜。

史上第一張黑洞真身照片終於問世,終於讓我們明白,原來黑洞不是黑的,是「紅」的(玩笑)。

請配戴眼鏡查看高清大圖

儘管黑洞的第一張真身照是一張模糊、不規則的圓環,但這張照片的背後凝結了目前最先進的探測技術,整個過程歷時十餘年,動用了來自非洲、亞洲、歐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200多名研究人員,八個探測望遠鏡不分晝夜觀測,最終的這張圖像也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

這一切成就,都離不開視界望遠鏡(EHT)和背後的計算。

通常,每臺望遠鏡都獨立運行,觀測發出微弱無線電波的天體。然而,黑洞比宇宙中的其他任何射電源都要小得多、暗得多。為了看得更清楚,天文學家需要使用非常短的波長——1.3毫米——可以穿透黑洞和地球之間的物質雲。

拍攝黑洞照片還需要放大率,或「角解析度」,這相當於在巴黎路邊的一間咖啡館裡閱讀位於紐約的手機上的文本。望遠鏡的角解析度隨接收盤的大小而增大。然而,即使是地球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也遠沒有大到足以看到黑洞。

但是,當多個距離很遠的射電望遠鏡同步並聚焦於宇宙中的一個單一光源時,它們可以通過一種稱為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的技術,作為一個非常大的射電拋物面天線運行,這樣它們的組合角解析度因此可以大大提高。

對於EHT就是由8個參與的望遠鏡組合成為一個與地球一樣大的虛擬射電天線,能夠將一個物體的解析度降低到20微角秒。巧合的是,根據愛因斯坦的方程,這幾乎就是觀測黑洞所需的精度。

2017年4月5日,由位於南極、智利、墨西哥、美國夏威夷、美國亞利桑那州、西班牙的8臺亞毫米射電望遠鏡同時對黑洞展開觀測,利用甚長基線幹涉測量技術(VLBI)將這8臺望遠鏡構建成超級「虛擬」望遠鏡——視界面望遠鏡(EHT),EHT口徑13000公裡,約等同於地球直徑。

望遠鏡在全球分布示意圖,紅點代表望遠鏡所在地

EHT形成之後,望遠鏡具備了「拍照」的能力,這只是黑洞照片的第一步,拍照之後的下一步是「洗」照片。

實際上,EHT早就拍完了照片,而「洗照片」的過程長達兩年。

為何「洗照片」時間如此之長?

因為這類觀測的數據處理並非只用一套現成的方法。多臺望遠鏡之間的鐘差、望遠鏡自身狀態隨時間的微小改變等問題都會影響觀測精度。另一方面,「拍照」對象黑洞本身也在不斷變化,科學家需要探索新方法對「相機」進行校準,建立模型,以提升合成圖像的質量和精度。

數據處理過程中需要根據處理結果不斷調整運算方法進行改進,加之數據量巨大,因此用時很長。有報導稱,為了處理這些海量數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開發了新算法,以加快數據分析。

在射電天文學中,由望遠鏡檢測到無線電波,其頻率將入射光以波的形式記錄,其幅度和相位以電壓形式測出。在對這次拍攝的主角——M87進行觀測時,每個望遠鏡都以電壓的形式接收數據流,用數字形式表示。

每臺望遠鏡都記錄了大約1 PB(100萬GB)的總數據。

 

在觀測結束後,每個觀測站點的研究人員收拾起成堆的硬碟,並快遞給美國麻省的Haystack天文臺和德國馬普射電天文學研究所。(在數據量如此巨大的情況下,用快遞空運硬碟要比電子方式傳輸數據快得多)

這兩個天文臺(所)有強大的高度專業化的超級計算機,計算機一次能夠處理兩個數據流。

 

由於每臺望遠鏡在EHT的虛擬無線電盤上處於不同位置,因此它呈現的目標物體的視圖會略有不同,這裡的目標就是M87。由兩個單獨的望遠鏡接收的數據可以編碼黑洞的類似信號,但也各自包含特定於每臺望遠鏡的噪聲。

 

超級計算機中的相關器將來自EHT的八個望遠鏡的每對可能的數據排成一行。通過比較,在數學上消除噪音,挑出黑洞的信號。每臺望遠鏡上安裝的高精度原子鐘會為輸入數據加上時間戳,讓分析人員能夠在事後對數據流進行匹配。

  

隨後,Haystack天文臺和馬普射電天文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始了「關聯」數據的艱苦過程,識別來自不同望遠鏡的一系列問題,修復這些問題並重新運行相關器,直到數據通過嚴格驗證。之後,這些數據會被發送至全球四個獨立的團隊,這些團隊的任務是使用獨立的技術由數據生成圖像。

以下是從「拍照片」到「洗照片」的流程:

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給出了後世皆知的愛因斯坦場方程。

1916年,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史瓦西通過計算得到了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一個真空解,表明如果將大量物質集中於空間一點,其周圍會產生奇異的現象,即在質點周圍存在一個界面——事件視界面,一旦進入界面,即使光也無法逃脫,美國物理學家約翰·惠勒將之形象地稱為「黑洞」。

自史瓦西得到黑洞的第一個解之後,許多物理學家也開始投身到對這種「不可思議的天體」的研究中。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研究發現,恆星在一定環境下可以坍縮形成黑洞,這種觀點在近幾十年的數值計算中得到了證實。

隨著天文觀測技術的發展,對於天體的研究顯然不會僅僅停留在計算的層面。但問題是,黑洞不同於其他天體,它既然連光都能吞噬,人類又怎能在茫茫宇宙中發現黑洞呢?

科學家可通過測量黑洞對周圍天體的作用和影響,如吸積盤、噴流現象等,間接觀測或推測黑洞的存在。物質在被吞噬時,會沿螺旋狀軌道靠近並落入中心的黑洞,從而在黑洞周圍形成圓盤狀的吸積盤。在黑洞的引力下,吸積盤內物質落入黑洞的速度極快,物質之間的摩擦使它被加熱至數十億度的高溫,從而發出輻射。

黑洞「吸食」周圍的天體物質時,部分氣體在被「吃」之前會沿著旋軸的方向噴射出高能粒子,這便是噴流。

後來,越來越多黑洞被人們觀測到,也證明了一百多年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相比起紅色黑洞,人們可能更適應下面這張黑洞照片。

這張照片是美國天體物理學家Jean-Pierre Luminet 在1978年繪製的,這是展示了黑洞事件視界的第一幅圖像。

當然,這並不是一張真實的照片。有著數學背景的Luminet用一臺20世紀60 年代的IBM7040穿孔計算機,首次模擬了黑洞的樣子。

計算機返回數據後,Luminet費力地用鋼筆和墨水在負片紙上手工繪製黑洞。這張模糊的圖像 (見上圖) 顯示了如果我們離黑洞足夠近,落入黑洞的扁平物質盤可能是什麼樣子。它看起來不是平的,因為黑洞的強大引力使它周圍的光發生了彎曲。

2014年,大火的科幻電影《星際穿越》製作出了一張黑洞圖,因其對黑洞的 「科學準確」 描述而廣受好評,電影中描繪的黑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基於 Luminet幾十年前的研究成果。

電影《星際穿越》中的黑洞 Gargantua

現在,IBM7040早已進入博物館,人類探索黑洞也早已邁入另一個歷史進程中。

2015年,引力波的發現讓黑洞的研究更進一步。

在今年1月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上,科學家發表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黑洞合併末期計算機模型。

來自LIGO discovery的黑洞圖像

建立像黑洞碰撞這樣巨大事件的模型非常困難,因為當相互碰撞的黑洞變得非常接近時,就在兩者最終合併的前幾秒鐘,它們的引力場和速度變得極端,數學變得非常複雜,以至於無法用標準的分析方法來分析。

科研人員用加州理工學院的超算,接個新的機器學習程序或算法從模擬中學習,最終從近900個黑洞合併的模擬中創建模型,花費了20000小時的計算時間。

現在,計算力的能量已經不僅僅是模擬黑洞。

這次「洗照片」的德國馬普射電天文學研究所,曾經做出過更前沿的探索——預測的大規模星繫結構。他們還發現大型星系中的中心黑洞阻礙了恆星的形成。

星系層級的匯聚過程也獲得了新的發現。理論長期以來推測應該首先形成一個小星系,然後在數十億年的過程中聚集成更大的天體,被引力聚集在一起。中間會發生許多星系碰撞,星系經常被潮汐力破壞。然後它們的恆星最終在新形成的大型星系周圍的寬軌道上運行,從而賦予它們微弱的背景光(下圖)。

黑洞、宇宙模擬,這一切離不開計算力。

百載汲汲求索,今朝何其幸運能夠見證第一張黑洞照片問世。當然,掀起黑洞甚至更多神秘天體的「蓋頭」,今天邁出的僅僅是第一步,未來我們會一直在路上。

參考資料:

《黑洞什麼樣?即將有圖有真相》

https://phys.org/news/2019-01-physicists-supercomputers-ai-accurate-black.html

【2019新智元 AI 技術峰會精彩回顧

2019年3月27日,新智元再匯AI之力,在北京泰富酒店舉辦AI開年盛典——2019新智元AI技術峰會。峰會以「智能雲•芯世界「為主題,聚焦智能雲和AI晶片的發展,重塑未來AI世界格局。

同時,新智元在峰會現場權威發布若干AI白皮書,聚焦產業鏈的創新活躍,評述AI獨角獸影響力,助力中國在世界級的AI競爭中實現超越。

嘉賓精彩演講:

相關焦點

  • E級超算,下一張黑洞照片「衝洗」能有多快?
    4月10日晚21:00,人類首張黑洞照片正式公之於眾,相關話題瞬間達到近7億閱讀。現在我們終於知道,黑洞原來是這樣的:圖片來源:EHT Collaboration而就是這張模糊、不規則的圓環照片,「衝洗」的時間竟然長達兩年之久。
  • 剛剛,人類第一張黑洞的照片被公布了!
    漫天星河閃爍著,月亮的陰晴圓缺、星圖的四季變幻,在科技不太發達的古代,都屬於神明對人類的指引。古代巴比倫有 Anu 天之神,瑪雅有專門的金星觀察員,而華夏大地的欽天監主管觀象授時,要根據星空異象來指導現在,預測未來。。中國歷史上各種天體儀
  • 人類首次「看見」黑洞 有點像甜甜圈
    新華社電 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面世!北京時間10日晚9時許,包括中國在內,全球多地天文學家同步公布首張黑洞真容。這一由200多名科研人員歷時10餘年、從四大洲8個觀測點「捕獲」的視覺證據,有望證實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在極端條件下仍然成立。
  • 看過了黑洞'打嗝',看過了黑洞'噴射',這一次我們終於看到了黑洞真身! !
    ……人類對黑洞的探索從未止步,在攻克了關於黑洞的一個又一個疑難之後,一個持續多年的難題始終困擾著人類:一直以來,黑洞都像一個深淵幽靈,它似乎無處不在,影響了無數天體的運動,卻又無影無蹤,永遠停留在人們的推斷,虛擬圖像,以及各種間接證據中…而我們究竟能直接觀察到黑洞們麼?
  • 黑洞: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面世直播全程回顧
    黑洞: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面世直播全程回顧,在許多特殊的天體中,黑洞是目前人類覺得最神秘的天體了!黑洞第一次發現是在1916年,德國的科學家卡爾史瓦西通過計算獲得了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真空解!雖然我們對宇宙一直都在探索,但是我們至今還不能夠走出太陽系,跟不用說宇宙了,我們觀察宇宙還是要看天文望遠鏡來看,但是望遠鏡看到的都是一個模糊的輪廓,看不到具體的情況,在宇宙中,有非常快的速度才能夠接近天體
  • 人類第一次給黑洞拍了照片,這件事為什麼這麼難?
    可事實上,現在黑洞的照片從未像現在這樣觸手可及。黑洞,這令天文學家和好萊塢場景設計師都無比著迷的神秘天體,我們終於可以看到它們的真面目了。這堪稱是一場史無前例的黑洞「攝獵」,共有近百名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參與其中,調動了散布於全球9個天文臺的力量。眾人關注的目標名為人馬座A*。
  • 人類首次神秘拍到黑洞到底看到了什麼?首個中型質量黑洞:是太陽的...
    人類探測到首個中等質量黑洞:是太陽的142倍 日前,美國和歐洲的天文學家宣布首次探測到了一個中等質量的黑洞。研究顯示,約70億年前,質量分別為太陽的66倍和85倍的兩個黑洞,在發生激烈碰撞後,形成了一個新的中等質量黑洞。這也是人類迄今探測到的首個中等質量黑洞。
  • 黑洞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要研究黑洞?
    在宇宙中有很多神秘的現象,科學家們也一直想要去找到答案,雖然人類現在看似科學技術非常發達,但其實對宇宙來說還是不值一提的。說到宇宙中最神秘的,很多人腦子裡應該都是黑洞的景象。之前,人類只知道宇宙中存在著行星、恆星、星系,而關於黑洞是什麼,人類是不知道的,自從在宇宙中發現黑洞的存在,人類就特別感興趣,當我們了解黑洞之後,就感覺黑洞是神秘而又吸引人的。
  • 地球要是落入「黑洞」會怎麼樣?科學家:人類或將看到這樣的「場景」
    至少我們現在不知道黑洞裡面到底是什麼,是否有時空隧道可以打開進入其他宇宙。 在此背景下,科學家提出假設,如果在未來的某一天,地球突然被黑洞吞噬,很有可能會讓人類看到黑洞中的恐怖場景
  • 黑洞原來長這樣!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曝光
    黑洞原來長這樣 !全球首張黑洞照片,臺灣時間今晚晚間9點7分(美東時間早上9點7分)曝光,包括臺北在內共6座國際城市,同步曝光這張令全球觀眾屏息的神秘照片,也象徵臺灣和全世界頂尖科學家聯手,豎立人類歷史的重要裡程碑。
  • 黑洞內部是什麼?諾獎獲得者作出解釋,人類疑被禁止窺視
    人類對黑洞的研究從上個世紀初期就開始了,但由於認知水平和觀測設備並沒有那麼先進,因此科學家們對黑洞的研究大多數處於猜想、理論的層面。直到前幾年人類第一次拍攝到黑洞的照片,才讓黑洞的存在板上釘釘。雖然如此,科學家們依然不知道黑洞的內部結構是什麼,也不知道黑洞裡面有什麼東西。
  • 她看到黑洞的96小時:世界高聲撕扯,科學家低調合作 | 穀雨
    △ 第一次看到黑洞照片的凱蒂 圖 | 凱蒂的facebook她面前的電腦屏幕裡,顯示出一張並不清晰的圖片。它像一枚放在黑色幕布上造型並不勻稱的戒指,泛著橙黃色光芒。桌面背景是一行行細密的代碼。這項計劃聚集了全世界二百多名頂尖科學家,旨在讓人類親眼看到黑洞。 這個不經意間聊到的話題一直埋在她心裡。或許得益於家庭教育,凱蒂的學術生涯一路順遂。高中畢業後,她考入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學習電氣工程,因為成績優異,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獎學金,以最高榮譽身份畢業,後赴麻省理工學院深造。 她一直沒忘記那項激動人心的計劃——「看見黑洞」。
  • @愛因斯坦,我們看到黑洞了!(有圖有真相)
    北京時間今天(4月10日)晚上21:00,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面世!
  •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剛亮相,就被全球網友"玩壞"了……
    北京時間2019年4月10日玩9點,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亮相。
  • 比黑洞更大的是腦洞!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公布後,被網友玩壞
    根據資料顯示,黑洞照片的「衝洗」用了約兩年時間。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揭開了神秘面紗。此次黑洞照片由「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發布,該項目由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人員組成,他們利用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射電望遠鏡,組成一臺巨大的虛擬望遠鏡,其口徑相當於地球直徑。該項目此前宣布,用這一虛擬望遠鏡「拍照」的重點對象是兩個黑洞,一個是位於銀河系中心的「人馬座A*」,另一個位於代號為M87的超巨橢圓星系中心。黑洞照片「衝洗」用了約兩年時間。
  • 鑽入黑洞裡面是一個什麼感受,能看到外面翹首以盼的人們嗎?
    即便有光,這個看到也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要這個發光或者反光物體足夠大,進入眼帘的張角要等於或大於1'。也有研究認為,人眼能夠看到的張角極限還能更小一些。什麼是目視張角?就是進入眼帘的物體至少要在你視網膜上形成一個最小的點。
  • 人類發現首個中等質量黑洞
    日前,美國和歐洲的天文學家宣布,他們首次探測到了一個中等質量的黑洞。這項由超過1500名研究人員參與的引力波探測研究顯示,約70億年前,質量分別為太陽的66倍和85倍的兩個黑洞,在發生激烈碰撞後,形成了一個新的中等質量黑洞。這也是人類迄今探測到的首個中等質量黑洞。
  •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來了!附直播入口!
    "emmmm.今天要還花唄?"那都是小case~真正的大事來了!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今晚公布!我們可以看到黑洞的真容了!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將宣布一項與超大質量黑洞照片有關的重大成果,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即將在全球六地同步發布。
  • 人類首張黑洞照「面世」,快來看看長啥樣?
    第一張黑洞照片。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組織提供。第一印象,震撼,絢麗,還是其他?不管你怎樣,反正小編此刻的心情是熱血澎湃。要知道,自1915年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預言黑洞這一天體的存在後,一百多年來無數科學家前赴後繼,只為一睹「芳容」。而今天,我們有幸成為有史以來第一批「看見」黑洞照片的人類!
  •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來了!附直播入口
    Emmm……好像沒有但今晚例外我們將見證歷史的誕生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今晚公布黑洞是理論上,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存在的一種天體。它具有的超強引力使得光也無法逃脫它的勢力範圍,該勢力範圍稱作黑洞的半徑或稱作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