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北京大學為國家送出了第一個義務兵,十年後的今天,已有越來越多的北大學子響應號召應徵入伍,投身國防事業。2015年年初,多名同學結束了軍隊的生活、回到學校。燕園學子微助手開闢北大驕子•軍中隼鷹專欄,為大家介紹北大學子在軍營歷練成長的故事、分享他們身披戎裝的真實感受。
沈越: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政治經濟學專業2012級碩士,入學同年12月入伍,服役於海航某部。在東海艦隊某訓練基地尖兵連中,獲得新兵連訓練團嘉獎;後在某軍事院校接受技術培訓,擔任班長,獲培訓團嘉獎;在東海艦隊海軍航空兵某偵察團為期一年多的服役中,先後任飛行測控員和保密機管理員,參與了東海行動2013、釣魚島巡視偵查等任務,獲評優秀士兵一次。2014年底,退役返校,繼續完成北京大學的研究生學業。每個男孩子都有一個軍人夢,沈越也不例外,那一身軍綠曾是他從童年起就魂牽夢縈的色彩。2012年,沈越就讀北大馬克思主義學院政治經濟學碩士,在此前多年的學習中,他沉浸於關於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強國之路的思考,試圖在越來越紛繁雜亂的利益考量中,尋找一條實現自我價值、投身祖國建設的道路。2012年底,一則徵兵宣傳為他打開了一片嶄新的天地。
十幾年的求學生涯中,沈越發現,軍人夢始終未曾離開自己的心底。面對參軍與否的重要抉擇,他也曾陷入矛盾——對於一個已經研究生入學、光明未來漸次展開的年輕人,離開自己熟悉的校園環境、成為基層軍人,無疑是一個富有挑戰甚至會引來重重反對聲音的選擇。他清楚地意識到了應徵入伍將會帶來的得與失,也困惑於當時的自己難以權衡這些得失的分量,但最終,他仍然選擇了披上戎裝、走向軍營。做出這個選擇,他考慮了很多,也什麼都沒有多想,只是選擇了去圓一個夢,圓一個從小就深藏在心底的夢,讓青春不留遺憾。「再不參軍,以後就真的沒有機會了;我不想就這樣抱著遺憾走過人生。做出決定,就這麼簡單」,沈越說。
於是,懷著這個在胸口溫暖了十幾年的簡單而樸素的夢想,沈越邁上了軍人之路,去融入軍隊這片堅硬而包容、鐵血而溫暖的沃土。
進入軍隊,沈越也在不斷刷新著對於軍人的認識和自己的極限。從小就十分關注軍事科技和新聞的他自認為是一名資深的「軍迷」,然而,直到真正步入軍營,他才意識到自己過去對於軍隊的認識有多麼淺薄:「在你真正經歷之前,部隊的生活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腦袋裡構想出來的,對於部隊的理解只會從你進入軍營的那一天開始與日俱增。」初到部隊時,新奇與憧憬之餘,沈越充滿了極端的興奮,很快就迎來了「每一天都極度新鮮」的體驗期。然而,體能、軍事技能、內務條令的訓練之外,砍柴生火、洗菜切菜、涮鍋刷碗、站崗值日等瑣碎又繁雜的小事逐漸讓他意識到了理想與現實的差異,驚異、茫然甚至後悔讓他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就在這樣的掙扎中,他再一次發現了軍營生活的真正內涵,平靜下來的他深深愛上了部隊。新兵訓練結束後,懷著「人不拼搏枉少年」的衝勁,他鼓起勇氣主動請纓,從訓練場偷偷溜到機關,將寫好的自薦信遞給了政委,終於爭取到了某軍事院校的培訓機會。在該學院的四個月裡,沈越進行了高強度的技術學習,並在結業的技術比武中奪冠,獲得「技術小能手」稱號;期間,他在學校組織的「中國夢」主題徵文中獲得一等獎。培訓結束後,學校宣傳處主任曾邀請沈越留校擔任他的助手,但他懷抱著「鍛鍊自我,體驗軍營」的初衷,仍然決定到基層部隊去,主動申請進入一線主戰部隊。部隊的生活是強度迫人然而高度重複甚至枯燥的,這種平淡的生活也曾令沈越厭煩,軍隊裡的許多日子,就在這種「深愛-淡化-渴望逃離-再度愛上軍營」的循環中度過,對於軍隊和軍人的理解也隨之不斷更新和深化。「無論我用什麼名詞來形容部隊,在你真正體驗之前都是蒼白無力的。只有步入軍營,你才會真正了解部隊。」兩年高強度、講紀律的軍人生活逼迫著沈越拋棄過去懶散的生活方式和稚嫩的想法,磨礪著他不斷增強體能訓練、提高軍事素養,每一天都衝刷著他對於部隊的認識,讓他從一個久囿校園、尚且稚嫩的學子,迅速成長為一位令行禁止、素質過硬的軍人。兩年間,沈越經歷過激動、狂喜和感動,也曾經歷過痛苦、懷疑和迷茫,但最終一切情緒的大起大落都回歸到了一個男子漢、一名軍人的硬朗和挺拔。最終離開軍隊的時候,團長政委親自為他佩上紅花、送他上車,那種複雜的情緒是沈越此前從未體驗過的。軍人「流血流汗不流淚」的信仰在這一晚被打破,他以為自己足夠堅強,可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了一夜。所有的朝氣澎湃,所有的歡歌笑語,所有的勞累髒臭,所有的苦痛心酸,所有的奮鬥與榮耀,一切記憶化作最深刻的牽絆,唯有「不舍」兩字縈繞在腦海,不捨得離開部隊,不捨得這兩年朝氣煥發、突破自我的生活。坐在燕園的書香中,回首兩年的部隊生活,沈越有太多感慨。部隊的經歷太過豐富,甚至超越了言語所能訴說的;其間發生的一切,都將是他一生的財富。兩年裡,沈越收穫了很多:養成了規律的作息,結識了不同的人群,聽到了千奇百怪的人生故事,學到了許多在軍隊外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機會了解的知識……他接受了對於一個普通學生來說無法想像的苦難,也以此成就了強健的體魄、堅強的毅力,留下了無法忘卻的記憶。在軍營裡,他看到了外面永遠看不到、也看不明白的風景。從穿上軍裝那一天的歡欣雀躍,到脫下軍裝那一天的黯然神傷,光陰倥傯而過;兩年之後,他說:「我已不是我」。
退伍之際,部隊的團長政委問沈越,這兩年有什麼感觸?他當時的回答是「大得大失」。然而,回到校園之後,他逐漸體會到,曾經自己以為是失去的那些,其實恰恰是他所得到的。那些堅強、執著、勇敢和不服輸,是青春裡最高昂的旋律;即使苦痛、憂傷、悵惘和難釋懷,也在因時光而逐漸褪色的記憶中閃耀濃重而鮮麗的色彩。勇敢追尋內心,生命無悔;唯有歲月使人明白,當初選擇的意義所在。採訪的最後,沈越寄語後來者:「我的體驗已經結束,而你們的體驗可能才剛剛開始。作為一個經歷過的來者,我真心勸建學弟學妹們追尋內心。部隊是一座淬鍊美德和品性的熔爐,每個軍人都不會後悔——因為這兩年發生的所有故事,都會成為你往後時光裡最為懷念的綻放,你的炫目青春!」
編輯:戴玉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