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宣畫像 陳少祿 畫
陳宣(1892-1967年)乳名白娃,藝名「背倌」,汝州市煤山辦事處趙莊村人,因技藝高超、德高望重,人們尊稱為「宣老」,是河南曲劇早期著名樂師,將河南曲劇搬上舞臺功勳演員。
趙莊村是汝州著名的「曲子窩」,村中大多數人都喜歡踩蹺唱曲。幼年的陳宣受環境影響痴迷上了踩蹺唱曲,但由於個子不高,先天駝背不能蹬踩,就選擇了拉弦子伴奏。 性格倔強的陳宣雖然身有殘疾,但有一顆聰穎的心和一雙靈巧的手。學拉弦子,沒有文化,不識工尺譜和簡譜,不服輸的陳宣,到處討教,反覆練習,對曲牌死記硬背。寒去暑來,日出日落,陳宣終於將弦子玩得隨心所欲,出神入化,成為同樂社的頭把弦子。在當時「玩友」圈內名聲極大,加之為人熱情,對需要靠弦的人有求必應,人們尊稱他為「宣老」。同樂社無論到何地踩蹺唱曲,都離不開他,觀眾只要看到他,就奔走相告,「背倌」曲子班來了。「背倌」成了同樂社的招牌,觀眾稱讚他的伴奏是:「『背倌』一人能頂梆子、越調一大群。」 陳宣伴奏,因個子矮,坐在板凳上雙腳不能著地,所以聚精會神,全神貫注,非常注意如何為劇情服務,為演員服務,如何隨劇情高低起伏變化,巧妙地為演員包腔託調,與演員配合默契,達到唱伴合一。 民國十五年四月初七(1926年5月18日),陳宣作為趙莊同樂社主要伴奏樂師和朱萬明、關遇龍等16人結伴到登封縣潁陽鎮踩蹺唱曲,逢雨棄棍登上舞臺演出,實現了高蹺曲到高臺曲的質變。回來後,陳宣和關遇龍一樣不怕當了戲子「活著不能進祠堂,死後不能入老墳」的封建倫理道德,於第二年乾脆在家門口——大張村登臺演出。 民國十六年5月(1927),關遇龍挑選龍門南北曲子玩友中的高手到伊川縣白沙鎮演出,這是南北曲子玩友的第一次大交流,陳宣作為樂師中的頂尖高手也參加了這次盛會。無論是在白沙鎮、臨汝鎮,還是在汝州城的演出,陳宣的伴奏技巧進一步得到發揮,甚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的伴奏託腔造勢,強而不噪,弱而不虛,快而不亂,慢而不散,把握分寸,恰到好處,使演員的演唱水平發揮到極致。 民國二十年(1931),為解決溫飽問題,陳宣隨朱萬明、關遇龍從汝州出發,到汝陽、嵩縣、伊川、宜陽等地演出。所到之處,精彩的演技,優美的唱腔震撼了觀眾,轟動了四鄉。洛陽「河南舞臺」老闆聞訊,邀請他們到「河南舞臺」演出,這是曲子班第一次到城裡戲園演出。曲子班卯足了勁,要在大劇院一顯身手,不但演員陣容空前,陳宣伴奏也十分賣力,弦子拉得細膩、流暢,把握分寸,不喧賓奪主,使演員的演唱發揮到最佳狀態。 民國二十二年(1933),陳宣又隨關遇龍的曲子班從潁陽集、登封城一直演到神垕、禹州城,處處受到歡迎。隨後關遇龍又將唱紅的曲子班帶到許昌城,戲園天天滿場。 同年冬天,國民二十軍總指揮張鍅將朱萬明、關遇龍的曲子班介紹到鐵門和新安縣演出,陳宣也隨班前往。曲子班唱詞通俗易懂,本嗓吐字清晰,唱腔高亢嘹亮,表現細膩入微。陳宣做為主弦將「三分唱,七分伴」發揮得淋漓盡致,配合演員演唱情勢,相互襯託、包容,演唱、伴奏相得益彰,達到完美的結合。 民國二十四年(1935),汝州半扎人戴民權任國民45師師長,奉調福建。在盧天德的組織下,陳宣也隨曲子班前往福建為部隊演出。曲子班優美的唱腔,親切的鄉音,滑稽幽默的表演,解了45師官兵的思鄉之苦,也將河南曲劇優美的旋律傳至三閩大地。 解放以後,因年齡和身體的原因,陳宣基本不再外出伴奏。1967年2月8日(除夕夜),這位河南曲劇早期的伴奏樂師病逝於家中,享年74歲。安葬時,兒子陳富有遵照遺囑將他心愛的曲胡放入棺中,隨他而去。► 汝州市2016年公開選聘政府購買服務崗位工作人員300人,專業很多,內容很細,發布很權威!
► 聽燃氣公司解釋:火為啥不旺?繳費咋能方便?
► 3000多人才憑啥要往汝州來?介紹幾位博士碩士的經歷你就明白了!
► 市委書記高建軍闡述「五個汝州」「六個城市」內容和關係
► 汝州市2016年中、小學新生報名及新生入學時間安排!需要這些證件,請提前準備!
► 【提醒】天燃氣收費開始了,請按時繳納,以免影響使用
► 我市重大(重點)項目建設掠影(多圖說話)
► 美女交警攙扶倒地老人,人美心更美
► 【汝州風物】紙坊鎮有個都督府,都督府有48間轉圈樓
本期編輯:韓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