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劇人物】同樂社「背倌」樂師陳宣

2021-02-18 汝州城事


陳宣畫像      陳少祿 畫

  陳宣(1892-1967年)乳名白娃,藝名「背倌」,汝州市煤山辦事處趙莊村人,因技藝高超、德高望重,人們尊稱為「宣老」,是河南曲劇早期著名樂師,將河南曲劇搬上舞臺功勳演員。

  趙莊村是汝州著名的「曲子窩」,村中大多數人都喜歡踩蹺唱曲。幼年的陳宣受環境影響痴迷上了踩蹺唱曲,但由於個子不高,先天駝背不能蹬踩,就選擇了拉弦子伴奏。  性格倔強的陳宣雖然身有殘疾,但有一顆聰穎的心和一雙靈巧的手。學拉弦子,沒有文化,不識工尺譜和簡譜,不服輸的陳宣,到處討教,反覆練習,對曲牌死記硬背。寒去暑來,日出日落,陳宣終於將弦子玩得隨心所欲,出神入化,成為同樂社的頭把弦子。在當時「玩友」圈內名聲極大,加之為人熱情,對需要靠弦的人有求必應,人們尊稱他為「宣老」。同樂社無論到何地踩蹺唱曲,都離不開他,觀眾只要看到他,就奔走相告,「背倌」曲子班來了。「背倌」成了同樂社的招牌,觀眾稱讚他的伴奏是:「『背倌』一人能頂梆子、越調一大群。」  陳宣伴奏,因個子矮,坐在板凳上雙腳不能著地,所以聚精會神,全神貫注,非常注意如何為劇情服務,為演員服務,如何隨劇情高低起伏變化,巧妙地為演員包腔託調,與演員配合默契,達到唱伴合一。  民國十五年四月初七(1926年5月18日),陳宣作為趙莊同樂社主要伴奏樂師和朱萬明、關遇龍等16人結伴到登封縣潁陽鎮踩蹺唱曲,逢雨棄棍登上舞臺演出,實現了高蹺曲到高臺曲的質變。回來後,陳宣和關遇龍一樣不怕當了戲子「活著不能進祠堂,死後不能入老墳」的封建倫理道德,於第二年乾脆在家門口——大張村登臺演出。  民國十六年5月(1927),關遇龍挑選龍門南北曲子玩友中的高手到伊川縣白沙鎮演出,這是南北曲子玩友的第一次大交流,陳宣作為樂師中的頂尖高手也參加了這次盛會。無論是在白沙鎮、臨汝鎮,還是在汝州城的演出,陳宣的伴奏技巧進一步得到發揮,甚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的伴奏託腔造勢,強而不噪,弱而不虛,快而不亂,慢而不散,把握分寸,恰到好處,使演員的演唱水平發揮到極致。  民國二十年(1931),為解決溫飽問題,陳宣隨朱萬明、關遇龍從汝州出發,到汝陽、嵩縣、伊川、宜陽等地演出。所到之處,精彩的演技,優美的唱腔震撼了觀眾,轟動了四鄉。洛陽「河南舞臺」老闆聞訊,邀請他們到「河南舞臺」演出,這是曲子班第一次到城裡戲園演出。曲子班卯足了勁,要在大劇院一顯身手,不但演員陣容空前,陳宣伴奏也十分賣力,弦子拉得細膩、流暢,把握分寸,不喧賓奪主,使演員的演唱發揮到最佳狀態。  民國二十二年(1933),陳宣又隨關遇龍的曲子班從潁陽集、登封城一直演到神垕、禹州城,處處受到歡迎。隨後關遇龍又將唱紅的曲子班帶到許昌城,戲園天天滿場。  同年冬天,國民二十軍總指揮張鍅將朱萬明、關遇龍的曲子班介紹到鐵門和新安縣演出,陳宣也隨班前往。曲子班唱詞通俗易懂,本嗓吐字清晰,唱腔高亢嘹亮,表現細膩入微。陳宣做為主弦將「三分唱,七分伴」發揮得淋漓盡致,配合演員演唱情勢,相互襯託、包容,演唱、伴奏相得益彰,達到完美的結合。  民國二十四年(1935),汝州半扎人戴民權任國民45師師長,奉調福建。在盧天德的組織下,陳宣也隨曲子班前往福建為部隊演出。曲子班優美的唱腔,親切的鄉音,滑稽幽默的表演,解了45師官兵的思鄉之苦,也將河南曲劇優美的旋律傳至三閩大地。  解放以後,因年齡和身體的原因,陳宣基本不再外出伴奏。1967年2月8日(除夕夜),這位河南曲劇早期的伴奏樂師病逝於家中,享年74歲。安葬時,兒子陳富有遵照遺囑將他心愛的曲胡放入棺中,隨他而去。



►   汝州市2016年公開選聘政府購買服務崗位工作人員300人,專業很多,內容很細,發布很權威!

►   聽燃氣公司解釋:火為啥不旺?繳費咋能方便?

►   3000多人才憑啥要往汝州來?介紹幾位博士碩士的經歷你就明白了!

►   市委書記高建軍闡述「五個汝州」「六個城市」內容和關係

►   汝州市2016年中、小學新生報名及新生入學時間安排!需要這些證件,請提前準備!

►  【提醒】天燃氣收費開始了,請按時繳納,以免影響使用

►   我市重大(重點)項目建設掠影(多圖說話)

►   美女交警攙扶倒地老人,人美心更美

►   【汝州風物】紙坊鎮有個都督府,都督府有48間轉圈樓


本期編輯:韓剛強

相關焦點

  • 曲劇的「識途老馬」
    「鬚生泰鬥」,曲劇馬派藝術創始人馬騏。河南曲劇雖是河南第二大劇種,但在全國地方戲曲中,卻還是一個年輕的小兄弟。其產生歷史、社會影響和流布傳播實不可與豫劇相比。這樣,同出洛陽的馬騏,雖是河南曲劇鬚生演員中的翹楚,曲劇馬派唱腔也為曲劇流布區域眾多戲迷們喜愛並廣為傳唱,但其影響明顯受到了劇種的限制,河南曲劇的這匹「老馬」就亟需得到認真地總結、研究和推介。河南曲劇從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期登上舞臺,由庭堂坐唱到高蹺曲,最終進化為舞臺演出的戲曲劇種,雖不足百年的時間。
  • 圖文-簡歷介紹-河南曲劇表演藝術家 河南曲劇鬚生王派藝術創始人 金嗓鐵喉王榮光-河南曲劇鬚生王派藝術館
    系曲劇表演藝術家、曲劇鬚生行當名家、南陽-洛陽曲劇代表人物、南陽當代戲曲名人、曲劇「編導表」複合藝人等。曾工作和主演於南陽地區試驗曲劇團、渭南地區曲劇團、澠池縣曲劇團(主要工作地)、臨穎縣曲劇團、臨汝縣曲劇團(今汝州市曲劇團)、洛陽市曲劇團、宜陽縣曲劇團(1992年左右)、禹州市曲劇團(1997年左右)、王榮光藝術團、鄭州市大鵬曲劇團等,藝術之路被戲稱為「始南陽上渭南赴澠池下臨潁到汝州再洛陽」。
  • 【經典劇目】 曲劇《陳三兩》全劇 張新芳專輯
    張新芳簡介張新芳(1927年-2006年8月1日) 河南曲劇皇后,曲劇重要奠基人之一,國家一級演員。河南鄧州人。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十歲進鄧縣戲班學藝。攻青衣、花旦。曾在豫南鄂北一帶演出。建國後,歷任開封曲劇團副團長,河南省曲劇團副團長、藝術指導,中國劇協第三、四屆理事和河南分會副主席。是第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 社旗丑角胡希華,曲劇界的奇才!
    一臺《屠夫狀元》,讓他唱紅中原大地,唱到了北京;一出《李豁子離婚》,讓他唱響了大江南北,響到了東南亞;他的表演「醜中寓美、諧中蘊莊、俗中見雅、拙中有奇」,被譽為曲劇奇才;他藝術修養全面,吹拉彈唱、作詞譜曲,樣樣都行,人稱「千手觀音」。
  • 直播預告|鄭州市曲劇團經典曲劇《賣苗郎》即將上演!
    天真可愛的小蒼娃——海連池成為家喻戶曉的一顆曲劇明星。1980年,《卷席筒》榮獲全國大眾電影百花獎戲曲片第三名。隨後由西安電影製片廠陸續將《卷席筒》一集、二集排成電影,在港、澳及東南亞地區產生極為廣泛的影響。尤其在1986年5月召開的全國叫座劇目會議上,鄭州市曲劇團《卷席筒》榮獲三個第一:叫座劇目第一,全國盒式戲曲錄音磁帶發行量第一,百花獎選票第一。
  • 劇目簡介——北京曲劇《駱駝祥子》
    北京曲劇誕生於新中國成立後的五十年代初期,是由魏喜奎為代表的一代曲藝名家創演的一個新興劇種,1952年,由老舍先生命名為「北京曲劇」。北京曲劇是北京這座千年文化名城孕育而生的,真正屬於北京的地方劇種。它的音樂唱腔是以單弦曲牌為基本音樂素材發展創作而成,道白以普通話為基礎,突出北京語言的特色,具有濃鬱的京腔京味兒。北京曲劇的表演沒有傳統戲曲的程式化,是貼近生活的現實主義表演風格。北京曲劇創作猶以演繹清代和近、現代北京題材為長,適當上演其它題材。
  • 曲劇團復工「組裝式」重排經典《珍妃淚》
    北京曲劇團演員復排經典劇目《珍妃淚》。方非 攝北京曲劇團排練廳在辦公樓三樓,但在一樓就聽得到鼓點聲,沉寂了幾個月的北京曲劇和曲劇人就被這鼓聲一點點喚醒。作為疫情後復工的第一個劇目,北京曲劇團復排的經典劇目《珍妃淚》劇組與以往的排練不大一樣。為了保持通風,排練廳的窗戶敞開著,不在排練的演員都戴著口罩;為了減少人員聚集,整個劇組分成兩部分,主演們在劇院的排練廳,而群演則在向北京京劇院借的排練廳裡排練。曲劇團副團長崔迪表示,整部劇被分成了一個個「零件」,分成幾個部分分開排練,最後再「組裝」在一起。
  • 戲曲·四川曲劇 | 新中國成立後的新興劇種
    1953年,第一個創作劇目《新陪嫁》發表時,採用「曲劇」這一稱謂,各地遂統一定劇種名為「曲劇」。後為區別於北京等地的曲劇而稱「四川曲劇」。50年代初,南充地區曲劇團成立,採用四川清音、揚琴、車燈和川劇燈調等曲調組合、加工而成為基本曲調。重慶地區曲藝界亦於50年代初開始排演小型曲劇。
  • #我眼中的青衣戲#方素珍 曲劇《九齡救主》雙膝跪緊拉住老爺的手 選段
    曲劇 《九齡救主》雙膝跪緊拉住老爺的手 選段演唱:方素珍演出單位
  • 曲劇新版《白兔記》賞析,回味經典
    曲劇新版《白兔記》,這個劇團演的太專業了,真感人!這段「聽嬌兒把娘一聲喊」,是曲劇《白兔記》中的經典唱段「十六年」,離散十六年後,二人相遇與郊外雪地,劉承佑將貧女李三娘帶回府中,後經過父親確認,李三娘就是其母,李三娘痛訴了這十六年的光陰,感人至深。
  • 見證一段曲劇發展史 省曲名家侯慶祥珍貴視頻照片欣賞【梨園戲曲·151期】
    12月13日,小編拜訪了這位曲劇名家,打開記憶的盒子,【梨園戲曲】帶你一起走進這位和藹可親的曲劇名家,精選43張老照片了解他藝術生涯的點點滴滴,見證河南曲劇的一段發展歷程。侯慶祥:和曲劇有個約會早在戲校上學的時候,侯慶祥因為長得眉清目秀,身體勻稱,因此就以小生行當學起。當時,他的條件非常好,嗓子高昂明亮,身上乾淨利索,備受重視,在學校組織的多次演出中都是男一號。後參加工作調入省曲劇團以後,大多是演的小生行當,演起來也很得心應手。但是後來他對自己也放鬆了要求,無論哪個戲,只要唱詞會背、輕車熟路,上臺演就是了。
  • 王祿庭曲劇《九齡救主》唱段作品賞析,深情演繹,令人沉醉
    曲劇《九齡救主》馬騏 王祿庭 劉聯合 李天方主演河南曲劇《九齡救主》之相府鬥奸選段實況 國家一級演員、曲劇表演藝術家馬騏、王祿庭飾演張九齡 曲劇名醜李天方飾演楊國忠曲劇《九齡救主》 忠臣過的太苦了 王祿庭演唱視頻來源於網絡Copyright版權歸原創所有,如有侵權,聯繫刪除,謝謝!
  • 直播預告|曲劇《賣苗郎》今日上演!明日精彩繼續!
    天真可愛的小蒼娃——海連池成為家喻戶曉的一顆曲劇明星。1980年,《卷席筒》榮獲全國大眾電影百花獎戲曲片第三名。隨後由西安電影製片廠陸續將《卷席筒》一集、二集排成電影,在港、澳及東南亞地區產生極為廣泛的影響。尤其在1986年5月召開的全國叫座劇目會議上,鄭州市曲劇團《卷席筒》榮獲三個第一:叫座劇目第一,全國盒式戲曲錄音磁帶發行量第一,百花獎選票第一。
  • 曲劇《卷席筒》海連池大師嗓音一模一樣
    點擊上面「曲劇戲迷網」免費加入
  • 曲劇《風雪配》喜孜孜整衣冠菱花來照
    曲劇大全集 Weixin ID gh_8b72138323f5
  • 曲劇《卷席筒》1~3集劇情簡介
    曲劇《卷席筒》一劇情簡介:員外曹林的續弦趙氏帶著兒子蒼娃來到曹家後,將曹林前妻之子曹寶山及其妻兒趕至下院,過著貧寒生活。適逢大比之年,曹寶山欲進京赴試,手中缺少盤纏,找其父求援。曹林私贈給他十兩銀子作路費,不料被趙氏發現,趙氏堵門奪銀,並惡語中傷。曹寶山無奈,準備題詩賣畫、沿街乞討進京。
  • 展現河南曲劇發展歷程,電影《曲劇皇后》明日舉行新聞發布會
    這齣戲的主要人物是陳三兩,以及她的胞弟李鳳鳴及幹兄弟陳奎。這齣戲的編劇以獨特的視角,巧妙的構思,把這三個人物放在了故事梗概是:明朝,進士李九經從山東臨清來到河北五定州為官,被奸臣陷害致死,其女李素萍為埋葬雙親,教養胞弟李鳳鳴,自賣本身,誤入青樓,改為陳姓。她唐詩宋詞、琴棋書畫無所不通,雙手又能寫梅花篆字,「身入汙泥蓮自芳」,,因而矢志不作娼,以賣文為鴇母掙銀,所作詩文每篇售銀三兩,故稱陳三兩。
  • 天諭手遊樂師樂譜怎麼導入
    天諭手遊樂師樂譜怎麼導入?天諭手遊中樂師樂譜很多玩家不知道怎麼導入,那麼下面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樂師樂譜的導入方法吧。天諭手遊樂師樂譜導入方法點開聊天框右邊第二圖標上方的箭頭,會有譜曲選項,然後點開譜曲——新建樂譜,就打開了樂譜編輯器;複製音符進音軌就行了。當然,每個音軌是有音符數限制的,所以需要你把自己樂師的相關天賦慢慢點滿;這樣才能解鎖音軌數量、提升音符上限、拓寬音域範圍(若樂譜超音域,則會走調)。
  • 「沉浸式」北京曲劇 帶來文旅新體驗
    圖為北京市曲劇團《萬籟清音八角鼓》演出現場圖為北京市曲劇團《萬籟清音八角鼓》演出現場圖為北京市曲劇團《萬籟清音八角鼓》演出現場策劃:盛家豪文案:韋薇
  • 35.中國古代的盲人樂師
    圖片來自網絡在中國古代,盲人樂師稱作「瞽(gǔ)」、「蒙(méng)」,或「瞍(sǒu)」,這三個字的字面義解作盲人,但特指樂師。《詩經有瞽》中說「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設業設簴,崇牙樹羽。應田縣鼓,鞉磬柷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