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聆聽怦然心動的好聲音
歡迎分享給更多朋友哦
每個人都是在磕磕碰碰中成長起來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渴望獲得認同、追求自由、學會妥協、渴望尊嚴……
最終成長為現在的自己。
我認為,讓自己擁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應當放在我們大學學習和能力提升的首位。
什麼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呢?就是我們可以獨立運用自己的大腦,去分析一些事,而不輕易受他人的左右。這是可以通過不斷地刻意訓練來達到的,否則我們就是死讀書。
因此,我希望你們看書的時候,對書中所寫有自己的獨立思考。
我們看書不是為了去認同作者的思想,當然,也不是為了去反對,而是為了讓自己的思想廣度和深度有更好的延伸,讓自己積累豐富的知識,學會獨立思考的思維方式,這樣才能更有收穫。
01
第一本給大家推薦的是《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在豆瓣的評分是8.6。乍看書名,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又是一本勵志類的雞湯書籍,但我認為這是一本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需要我們用一生去修煉的人生信條書籍。
書中總結的7個習慣是: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我們可以通過大學的各種事去鍛鍊自己形成這7個習慣,從而更好的處理生活需要面對的很多問題,這也是我推薦這本書的原因。
本書中的七個習慣是一個整體,它們相輔相成,既講到了個人要全力以赴確立目標,進行個人修煉,並由依賴轉向獨立,從而實現「個人成功」,也講到了要通過建立共贏,換位溝通,集思廣益等,促進團隊溝通與合作。而不斷更新更是涵蓋了前六個習慣,督促我們從身心開始完善。本書匯集了作者幾十年來對世界變化的新思考。
然後也許你會發現,手上總有做不完的事,總是忙的焦頭爛額。
這本書會告訴你,如何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如何讓自己有條不紊的完成各種事,這需要你掌握要事第一的習慣。
另外,比起高中,你要面對稍微複雜點的人際關係,你需要面對各種合作,最常見的就是小組合作完成課堂作業。
可年輕的我們通常意識不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不清楚自己在團隊中需要扮演何種角色,最終導致整個團隊無法高效地運作,面對這種問題我們需要學會雙贏思維。
自我管理書中,最喜歡的一本,沒有之一。除了七個習慣外,書中講到的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情感等四個平面的平衡更新,以及學習,堅持,實踐的螺旋式上升。我有深刻的認同感,並且正在努力實踐中。
02
第二本是文學類的,餘華三部曲你們應該都聽過吧,分別是《活著》、《兄弟》、《許三觀賣血記》。
三本我都看了,最喜歡的不是知名度最高的《活著》,而是《許三觀賣血記》。
我覺得每個大學生都很有必要去了解我們國家近百年來的歷史的,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雖然這些不是正史,但無數類似的故事都切切實實地發生在那個年代,這片土地。
讀完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是「痛並快樂著」的。
許三觀只是一個江南小鎮的送繭工,家裡很窮,還得拉扯養活三個兒子。
在那個經濟困難的年代,為了能讓全家活下去,他只能一次次地去賣血。
賣血之前必須多喝水,即便是大冬天,許三觀也是直接拿碗舀河水喝:
「冰冷刺骨的河水進入胃裡時,使他渾身哆嗦。」
但是,許三觀並沒有因此而悲觀,相反還特別幽默。
在全家鬧饑荒時,許三觀不僅用嘴給全家「炒了一桌好菜」,還給自己加了盤補血的「爆炒豬肝」。
即便生活如此艱難,只要想著這樣一盤「炒豬肝」,許三觀就覺得很滿足了。
面對生活的挑戰,許三觀用內心的樂觀與豁達,讓我們看到了擊敗磨難的方式。
比起魯迅筆下的近代中國,餘華筆下的更有溫度些。這個故事雖然是當時中國人民苦難生活的縮影,但筆觸幽默,既黑暗又光明,很有力量的文字。
03
第三本是理財入門的書——《小狗錢錢》,你們也許會覺得自己現在沒有錢啊,不用現在學理財吧,等大學畢業會賺錢了再學。
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財商的培養從小時候就該開始了,不然等畢業了,你會發現月光、透支、負債等等問題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這本書是「歐洲理財大師」博多·舍費爾講述的一個生動的理財童話。主人公吉婭是一個普通的 12 歲德國女孩,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救助了一隻受傷的小狗,並給它取名叫「錢錢」。沒想到,錢錢居然是一位深藏不露的理財高手,它徹底改變了吉婭一家人的財富命運……作者用輕鬆有趣童話的方式教給你如何像富人那樣思考,正確地認識和使用金錢;如何進行理財投資,找到積累資產的方法。
我們常常會說,如果早知道,那現在一定會.......
這個「知道」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認知,「一定會」不是那個結果而是行動。
你有哪些時候會發出以上的這種感慨呢?
答案也是在於認知這個層面。因為不知道,不了解,所以沒有行動,也就沒有那個想要的結果。
一口氣讀了《小狗錢錢》這本書,第一個感慨就是如果有些知識我們能早點知道,也許結果真的就不一樣了。
先說說我們成長的事情,人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有一定階段性,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發展特徵和應該要培養的學習任務,我們的教育主要受到父母、老師、社會環境、以及個人的影響。
其實這個的原理就是:每天儘可能地給自己一些積極暗示,日積月累人會變得更自信,也會更勇於去嘗試和挑戰新事物。
04
第四本是之前用一篇文章給你們講過的《社會心理學》,沒看過的同學點這裡:豆瓣9.4分,這本書大學生讀三遍也不夠
《社會心理學》這本書被美國700多所大學或學院的心理系所採用,是這一領域的主導 教材,已經成為評價其他教材的標準。
這本書將基礎研究與實踐應用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以富有邏輯性的組織結構引領學生了解人們是如何思索、影響他人並與他人建立聯繫的。是人們了解自身、了解社會、了解自己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最佳的指導性書籍。
這本書可以說是心理學殿堂級的入門教材,是心理學專業的必讀書目,信息量巨大、廢話少,例證豐富非常實用。它用多元化多緯度的角度,幫你全方位了解自己,找到自身定位。
同時,也幫助你了解別人,或者說幫助你了解人性,有很多日常社交可參考的實操性方法。
05
最後想給你們推薦治癒系的書,是楊絳的《我們仨》。
《我們仨》是錢鍾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1998年,錢鍾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豆瓣網友短評:
兩部分文章,一虛一實,前一部以驛道比人生,客棧比寓所,道盡生離死別種種難捨,但卻以虛襯實,好似一個悲傷的童話,最後相依為命的一家三口最終散失於古驛道。第二部分敘事跨度大,細節更豐富,而且是平實的回憶散文,能夠窺見這一學者家庭的一些生活細節。尤其對了解錢鍾書人生際遇和性格特點有很大幫助。
楊絳孤身一人回憶逝去的至親,文字中未見過重的悲傷和遺憾,透露出來的是對溫馨生活的回憶,這回憶傳遞出陣陣溫暖讓楊絳的晚年不感孤寂,也讓讀者感嘆不已。
這本書是楊絳寫的回憶錄,關於她和錢鍾書還有女兒的故事,非常感人。讀完後,你會對好的愛情,好的婚姻,好的家庭關係有一個更加具體的理解。
這個時代的節奏太快了,人很容易浮躁不安,這本書都是楊絳先生年老時寫的回憶錄,有讓人靜下來的力量。
人的一生很長,但你往回看,又會覺得只不過匆匆幾十年,不知道可以留下些什麼。
你現在的浮躁和痛苦,如果把它放到更長更寬的維度,就會變得很小很小,你現在沒辦法看完自己的一生,但你可以多去看看別人的一生,會激發很多新的思考。
- END -
▼
想聽更多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