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愚人之歌,ID:aqjy2013】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晚唐詩人杜荀鶴說自己是「天地最窮人」,「窮」不是貧窮,而是無路可走。在古代,入仕是學以致用、才以濟世的唯一道路,而「窮」,卻幾乎是古代詩人的集體命運。但杜荀鶴偏偏說,他是最「窮」的——「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
杜荀鶴只是窮,不是隱,所以他寫過很多幹謁詩,希望能改變命運。不僅寫詩,他還諂媚地「左攬工部袂,右拍翰林肩」,甚至寫了《頌德詩》三十章獻給惡貫滿盈的朱溫。
但杜荀鶴不是一個小人,他有傲氣,寫過「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如道高」,有個性,寫過「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但這些「壯志清名,中道而廢」。杜荀鶴是矛盾的,也是痛苦的。
杜荀鶴《投長沙裴侍郎》:
此身雖賤道長存,
非謁朱門謁孔門。
只望至公將卷讀,
不求朝士致書論。
垂綸雨結漁鄉思,
吹木風傳雁夜魂。
男子受恩須有地,
平生不受等閒思。
這首幹謁詩一開始很有豪氣。「此身雖賤道長存,非謁朱門謁孔門。」「賤」,是地位卑賤。但沒有關係,因為正道是長存的。這是古人儒生的立命根基。
但第二聯「只望至公將卷讀,不求朝士致書論」,又回到幹謁詩的本來面目,詩人把自己卑微的企望流露在筆端。
但第三聯卻又異軍突起,寫了兩幅深沉、孤清的畫面。雨中垂釣,夜風雁鳴,這些是作者的心思所在。
最後一聯,似乎值得深究,但不過是喊了一句口號罷了。讓人感嘆詩人的糾結,一個低頭卻又甘心低頭的文人。
高考中問的是第三聯的作用,問題很好,但學生未必能懂——成人也未必能懂。看答案,也是不著邊際,不得要領。
「垂綸雨結漁鄉思,吹木風傳雁夜魂。」這一聯難懂,不是本身有多難,而是放錯了位置:本來應該是在述懷詩中,卻放在幹謁詩了。在幹謁詩中,用這樣的句子來寫自己的品格和追求,並沒有什麼必要。幹謁詩,說到底就是一種應用文,為的是讓別人賞識、任用自己。寫自己的孤清高傲有什麼用呢?但杜荀鶴還是寫了。說到底,還是不甘心。
不甘心,又能如何呢?冷雨中那個孤清的漁翁,深夜裡那隻孤鳴的大雁,最後還是「左攬工部袂,右拍翰林肩」,甚至獻《頌德詩》於朱溫,被後世所嘲笑。
記得《論語》中有一段文字。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孔子與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離開衛國,但途中受困。子路生氣地說:「君子會這樣走投無路嗎?」
子路的生氣可能是對著孔子來的——如果不是你太矯情,我們現在還是衛國的座上賓呢?如果我是孔子,我大概會批評子路出言不遜,但孔子並沒有,他只是說:「君子即便在走投無路之時也會堅守正道,但小人到了這種境地就會放濫了。」
孔子沒有批評子路,因為在那種情況下是難免的。他只是告訴子路他對人性的洞察。沒有哪一個小人,天生就是小人的。因為人心總是向善的。但是,到了「窮」的時候,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就顯現出來了。
我曾聽說過一對父子的故事。有個人以難纏自私出名,他的孩子在讀書時曾對人說,我長大後絕不會像我父親那樣。但後來若干年後,聽說他比其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我有時會想,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是小孩子懂道理,但大人不懂嗎?後來大概想通了。小孩子懂得道理,大人怎麼會不懂呢。但是,孩子沒有生活的壓力,不需要自己去追求什麼,但成人卻時時背負著生活的擔子。一旦他發現自私難纏是最好的獲利方式,他就會放棄自己的良心。
如果不放棄的,那大概就是「君子固窮」了。
我不知道出題人為什麼會考杜荀鶴《投長沙裴侍郎》,他可能也沒有想到這些。強求杜荀鶴「君子固窮」,是沒有必要的。為稻粱謀,是人生命中的最大的難題——尤其是對讀書人來說,更何況,一個人選擇並非是只是自己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