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正在我國部分地區流行,全國各地都在積極進行疫情防控工作,消毒劑的使用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防控措施。但隨著消毒劑在國內各地大範圍使用,人發生消毒劑中毒的報導也不斷出現,本文為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的消毒用品使用注意事項、健康危害和處理原則,為大家日常消毒工作提供參考。
含氯消毒劑
(一)定義
含氯消毒劑是指可溶於水,產生具有殺滅微生物活性的次氯酸的一類消毒劑,可殺滅各種微生物,包括細菌繁殖體、病毒、真菌、結核桿菌和抵抗力最強的細菌芽胞,屬於使用最廣泛的一類廣譜、高效消毒。包括無機氯化合物和有機氯化合物。無機氯性質不穩定,易受光、熱和潮溼的影響,喪失其有效成分,如次氯酸鈉(有效氯10%~12%)、漂白粉(有效氯25%)、漂粉精(次氯酸鈣為主,有效氯80%~85%)、氯化磷酸三鈉(有效氯3%~5%);有機氯則相對穩定,但是溶於水之後均不穩定,如二氯異氰尿酸鈉(有效氯60%~64%)、三氯異氰尿酸(有效氯87%~90%)、氯銨T(有效氯24%)等。
(二)健康危害
1.口服、吸入、濺入眼中和皮膚接觸均可造成損傷。
2.主要損害為黏膜的刺激和腐蝕。
3.誤服後可會導致口咽、食道和胃的燒灼感,出現噁心、嘔吐、燒心、反酸、腹痛等症狀。口服劑量大者可出現循環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4.吸入後可出現明顯呼吸道刺激症狀,如咳嗽、氣短、呼吸困難等,嚴重者可發生化學性支氣管炎、化學性肺炎,甚至化學性肺水腫。
5.濺入眼睛會對角膜、結膜產生灼傷作用,出現疼痛、畏光、流淚等。
6.皮膚接觸後可出現皮膚局部水皰、紅腫、皮疹等接觸性皮炎表現。
(三)處理原則
1.口服中毒:濃度低、劑量小者,可立即口服100~200ml的牛奶、蛋清或氫氧化鋁凝膠;濃度高、劑量大者,可考慮謹慎洗胃,不主張催吐和使用酸鹼中和劑。加強臟器功能的對症支持治療。
2.吸入中毒:立即將患者轉移至空氣新鮮處,如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等呼吸道刺激症狀,給予吸氧及對症治療;出現化學性肺炎或化學性肺水腫表現,應早期、足量給予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治療,必要時使用呼吸機支持。
3.眼或皮膚汙染:眼睛濺入含氯消毒劑後,應立即使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持續衝洗15分鐘以上。皮膚沾染後,可使用大量清水徹底清洗。
酒精
(一)定義
又稱乙醇,65%~80%的乙醇作用1~5分鐘可殺滅一般細菌繁殖體、分枝桿菌、真菌孢子、親脂病毒,但不能殺滅細菌芽胞,屬中效消毒劑。
(二)健康損害
1.急性乙醇中毒主要是因為過量飲酒。
2.呼吸道吸入途徑中毒相對少見,且中毒表現大多相對較輕。
3.使用大量乙醇擦浴物理降溫也可導致中毒。
4.早期呈興奮狀態,有欣快感增多、語無倫次、顏面潮紅、步態不穩、判斷力障礙、動作不協調等。嚴重者可逐漸進入嗜睡狀態,甚至昏迷、大小便失禁、面色蒼白、血壓下降、呼吸表淺或出現陳-施氏呼吸,心率緩慢,可因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
(三)處理原則
1.輕度中毒一般無需特殊治療。
2.吸入乙醇蒸汽者,應立即脫離現場,可臥床休息,注意保暖。
3.發生急性重度中毒時應立即就醫。
(四)其他風險
酒精為甲類致燃物,操作不當易引發燃燒爆炸,酒精的正確操作詳見「消毒用酒精,學會正確使用很重要!」。
碘伏
(一)定義
碘伏為黃棕色至紅棕色透明液體,含有效碘9%~12%,其中有80%~90%的結合碘可解聚成游離碘,性質穩定、氣味小。我國有效登記的碘伏消毒液產品有34種,生活中常見的有碘伏消毒液以及碘伏與其它消毒劑混配而成的含碘消毒產品,液態產品有效碘含量約0.5%左右,粉劑有效碘含量為9%~11%。
(二)健康損害
碘伏對皮膚黏膜無明顯腐蝕性和刺激性,其稀溶液毒性低。
(三)處理原則
1.大多症狀輕微,一般不需特殊處理。
2.口服接觸者,可口服澱粉溶液中和游離碘。
過氧化氫
(一)定義
純過氧化氫為一種強氧化劑,可以任意比例與水混,可溶於醇、乙醚,不溶於苯、石油醚。常用其水溶液又稱雙氧水,為無色透明液體,微酸性。
(二)健康損害
1.過氧化氫可能引起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黏膜接觸中毒。
2.濃度大於10%的過氧化氫有較強的氧化性和腐蝕性,可引起皮膚、眼、消化道的化學性燒傷。
(三)處理原則
1.濺入眼內可用清水或2%碳酸氫鈉溶液衝洗。
2.引起上呼吸道刺激症狀時,應立即脫離現場,保持安靜、更換汙染衣物,保暖,立即給予氧氣吸入,並對症處理。
過氧乙酸
(一)定義
又名過乙酸,為無色或淡黃色液體,有強烈刺激性氣味,易溶於水,溶於乙醇、乙醚、乙酸、硫酸,對熱不穩定,易燃燒,高濃度(>45%)過氧乙酸可由劇烈碰撞或高熱引起爆炸。過氧乙酸是一種廣譜高效消毒劑,對細菌繁殖體、芽胞、病毒和真菌都有高度殺滅功能。
(二)健康損害
過氧乙酸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膚黏膜侵入體內,對眼睛、呼吸道和皮膚黏膜均有明顯刺激性和腐蝕性。
(三)處理原則
1.輕度中毒一般無須特殊治療,立即脫離現場,可臥床休息,注意保暖。
2.急性重度中毒時應立即就醫。
二氧化氯
(一)定義
二氧化氯室溫時為黃綠色至橙黃色氣體,帶有類似氯氣和臭氧的強烈刺激性氣味,極易溶於水。二氧化氯不穩定,受光和熱也易分解釋放出氯氣,其溶液於冷暗處相對穩定。
(二)健康損害
1.二氧化氯中毒主要為氯氣導致的中毒。
2.其剌激症狀出現的時間較氯氣中毒遲,且逐漸加劇,因此當吸入本品後宜適當延長觀察時間,以免貽誤病情。
3.急性吸入後經短暫潛伏期(約0.5~3小時)即出現症狀,首先出現流淚、流涕、眼痛、鼻酸以及頭痛、頭昏,繼之有咳嗽、噴嚏、咳痰、胸悶、氣急等眼、呼吸道剌激症狀,也可發生明顯哮喘。
4.低濃度二氧化氯對皮膚黏膜刺激性不明顯,高濃度吸入可發生肺水腫。國外曾有急性中毒死亡的報告。
(三)處理原則
1.立即脫離現場,保持安靜及保暖,用清水徹底衝洗汙染的眼和皮膚。
2.出現呼吸困難、頭痛、嘔吐等不適時應立即就醫。
3.出現刺激反應者,至少嚴密觀察12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