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 Where the Water Tastes Like Wine 顯然有著無法忽略的缺陷,但它最終入選的原因卻是因為足夠特別。不同於以往的敘事遊戲,本作將故事作為貨幣,以買賣故事為遊戲機制,以此為基礎,玩家終於可以開口說話,哪怕講述的是他人的故事。看似或許是再尋常不過,過往遊戲卻少有達成。
在這樣的設定之上,旅行成為自然而然的主題,到了此時,遊戲的另一面則會有趣地浮現出來:口口相傳的過程之中,我們觀察甚至參與到民間傳說的演化進程。講述故事的時候,不妨夾雜一些私貨,而當故事再次被講述給你的時候,注意聽聽其中有什麼不同。無論如何按捺下來嘴角即將浮現的笑容,收進囊中便是。
另外一處不同在於 Where the Water Tastes Like Wine 的遊戲過程更像是在聆聽配套專輯的同時閱讀一部短篇精選。近來公布的敘事作品大多有著顯赫的身家背景,仿佛敘事一脈在遊戲創作之中也形成了屢敗屢戰的氣候,Where the Water Tastes Like Wine 也不例外:眾多知名遊戲作家參與製作,而這一模式也的確適合這部作品,由此成就了旅行途中風格多樣的一流書寫。Ryan Ike 擔任配樂,除了質量沒得說之外,風格也特別搭調。
說到風格,這是一部美國色彩十分濃烈的作品。正如遊戲官方本地化項目發起者 Ryan 所說:
《彼處水如酒》不僅僅是一款遊戲,實際更是一部美國批判現實主義巨著。光鮮亮麗的美國夢下,整個國度卻是建立在故事乃至謊言的基礎之上。16 位超現實主義角色,有二戰中為國負傷卻拿不到撫恤金、反被巴頓將軍彈壓的老水手;有影射賈伯斯早年間參與嬉皮士活動的垮掉一代原型;有投身泛美工人運動的拉美裔移民;有抗爭美國西進運動並反思人與自然關係的土著婦女;有以血肉之軀反擊種族歧視的黑人摔跤手……
我們也期待著中文版早日到來,以使玩家能夠沒有障礙地體會這一作品的優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