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的攝政為什麼會造成管叔蔡叔的不滿?

2020-12-24 漱玉博言

周王朝建立之後,首先登基的是周文王的次子姬發,但是他在位不過兩年,就因為操勞國事過度而累死了。須知要建立一個王朝是不容易的,特別是在那個邊域情況極其複雜的時代,朝廷統治者不只是要處理侵犯的外族,處理數不完的國政,安定商殷的遺民,還要平叛自家人的內亂。

武王去世之後,他的兒子成王登基,由於成王登基時太過年幼,便由周公旦來輔佐。

對於周公,歷史上對他的評價是非常高的,「周公吐哺、鞠躬盡瘁十多載」,以及他在政事上的英明果斷,無以不被人們所稱讚。而在他攝政之前也積累了相當高的威望,武王死時也曾明確表示由他來佐政。

但是成王登基還沒幾年,他的嫡親叔叔們就開始叛亂,管叔蔡叔就是其中兩個起大頭的,當時,這些人王族都跟著武庚,打著恢復商朝的名號搞一些軍事活動。而管叔和蔡叔實際上也並非是真正想要恢復什麼商殷統治,他們真正反叛的矛頭——根本上其實是周成王背後的攝政人周公旦。

那麼這些個弟弟為什麼會不滿周公旦的攝政呢?

這事兒還得從周文王的嫡妃太姒說起,太姒是周文王的正妻,據說她為周文王生下了十個兒子,老大是伯邑考(姬考),老二就是周武王姬發,周公旦是老四,而管叔和蔡叔就是他的弟弟們,由於都是嫡子,所以這些人也是率先分封的,但是,歷史記載中,曾有資料說管叔是十兄弟中的老三,在西周嫡長為貴的名頭下,他年歲僅次於武王,按理說是由他來攝政,而不是比自己小的老四周公旦。

有關這個推測,史學界也有一些存疑,管叔雖然被指名過是老三,但在另一些史書裡也有說周公旦是老三,如果前者屬實,憑藉出生次序,那麼管叔確實有不滿的理由。

然而,除了不滿於弟弟坐上攝政王之名外,也有些人說出了另一種可能。比如說,現在很多人都在推測周公旦自己是否稱過王,因為在現如今保留下來的《尚書》記載中,周公多次以王的口吻來宣布政事,最值得注意的是周公攝政是已成王年幼的名號,可當時西周即便是30歲也可以稱為年幼,說是按年齡推算,當時的周成王怎麼說也不下於30歲,已經老大不小,周公不該攝政這麼久。況且,在《梓材》一篇中,由於資料缺失,其中一段文字很可能是指成王復闢收回周公的王位,總之各種可能性的因素,導致人們推測周公實際上已經稱王,而管叔蔡叔等人不滿他的舉動才做出了反叛。

但對於這一猜測其實也不是沒有駁倒的證據。畢竟周公是一直跟隨著周武王周文王一起徵戰,他的輔佐也是名正言順,由武王親自授命的,而他本人也是實實在在的效忠於自己的兄長和自己的國家,迄今為止,也沒有特別明確的材料,指明周公旦已經稱王,若說史書省略或者是缺失遺漏也有可能造成周公自稱為王的假象。

不過無論怎麼說,在文王的100多個孩子中,即便是一母同胞的兄弟,通常也會為了權力的爭奪而不顧臉面,比如管叔和蔡叔,不論他們是長是嫡,都應該在當時混亂的局面,都為整個朝廷想一想,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得失兄弟反目,讓他族看到了周王室內部的一種不和睦的情況。

相關焦點

  • 孔子推崇、曹操歌頌的周公旦,在輔佐成王的七年間,有沒有稱王?
    最後,周武王經過考量之後,選擇了採納周公旦的意見,為此還專門設立了「三監」負責管理。將武庚封為領袖,管理商朝的子民,還將商都分為三部分,分別派管叔、蔡叔、霍叔分別負責監管。 設立的三監,對於穩定剛剛建立的周王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剛剛建立的周王朝得以苟延殘喘。但是武王剛剛建立周朝的第二年,就因病去世了。
  • 成功滅商的周武王為什麼整日失眠?原來還有這些人時刻威脅著他!
    為什麼司馬遷筆下伐紂滅商,大封諸侯,開創了太平盛世的西周君臣會心亂如麻?究竟是誰給他們造成了這麼嚴重的威脅呢?公元前1116年(據柏楊《中國歷史年表》),也就是推翻殷商王朝的兩年之後,西周都城鎬京傳出了周武王病篤的消息。「武王病危,大廈將傾」,這條流言就像瘟疫一樣迅速地在鎬京城裡蔓延開來。
  • 周公旦是一個嚴重被低估的歷史偉人,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開拓者
    周公的歷史貢獻是多維度的周公攝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帶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周公旦提出的嫡長子繼承制雖然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權利鬥爭中的血腥陰謀問題,但是,它的確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和改善了這種狀態,最起碼,它就像法律一樣,縮小了犯罪的範圍和面積。嫡長子繼承制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可以說,封建大廈越來越高,越來越輝煌,離不開周公旦這一偉大創舉。在新中國建立以前,中國的歷史文化可以說一直是在周公旦的理論基礎上建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