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朝建立之後,首先登基的是周文王的次子姬發,但是他在位不過兩年,就因為操勞國事過度而累死了。須知要建立一個王朝是不容易的,特別是在那個邊域情況極其複雜的時代,朝廷統治者不只是要處理侵犯的外族,處理數不完的國政,安定商殷的遺民,還要平叛自家人的內亂。
武王去世之後,他的兒子成王登基,由於成王登基時太過年幼,便由周公旦來輔佐。
對於周公,歷史上對他的評價是非常高的,「周公吐哺、鞠躬盡瘁十多載」,以及他在政事上的英明果斷,無以不被人們所稱讚。而在他攝政之前也積累了相當高的威望,武王死時也曾明確表示由他來佐政。
但是成王登基還沒幾年,他的嫡親叔叔們就開始叛亂,管叔蔡叔就是其中兩個起大頭的,當時,這些人王族都跟著武庚,打著恢復商朝的名號搞一些軍事活動。而管叔和蔡叔實際上也並非是真正想要恢復什麼商殷統治,他們真正反叛的矛頭——根本上其實是周成王背後的攝政人周公旦。
那麼這些個弟弟為什麼會不滿周公旦的攝政呢?
這事兒還得從周文王的嫡妃太姒說起,太姒是周文王的正妻,據說她為周文王生下了十個兒子,老大是伯邑考(姬考),老二就是周武王姬發,周公旦是老四,而管叔和蔡叔就是他的弟弟們,由於都是嫡子,所以這些人也是率先分封的,但是,歷史記載中,曾有資料說管叔是十兄弟中的老三,在西周嫡長為貴的名頭下,他年歲僅次於武王,按理說是由他來攝政,而不是比自己小的老四周公旦。
有關這個推測,史學界也有一些存疑,管叔雖然被指名過是老三,但在另一些史書裡也有說周公旦是老三,如果前者屬實,憑藉出生次序,那麼管叔確實有不滿的理由。
然而,除了不滿於弟弟坐上攝政王之名外,也有些人說出了另一種可能。比如說,現在很多人都在推測周公旦自己是否稱過王,因為在現如今保留下來的《尚書》記載中,周公多次以王的口吻來宣布政事,最值得注意的是,周公攝政是已成王年幼的名號,可當時西周即便是30歲也可以稱為年幼,說是按年齡推算,當時的周成王怎麼說也不下於30歲,已經老大不小,周公不該攝政這麼久。況且,在《梓材》一篇中,由於資料缺失,其中一段文字很可能是指成王復闢收回周公的王位,總之各種可能性的因素,導致人們推測周公實際上已經稱王,而管叔蔡叔等人不滿他的舉動才做出了反叛。
但對於這一猜測其實也不是沒有駁倒的證據。畢竟周公是一直跟隨著周武王周文王一起徵戰,他的輔佐也是名正言順,由武王親自授命的,而他本人也是實實在在的效忠於自己的兄長和自己的國家,迄今為止,也沒有特別明確的材料,指明周公旦已經稱王,若說史書省略或者是缺失遺漏也有可能造成周公自稱為王的假象。
不過無論怎麼說,在文王的100多個孩子中,即便是一母同胞的兄弟,通常也會為了權力的爭奪而不顧臉面,比如管叔和蔡叔,不論他們是長是嫡,都應該在當時混亂的局面,都為整個朝廷想一想,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得失兄弟反目,讓他族看到了周王室內部的一種不和睦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