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前線抗疫 丈夫後方防疫
——遼寧省軍區錦州第四幹休所四級軍士長張慶田的家庭故事
「去武漢前,媳婦兒最關注的是武漢的疫情,到了雷神山醫院,她每天最牽掛的,除了救治重症、危重症病人,就是我和未滿3歲的兒子了。」遼寧省軍區錦州第四幹休所四級軍士長張慶田說,他的妻子楊馥睿是錦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綜合一科的護師,參加由醫院抽調組成的醫療隊,2月9日奔赴湖北疫情防控第一線。
3年裡妻子從沒出過遠門,當聽說本醫院要派醫療隊援助湖北時,她將按上紅手印的「請戰書」第一個交到院務部
自從兒子果實生下來,3年裡,妻子從沒出過遠門。這冷不丁地一走,張慶田不習慣,孩子更受不了,一早一晚都要哭鬧著找媽媽。
「媳婦兒太忙也太累了,每隔兩三天才能和家裡視頻連線一次,每次視頻,兒子都哭得稀裡譁啦的。」張慶田特別能理解妻子的苦衷,作為軍嫂、優秀護師,當看到全國各地一批批醫療隊紛紛馳援抗擊疫情的最前沿和主戰場武漢時,楊馥睿坐不住了,接連多次向醫院領導請纓參戰。當聽說本醫院要派醫療隊援助湖北時,她將按上紅手印的「請戰書」第一個交到院務部。
「咱是軍人又是老黨員,心裡裝著『責任』二字,關心武漢的疫情那是肯定的,可心裡也特別惦記媳婦兒的安危。」說這番話時,張慶田眼圈紅紅的,「在這抗疫防疫的緊要關頭、關鍵時刻,人人都應該自覺為自己和家庭的健康安全而戰,為群眾的幸福生活而戰,所以,當媳婦兒問我是否同意她『參戰』時,我沒有任何猶豫就答應了。」
如今,兩個多星期過去了,孩子漸漸不再哭鬧了。楊馥睿卻明顯憔悴了。
堅守在營區的丈夫,疫情防控不鬆勁,他的防控宣傳在老幹部家屬院婦孺皆知
「我家裡情況有點特殊。」嘮起家裡的狀況,張慶田緩了口氣,慢慢道來,「嶽父腦血栓後遺症,半身不遂,年近七旬的嶽母既要照顧老伴兒,又要照顧年幼的外孫,非常吃力,前幾天找兒子吃飯時不小心摔倒,臉上劃出一道血口子,筷子險些戳到眼睛,想想都後怕。」
「不論家裡困難多大,從來沒影響張慶田防控疫情的幹勁。」幹休所領導介紹,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張慶田就按照部隊規定堅守在營區,家近在咫尺,可他不能回家,他負責的主要工作,就是老幹部家屬院的疫情防控,每天挨家挨戶上門排摸情況,做好人員核實,檢查居家隔離情況,進行樓道消毒。
張慶田所在部隊駐地人口較多,流動人員數量大,輸入性和流動性風險並存,張慶田每天的工作時間都達十幾個小時。
在老幹部家屬院還有一景,張慶田自編疫情防控宣傳用語,每天用大喇叭在院子裡喊上幾遍,如今整個大院,從幹部員工到老幹部,對他的宣傳用語幾乎都能倒背如流——
「如果您往來過湖北,懇請您勇敢說出來,不隱瞞,不亂跑,不危害別人,那麼您就是立功!」
「如果您與患者、疑似者有接觸,懇請您不要輕視、不要躲藏,主動報告、積極配合,那麼您就是立功!」
「如果您發熱咳嗽、感覺不適,懇請您不要猶豫,立即就醫,安心接受診治,服從統一安排,那麼您就是立功!」
「如果您一切安好,懇請您繼續宅在家裡,不動車,少出行,正好多陪陪家人,彌補一下過往的遺憾,濃化一下彼此的親情,那麼您就是立功!」
「如果您發現有與疫情相關的可疑人員和情況,請保持足夠的警惕,隨時隨地舉報或報警……」
她與愛人相約,疫情結束後好好休一次假,還準備嘗一嘗武漢的熱乾麵
見縫插針,幾番嘗試,我們終於和楊馥睿連線成功。楊馥睿說,她剛剛換班,正準備休息調整。
在雷神山醫院,楊馥睿並不孤單,因為她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兩組數字,讓楊馥睿格外踏實:一是軍隊馳援武漢總人數已經達到4000餘人;二是錦州醫科大學兩所附屬醫院同時出徵雷神山醫院的同事有111人。
4000多名軍隊醫務工作者奮戰在抗疫一線,對她這名軍嫂來說,是種鼓舞;在這個特殊戰場上,她的111名同事也有了一個充滿軍味的稱呼:戰友。
「說句掏心窩子的話,不管咋忙咋累,每天我最牽掛的還是孩子和媳婦兒,每天晚上都惦記她們娘倆。」連線的空當,張慶田插話說,夫妻倆一個在前線抗疫,一個在後方防疫,兩人全身心撲在工作上,疫情過去後,估計孩子見到他們都會感到陌生。
連線中問及自抵達武漢以來,心中最牽掛的是什麼?楊馥睿不假思索地說:「最牽掛的還是孩子,我們夫妻倆都忙著工作,孩子只能讓姥姥幫帶,但人在一線不能鬆勁,只能與大家齊心協力戰勝疫情。」
連線快要結束的時候,楊馥睿欲言又止。
我們再問:「有什麼要交代的嗎?」「許多『戰友』是第一次到武漢,還不知道醫院『外面』是個什麼樣子呢!」楊馥睿動情地告訴我們,她已經和愛人張慶田約好,疫情結束後,一家人好好休一次假,帶上老人一起放鬆一下,如果有機會,到她戰鬥過的武漢看一看,還準備嘗一嘗武漢的熱乾麵。如果今年趕不上,來年準備看一看武漢的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