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廢棄青年
真相總是讓人難過。
我不太喜歡「努力」這個詞,因為在我看來,它太虛了,到底什麼是努力?付出更多的時間去工作嗎?花更多時間去思考?令人不愉快的現實是越辛苦工作的人,似乎越沒錢花。
我選擇「越努力的人反而是最沒錢花的?有錢的人不是最努力的」做題目,其實正是要說的兩個問題,一個是越辛苦努力的人越沒錢花,一個是有錢人不是最努力的,甚至不用努力。
為什麼這麼說,分兩個部分一一道來。
首先第一個問題,越努力的人反而沒錢花?
先聲明一下,我不是要否認努力,該努力還是要努力的。
國家統計局今年1月份發布過一份報告,它是這樣劃分收入水平的。
月薪低於2000元的,算作低收入人群;月薪在2000元~5000元,算作中等收入人群;月薪在5000元~10000元,算作較高收入人群,月薪超過10000元,就是高收入人群。
但是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工作時間最長的是哪個群體嗎?你會認為應該是高收入人群嗎?很遺憾,錯了!
工作時間最長的人是「中等收入人群」,也就是那些每月三五千的人,如果我們把工作時間作為是否努力的一個重要標準的話,那些付出最多時間,越努力辛苦工作的人,反而收入不高,這就意味著平時沒什麼錢花。
三五千的工作,恐怕遠遠達不到我們常說的「菜市場自由」,更別提「衣服自由、商場自由」了。
如果看這個數據有點虛,不太好想像,那我再舉個工作當中的例子吧。
大家都知道客服這個工作,在我曾經帶過的小團隊裡,有客服部門,客服小姑娘的工資水平不高,稅前在四千塊到五千塊,稅後其實也就三千多,可以說是典型的「中等收入」。
但是收入不高的她們,實際工作時間是最長的,而且比較費腦,經常要面對很多奇葩的用戶,可以說,又費時間又費精力,但是在整個公司裡,她們卻是最沒錢花的。很無奈吧,這就是現實。(本文不討論職位含金量的方向,不要抬槓)
再舉個例子,我在汽車公司的車間裡見到的,操作工人黑白兩班倒,12小時一個班,高強度勞動,月薪基本也是三五千,努力工作付出最多時間,但就是沒錢花。
這個人群很龐大,付出最多的時間去工作,他們也都很努力,但是確實相比之下最沒錢花的。
我們來看看有錢的人,我選擇的一個角度就是有錢的人不是最努力的,相反,他們最不需要努力。
本文不會涉及到所有的角度,所以,如果有槓精出沒,出門左拐請繞道。
接下來的部分,可能會讓一部分偏小白的讀者開拓下眼界。
真正有點錢的人,即使不用工作,也可以過得比那些辛辛苦苦、累死累活的人過得更舒坦幸福,而且他們原本的錢不會減少。
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那就接著往下看。
眼下,公認的高淨值(就是有錢)人群標準是淨資產600萬以上的人。
也就是你的資產達到600萬就算是有錢人,而且是有錢人裡的丐版,最低配。
現在說說為啥這些有錢人可以不努力,可以不工作就可以活得很爽,而且還能保證原本的錢不減少。
拿1000萬舉個例子吧,如果你有1000萬塊錢可以支配,即使存進銀行,眼下這麼低的利率,1年定期也可以拿到15萬的利息。試想一下,15萬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日子過得不要太輕鬆吧。
按照現在的劃分標準,年收入15萬~30萬是中產階級,一個擁有1000萬的人,僅靠存進一年定期的利息收入,就已經邁入中產的門檻兒了。
如果稍微有點頭腦,即使1000萬買餘額寶,一年利息是23萬+,中等收入人群4年的收入了。再有點頭腦,組合配置一下其他理財,綜合利率達到4%的話,一年就有40萬的利息收入了(實際當中會比這多很多)。
一年花40萬可以做什麼?如果是你,你可以想像一下能做哪些想做的事兒了,是不是想想就激動?說走就走的旅行不再是詩和遠方的夢了。
所以,一個真正有點錢的人,是完全可以不努力,在本金不減少的情況下,生活質量就能吊打我們普通人。
讀到這裡,如果有人感覺世界觀好像開闊一點了,恭喜你,我這篇文章正是為你準備的。
有時候,世界的真相就是讓人不開心。
越努力的人反而沒什麼錢花,有錢的人,即使不努力,也能過上普通人拼了命也追不上的生活。
所以,我們普通人該怎麼辦呢?
如果我的文章讓你覺得還有那麼點收穫,歡迎關注,我願意用我不完美的文章,和你分享更多好的內容。
(我就不說讓大家點讚、轉發之類的了,那太俗,都自覺點就好了~~皮一下)
文章水平不完美,還望高手口水下留情~
不要質疑本文標題的價值觀,討論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