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匪雙雄對決一直是港片最拿手的戲碼,也是票房吸金神器,自1989年經典港片《喋血雙雄》播出以來,警匪對決類影片一直是套路在變,但模式不變,30多年來湧現不少佳作,像《暗戰》、《無間道》、《追龍》等都是耳熟能詳的作品,至今這種模式仍被觀眾所廣泛喜愛。
《喋血雙雄》
近日,又一部同模式電影《除暴》上映,五天累積票房破兩億,在同期院線電影中,一馬當先。雖然,評分只有6.5,被評價為有些老套,但我很喜歡這部電影,說說理由:
《除暴》
《除暴》講的是:上世紀90年代,一群訓練有素、聰明狡詐的老鷹幫悍匪在全國各地搶劫銀行,犯下驚天大案,但卻逍遙法外。刑警隊長鍾誠屢被挑釁,發誓一定要抓住老鷹幫頭領張隼,於是,以兩人為首的警匪隊伍展開了一次次鬥智鬥勇的較量,最後,在鍾誠的努力堅持之下,費時四年多,終於,找到了張隼的藏身之地,抓住了他的故事。
電影最妙的地方是:將港式警匪風格內地化的一次全新嘗試
雖然,香港警匪片與內地警匪片都是講「警」與「匪」的故事,但它們的呈現風格卻有很大的不同。
香港警匪片受到當地環境的影響要更加商業化,風格上更加炫酷,比較受青少年們的喜愛。比如《無間道》,兩個型男+臥底元素,真是吸足了眼球。
《無間道》
內地警匪片則更偏重寫實,呈現方式更加樸實,有一定的藝術成分在裡面,可雖不乏像《白日焰火》這樣的佳作,但因缺乏商業嗅覺與緊張感,票房成績不太理想,也就是通常說的叫好不叫座。
《白日焰火》
《除暴》中,導演創新性地將一個發生在內地的警匪故事用港式風格呈現出來,取彼此之長,沒想到融合得還不錯。
雖然,故事發生在90年代內地,年代感十足,但全片依然充斥著那股子香港警匪片特有的酷勁兒。
為什麼港式警匪那麼酷?秘訣在於對警匪雙雄魅力的極致渲染,那種男人之間勢均力敵的碰撞是很吸引人的。
具體到《除暴》中,通過幾個細節把警匪水火不融的性格特徵給完美勾勒了出來:
先說警。
鍾誠趕赴某市警局擔任隊長一職,在車站,他看到警局宣傳板上被人貼滿了小廣告,這本是件小事,但他卻冒雨把所有的小廣告給撕乾淨才前往警局——一個眼裡容不得沙子,除惡必盡的刑警形象呼之欲出。
《除暴》鍾誠(王千源飾)
趕到警局後,警員們正在討論鍾誠為抓賊蹲了七天糞坑的事跡,看似無關緊要的一句旁白,但觀眾對這位警察的狠勁兒已經有了初步了解,這是一個多麼愛崗敬業、勇武執著的刑警呀。
再說匪。
張隼率領同夥搶劫銀行,絲毫不把警察放在眼裡,甚至在完事之後還囂張地請警察吃麵,這是多麼張狂的匪。
《除暴》張隼(吳彥祖飾)
張隼作案心狠手辣,哪怕對自己人也絕不手軟,當看到自己的手下被警察抓住後,不惜冒著生命危險與警察惡鬥,直至把留下的活口用炸彈炸成灰才離去,這是多麼理智而兇殘的匪。
警匪性格針尖對麥芒的高度對立,在王千源與吳彥祖的高超演技下,不僅凸顯了雙男主的的極致魅力,也形成了強烈的氣場衝突,勾起觀眾的觀影欲。
如果說「酷」是香港警匪片風格的外衣,「炫」則是其得以長盛不衰的核心秘訣。
首先,在警匪爭鬥的套路上下足功夫。
以前,香港警匪片玩點純槍戰的戲碼就足以吸引觀眾了,但看得多了難免審美疲勞,以至於編劇不得不玩各種新花樣。如今,警匪對決開始從武鬥轉變為更好看的智鬥,編劇不斷賦予警匪全新的技能較量,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
《除暴》除了採用較快的敘事節奏外,在武戲和智鬥上下足了功夫,牢牢抓住了觀眾的眼球:
武戲上,導演利用偏寫實的手法,拍出了九十年代槍戰片那種粗糲熱血的感覺,仿佛令觀眾回到了《喋血雙雄》的那個時代——事實上,細心觀眾能看出來導演在多處致敬吳宇森的《喋血雙雄》;
《除暴》槍戰戲
智鬥情節也很用心,塑造了一個高智商的匪徒,主要表現在:
1、張隼具備出色的反偵察能力,懂得如何掌握警察的動向,總是能夠在警察趕到之前及時逃脫;
2、張隼懂得一些物理小常識,比如,利用「力的增益」用繩扣把保險柜的閥門打開;
3、張隼還編了一套暗語密碼,用來與同夥交流。
有人認為那個時代的搶劫犯不可能懂那麼多,看著太假;還有人認為這些操作和《無雙》等警匪片裡的智鬥情節一比,太小兒科。
但我認為:首先,這是一部商業片,加入智鬥元素只是為了使電影更加好看,不然,單純玩槍戰估計百分之八十的觀眾看不下去;其次,故事發生在內地九十年代,主角所掌握的技能不能超出自己的人設範圍,從這個角度理解,這些設計都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的,屬於錦上添花。
整部戲警與匪都是互相咬死不放的,鍾誠一上來就咬掉了張隼的耳朵,預示著接下來的情節發展。而作為匪的一方也不手軟,卯足勁兒盯著警察,你來我往,互不相讓,直到最後,在歷經四年的堅持下,張隼落網,呼應了「咬死不放」的主題。
張隼落網
正如鍾誠對女警察說的那樣:想要抓匪,其他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咬死不放」的精神。只要「咬死不放」,早晚有天會抓到匪。
港式警匪風格通常都帶有一種宿命感在裡面,就拿最經典的《無間道》為例,兩個臥底都想擺脫灰色身份,回歸到各自的正常生活中,但最終卻都難逃宿命,成了犧牲品。這種對人物命運的巧妙拿捏與戲劇化的結局能給觀眾帶來一種很玄妙的感受,增加對電影的回味。
《除暴》也拍出了這種宿命感,有場戲印象較深:
天台上,女警察很悲觀地衝隊長鍾誠說如果張隼不再出來作案,那麼我們將永遠都抓不到他。但鍾誠卻肯定地表示他一定會出來的,理由大概就是:警天生是警,匪天生是匪,血液裡都有著不安的因子,所以,警無法停止抓匪,匪也無法甘於永久蟄伏,不再作案。
而事實也正如他所料,張隼最終落網——是不是感覺有種宿命感在裡面?影片到最後也沒像其他電影那樣來展現匪的幡然醒悟,其實這更加貼近現實,曾看過一些刑事紀錄片,世上確實有那種窮兇極惡,喪失人性的匪,仿佛這就是他的宿命一般。
能把這種宿命感拍出來,是導演拍片技巧的高級一面。
前邊所講的「酷」與「炫」,其實和早期經典香港警匪片一比,只能算是及格水平。這部電影最有意義的一點是:通過故事回溯九十年代內地治安維穩史,致敬無名英雄。
影片時間線從90年到96年,通過一些刑事紀錄片會知道,當時的內地黑惡勢力非常囂張,據統計,國內涉槍罪案超過1萬起,平均每天有4.5起案件發生,而且匪徒的槍械裝備甚至要遠超刑警,這點在電影中也有所展現:警方用槍主要是殺傷力不那麼大的64式手槍,再高級一點的也不過是「79式輕型衝鋒鎗」,而匪方配備有大量先進的國外走私武器,白朗寧手槍、AK-47自動步槍,還有大量手雷,足見抓捕難度之大,危險程度之高。
《除暴》:展現了90年代囂張的黑勢力
當時,黑惡勢力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很多刑警與之交鋒,甚至犧牲生命,最終,才獲得了全國治安的穩定,這些無名英雄應該被銘記與致敬。
《除暴》:在警方的共同努力下終於剿滅了黑勢力
很多觀眾糾結於這部電影的故事原型是什麼,據此去評析電影哪些細節拍得不真實,但我認為完全沒有這個必要。電影裡的故事就是那個時代反黑案件的一個縮影,只要能銘記歷史就好,何必太較真。
當然,電影也確實有不合理的硬傷,比如,很多觀眾就調侃浴室打鬥的那場戲,雖然,凸顯了雙男主的壯碩彪悍,雄性荷爾蒙爆屏,但尷尬的是兩個人的浴巾為什麼在那麼激烈的廝打中也沒有掉,這也成了一個永久的難解之迷。但瑕不掩瑜,作為一部以娛樂屬性為主的商業片《除暴》無疑是合格的。
《除暴》的好在於將內地警匪故事用港式風格呈現,且融合得比較好。通過描繪警方歷時四年,最終,抓住悍匪的過程,體現了「咬死不放」的精神。難能可貴的是電影對內地九十年代治安維穩史進行了有條理的回溯,讓我們了解那段塵封的歷史,致敬無名英雄,凸顯了影片的現實意義。
你們覺得《除暴》這部電影怎麼樣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