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秒:哥,你落東西了!
時分:我沒落東西,我帶書包啦!
時秒:你把我拉下了!你把我落下了!
《快把我哥帶走》是由鄭芬芬執導,張子楓、彭昱暢主演的一部兄妹之間的喜劇片。該片改編自漫畫家幽·靈姐妹的同名漫畫,講述了一對日常互懟的兄妹時分和時秒的故事。
時分是哥哥,卻總是捉弄妹妹時秒。在面對時分的捉弄,家庭關係的岌岌可危的壓力下,時秒在生日許下了「希望哥哥從這個世界消失」的願望。
時空扭轉,願望成真,時分成為了好朋友的哥哥。在驚喜過後,時秒以旁觀者的身份發現自己的哥哥搞笑,滑稽的行為之下是一顆想保護妹妹的心。
酗酒的丈夫,總是在訓斥的妻子,家庭關係已經臨近冰點,身處婚姻漩渦的兩人在互相厭惡著。小家庭的締造者把家這座宮殿造的輝煌,卻又親手毀去。
父母的忽視讓時分早早就擔起了哥哥的責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時分充當了「父母」的角色。時秒敏感,沒有安全感;時分暖心,過分懂事,這才造成時秒把一切不幸歸咎於時分。而造成這一切的明明是以愛之名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的兩個人。
這個故事來源於現實,卻又高於現實。故事線溫情中帶著刺痛,明明是部喜劇,卻讓大家幾度落淚。
本以為哥哥的消失能讓自己過上烏託邦式的生活,卻沒想到原來自己認為糟透了的生活已經是哥哥用稚嫩肩膀抗住風雨後的美好。原來心裡期望的家庭溫情早已經同泡沫一樣消散不見。
從一個特殊的願望讓時秒與家庭延伸出的烏託邦願景碰面,卻又讓時秒明白哥哥在的地方就是烏託邦。
我將從兄妹之愛、夫妻之愛、親子之愛三方面,具體解析家庭之中那些美好的烏託邦願景和那些不想面對的反烏託邦現實:
01、兄妹之間的相愛相殺揭示了兄妹之間真正的相處之道;
02、夫妻之間的開始於溝通,結束於「同床異夢」;
03、孩子和父母之間,陪伴是最高級的愛。
影片最主要的人物就是「壞蛋」哥哥時分和「委屈」妹妹時秒。故事的展開也是圍繞兄妹兩之間的矛盾,嬉鬧,暖心的一系列事件展開的。
影片的開始就是哥哥捉弄妹妹,偷妹妹零花錢去買膨化食品集卡片,讓妹妹給自己帶書包,欺騙妹妹,偷看妹妹日記,簡直就是一個「惡劣」哥哥。
敏感的時秒感受到了父母關係的裂縫,想盡辦法想去修復父母之間關係。結果哥哥還是這麼玩世不恭,父母關係也越來越糟糕了,時秒把所有的不順都歸咎於哥哥的存在。於是在生日許下「刻薄」的願望,希望哥哥消失。
願望成真,時分成了好朋友苗苗的哥哥。時秒短暫的驚愕之後就是驚喜,享受著自己夢想中的一切。自己獨享一個衣櫃,一冰箱的雪糕,父母還能陪自己過生日,一切都是時秒心中樣子。
時分變成了苗苗的哥哥,依舊惡劣,但是熱鬧。時秒開始感受到孤獨帶來的心理落差。時秒開始在苗苗面前拆穿時分,開始宣洩之前積攢的憤怒。直到發現時分等人被小混混圍住,時秒什麼都沒想就衝上去解圍。警察來了以後,時分時秒一起進了警察局,時秒好像看到了以前的哥哥。
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時秒才發現哥哥以前的捉弄只是為了保護妹妹,不讓妹妹發現美滿的家早就消失了。時秒後悔了,最後的執念讓時秒告訴苗苗她父母感情不好,戳破苗苗心中的美好願景,也是親手結束自己心中那些關於家庭的奢望。
在得知自己是哥哥心中最心疼的人以後,時秒更後悔了,拼命的幫助哥哥集卡片,換到哥哥想送妹妹的電動車。最後,走廊的燈修好了,房間的燈按上了拉繩,哥哥還是自己的哥哥,可是哥哥真的要離開了。
時秒才發現自己是如此愛自己的哥哥,最後的見面,是火車站的離別。
而對於哥哥來說,即使自己默默承受了很多,卻依舊想好好保護妹妹。哪怕妹妹不理解,怨恨自己,卻還是從心底疼愛妹妹。
媽媽,我要謝謝你,謝謝你讓我當了時秒的哥哥,這是我這輩子最幸福的事情了。
影片中的哥哥與妹妹相愛相殺,是大家夢想中兄弟姐妹的模樣,相互嫌棄,卻又相互保護。
導演鄭芬芬在被問到為什麼要拍這個影片的時候,講述了自己和哥哥的故事。鄭芬芬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哥哥一人奪去了父母所有的寵愛,小時候自己是十分恨哥哥的存在,長大以後也只是和哥哥相敬如「冰」。
直到一個意外的出現,鄭芬芬才發現哥哥遠比自己以為的在乎自己。
直到我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出了意外,我撞壞了別人的車欠下巨額車款要賠償,我正惶惑薪水只能勉強養活自己沒有存款的我如何解決時,我哥哥不知道怎麼曉得我出事了突然就冒出來,主動出面跟保險公司協商賠償問題,解約了他自己的定存替我還款,還跟我工作的公司理論他們讓他妹妹過勞以致發生意外、萬一受傷的不是那臺車而是他妹妹呢?
我看著我哥哥站在我的面前替我對付那些當時讓我害怕的人跟情況,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有靠山了,不管我們的關係看起來再怎麼「冰」,都改變不了我們是兄妹的事實。平常沒事鬧著玩的時候妹妹可能是很好欺負的對象,可是只有身為哥哥的他能欺負,當有外人要欺負他妹妹的時候,他會第一個衝出來保護自己的妹妹。
導演把這份情感帶到了影片中,可也同樣反映了我們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多孩家庭到底該怎麼教育,才能讓孩子們相親相愛,而不是互相怨懟。
從2016年開放二胎以後,選擇二胎的家庭也越來越多了,但並不是所有家庭都適合生育二胎。因為二胎家庭如果處理不好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就容易釀成慘劇。
之前就出現過一些由於父母偏心導致家庭慘劇的案例。14歲少女小郭,殘忍殺害自己11歲的親弟弟。
小郭趁弟弟熟睡,小郭雙手掐住他的脖子,但動靜有點大,驚醒了同床的妹妹,小郭佯裝睡去,待弟弟、妹妹再次睡去後,她走向廚房,拿起了菜刀。
在朝弟弟的頭部連砍數刀之後,她又抓住弟弟的頭部撞牆,弟弟被撞暈之後,她計劃將弟弟扔進化糞池溺死。不料,弟弟中途清醒過來,看到大事不妙,衣服和鞋子都顧不上穿就拼命往屋外跑,小郭手提菜刀追殺弟弟。
漆黑的夜裡,小郭一直追到200米外蒿坪鎮衛生院附近的一座石橋上,將奄奄一息的弟弟攔腰從石橋上扔下。確認弟弟死亡後,小郭用泥沙將他掩埋,從容離開。
而姐姐做出這一切的原因僅僅是因為弟弟看見姐姐玩手機,姐姐怕弟弟告訴父母引來責罵,於是殘忍的殺害了弟弟。
表面看起來慘案的發生是由於姐姐的害怕,可往更深層次想,若不是平時的怨恨和恐懼一起,姐姐怎麼可能下此毒手。父母要是對三個孩子都一視同仁,也不會有這樣的慘劇發生。
孩子多的家庭,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1、 對所有孩子維持「公平」
對孩子們維持「公平」其實就是字面意思。對所有孩子一視同仁,不能因為某個孩子比較乖,學習比較好就在生活上給予更加好的待遇。
儘可能在物質待遇方面給予所有孩子相同的待遇。
2、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孩子問題」
最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偏心的時刻,就是孩子和兄弟姐妹出現矛盾的時候,父母直接性的幫助某一個孩子的時候,就會讓另一個孩子感受到失落。
作為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們鬧矛盾時,不應該插手幫助某一個孩子,應該和孩子講道理,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和兄弟姐妹之間的問題。這樣既不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偏心,又可以增加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尊重孩子之間的「個體差異」
父母會出現偏心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樣的。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也許她愛笑樂觀,也許她安靜愛哭。
這樣的客觀差異是一定存在的,父母應該在不同的方面經常誇讚孩子,而不是在一個方面對孩子們的成就進行比較。
影片中時分時秒的父母同框畫面非常少,但是每次同框都是在吵架。父親總是在酗酒,母親總在指責。
丈夫不願意和妻子過多交流,妻子也不願意心平氣和的和丈夫溝通。哪怕是在時秒的烏託邦生活中。父親也偷偷酗酒,在時秒看不見的地方母親也不搭理父親。
在婚姻中,不知如何溝通的夫妻往往會從相愛走到關係破裂的地步。
《囧媽》中徐伊萬夫妻,就是因為缺乏溝通,所以即使徐伊萬還愛著張璐,卻依舊走到了分開的地步。
在徐伊萬的心中,有一個幻想的妻子,強勢的擺布妻子,按照自己的喜好來控制妻子。不能體諒妻子自己的喜好,打著為妻子好的旗號做著妻子不喜歡的事。
哪怕妻子要離婚,徐伊萬也只是通過各種手段去阻止妻子離開,吸引妻子的注意力,都不敢好好的告訴妻子自己的愛意。
哪怕在日常生活中多溝通溝通,伊萬也就能知道妻子的真實想法,妻子也能明白他的愛意,不至於最後走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一段親密關係的發展會經歷以下四個時期:共存(甜蜜期)—反依賴(矛盾潛伏期)—獨立(矛盾突發期)—共生(穩定期),其實婚姻也是如此。
而缺乏溝通會讓反依賴期提前到來,這個時候,夫妻雙方都不再全心全意信任對方,不安全感加劇,矛盾頻發。
那麼夫妻應該如何溝通呢?
1、互相陪伴,而不是「同床異夢」
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手機無限便利了大家的生活,卻也讓親密關係成為了這個時代的稀缺品和奢侈品。
心理學家提出,隨時隨地能夠聯繫,是社會對親密關係的狂熱追求,同時也掩蓋了人與人最迫切需要的渴求——真實的接觸。
在同一個房間裡,卻是同樣的低頭族。相互陪伴的意義在於一起做愛做的事,而不是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手機app。
2、認真傾聽,做彼此溫暖的港灣
生活每天都會帶來一些負能量,也許是突如其來的倒黴,也許是出門忘記帶鑰匙。這個時候,傾聽對方所說的話其實就是在幫對方消化負面情緒。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婚姻生活中負面情緒的進入,還能了解對方的真實訴求,保鮮愛情。
3、注重儀式感,增添美好回憶
《小王子》中有這麼一句話:「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兩個人因相愛而在一起,也因相愛使得對方於自己意義不同。而注重儀式感就是讓兩個人的愛在特殊的時刻釋放,留下美好回憶。
從影片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從小時分,時秒就是相互陪伴長大的。小時候,父母工作就非常忙,沒有時間管兩個孩子,都是時分帶著妹妹。連時分牙壞了,都讓他疼了好幾周才帶時分去拔牙。
長大後,父母之間出現情感問題,父親總是酗酒醉倒在大街上,母親總是在「出差」。時分不斷的隱瞞真相,時秒委屈無人訴說。
哪怕時秒生日,也只有時分記得,並且一直在準備禮物。作為父母,他們或沉浸在自己的悲傷中無法自拔,或奔向自己的新生活,就是沒有好好陪伴他們的兩個孩子。
所以在最後時秒已經可以平靜的接受父母離婚的事實了,只是希望可以繼續和哥哥生活在一起。
時分和時秒都是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但是從影片看來,兩個少年並沒有因為缺少陪伴而成為「問題少年」。其實,現實中那些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受到的傷害遠遠比影片中看起來多。
美國有一個心理學家哈洛和他的同事做了一個猴子有關的社會學實驗。
將剛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媽媽及同類隔離開。一些小猴子與母猴分開餵養後,雖然身體上沒有什麼疾病,可行為上卻出現了一系列不正常現象。
這些猴子長大後,統統都無法融入正常的族群,就像是得了精神病一樣,尖叫、哭泣、害怕、抗拒。
就算是後來利用技術手段懷孕生下了小猴,但對自己生出來的生命,這些猴子也毫無任何感受。當小猴哭泣著向媽媽爬過去的時候,媽媽做的事情卻是:憤怒地推開他、或者是咬掉它們的手掌和頭顱。
從這個殘酷的實驗,我們也可以看出,缺少陪伴會造成心理缺失。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常常成長為兩個極端的「問題少年」。
一種是極度獨立的的孩子。他們因為缺少陪伴,變得自卑和小心翼翼,儘可能不給別人帶來麻煩。並且很有可能會形成「討好型人格」,帶來影響一生的後果。
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討好型人格的人極度缺乏安全感,害怕拒絕,害怕忽視。在一段關係中,總把自己放在卑微的一方。
還有一種是特別叛逆、暴力,出格。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孩子往往會採取一些非常極端,與父母期望相悖的方式生活。
李嘉誠曾說過:「一個人事業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
那麼作為家長,該如何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呢?
1、 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一定不要缺席
0—3歲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父母一定要陪在孩子身邊。也許會有很多家長說自己很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但是這個時期只有一次,孩子缺乏安全感會帶來不自信,自卑,強勢等不良影響。
夏雨在專訪中提到自己是一個十分看重陪伴孩子的一個人,在女兒出生以後,他兩年半的時間拒絕了所有工作,就為了見證孩子所有的第一次。第一次叫爸爸,第一次走路,夏雨全部沒有錯過。
2、 陪伴孩子不止是和孩子呆在一起
很多家長都錚錚有詞的表示自己每天都陪伴孩子,但是實際上根本沒有達到陪伴的效果。父母坐著玩手機,玩電腦,把孩子放在視線範圍內,這就當作陪伴孩子了。
這是無效陪伴,根本沒有起到陪伴孩子的效果。
「詩詞才女」武亦姝,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的總冠軍。高考後,成功考入清華。小時候的武亦姝和很多孩子一樣很淘氣,不愛念書。
後來爸爸就陪伴著她看書,並且在下班回家之後,必定將手機關掉,將時間全部用在女兒的身上。也是如此的高質量陪伴,才有我們後來看到的才華橫溢的武亦姝。
真正的陪伴是和孩子一起,哪怕一起做小蛋糕,一起看書。
影片用一種很荒誕的手法表現出時秒心中的烏託邦生活,但真實走入自己的烏託邦生活以後,時秒才發現自己曾經擁有的就已經很多,曾經的生活就是烏託邦。
你是不是也曾幻想過自己心中的烏託邦呢?或富裕,或美滿,或完美?
但那只是心中美好的願景,我們不能沉溺於自己的烏託邦願景中。也許反烏託邦的現實讓你疲累,甚至喘不過氣,但生活不就是有鮮活的空氣組成的。
享受當下,才是真正的烏託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