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每天下午五點放學回家,六點半沒進入寫作業狀態,九點鐘剛剛完成原本一個小時就能完成的作業,依然不急不燥的娃來說,「時間到哪裡去了?」根本就不在他的思考範圍裡。
但對於我來說,時間的黑洞在哪裡,已上升為家庭中的頭等大事。
明明一個小時能完成的作業,生生被拖成了四五個小時,一會尿尿,一會喝水,一會摳鉛筆,一會拾橡皮。寫一回作業,橡皮不掉地上五六回就不是一次完整的寫作業過程 。沒啥可玩的就摳會兒手,再不濟還能低頭看倆腳跳會舞......直到搞得雞飛狗跳,全家人含恨而睡。
我知道孩子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我也曾將《牽一隻蝸牛去散步》熟記於心過,提醒自己要給孩子足夠的耐心。
但是,如果在家給他足夠的時間,讓他一邊玩一邊寫作業,交作業以及考試的時候,老師會把他當成一隻專注於感受風景的可愛蝸牛嗎?
成人和孩子分屬兩個不同的世界。
成人的世界追求速度,看重結果,希望以最少的時間,最小的成本去獲取儘可能多的利益。
而在兒童的世界,孩子並不追求某種結果,他們漫無目的的探索,不能遵循高效工作的規則。他們不僅無法參與成人的社會活動,反而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秩序」的破壞者。
成人和孩子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中擰巴的共存著,所以矛盾重重。
而矛盾的根源既不是蝸牛走的慢,也不是我們跑的快,而是我們是否願意俯下身,鑽到孩子的世界去看一看。
於是,第一步,我給自己強行設定了每天三個小時的親子無打擾時間。在這三個小時中,我不看手機不用電腦不談工作,讓自己從實際行動上成為一個全心全意的陪伴者。
當大人真正的完全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身上時,他們是能夠感受的到,並真的會用實際行動來「回報」你的這份關注的。
通過幾次的密切觀察,我制定了「蝸牛」變「麻雀」的第一步方案:
讓孩子建立起寫作業的「儀式感」。
娃做作業的自覺性還算可以,到點兒坐那就開始寫,只是越寫越慢,越寫小動作越多:
發現鉛筆磨得沒頭了,就去鉛筆盒翻啊翻,找不到一支能用的筆,只得拿出削筆器,哐哐一頓削,耽誤好幾分鐘。
擦完錯字,她把橡皮隨手一扔,橡皮有彈性,沒準就彈哪去了,一會再用的時候,需要左找右找,又要耽誤一會時間。
做數學題,等到列豎式演算的時候,才發現手邊沒紙,又去臨時找紙,又要花費一會功夫。
別小看這些小動作,這兒耽誤幾分鐘,那兒耽誤幾分鐘,積累下來浪費的時間是很可觀的。
更重要的是,這些與學習無關的小動作會不斷打斷孩子的思路,明顯降低做作業的效率。
發現這個現象以後,我提醒孩子,每次做作業之前,削好3支鉛筆,橡皮用完不許再扔,要輕放到旁邊,再準備一個演算本放到右手邊,不管是數學算數還是語文寫字,要做到隨用隨取。
養成這些小習慣,節約用時,肉眼可見。
其次,教給孩子學會調換作業順序。
把難題先跳過去,把簡單會做的題目先做完。這樣既能緩解孩子的焦慮,建立信心,也能避免他在交流和做題之間來回切換,不停打斷思路,我也好集中發現他沒掌握的知識點。
第三,不要抓住孩子不高的分數和不好的行為不放。要努力挖掘他在細節上一點一滴的進步,鼓勵他支持他,讓他知道他最信賴的父母是相信他、認可他的。
最避諱的是孩子在完成學校作業之後,在他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臨時給他增加作業,這會讓孩子非常反感,也會造成孩子進一步拖延。
增加作業,需要把握兩個原則:第一,要給孩子預留自由活動的時間。第二,明確額外練習的目的是針對性的查漏補缺,避免機械重複的刷題。
孩子一旦嘗到早早完成任務,剩餘的時間由自己自由支配的甜頭以後,他主動寫作業的熱情就會被激發出來。
最後,分享一個「寫作業猜時間」的小遊戲,親測有效,避免了很多催寫作業時的雞飛狗跳。
在寫一項作業前,我和孩子一人猜一個時間,作業寫完後看結果,誰的時間最準確,誰就能得到獎勵。因為孩子有想贏的心理驅動,他會很投入地加入這場"比賽",那些消磨時間的小動作,就會無意中減少或者消失了。
有趣的遊戲對孩子來說有兩方面的收穫,一方面體會到了贏得遊戲的快樂,另一方面感受到了全身心投入學習帶來的樂趣。等到孩子養成了良好的作業習慣,這些遊戲就可以悄悄退出了
孩子的成長道路充滿艱辛,在我們成人眼中不屑一顧的一件件小事,對孩子來說都是他們需要一一跨越的障礙。我的感悟是,與其花錢,不如多花些時間在孩子身上,陪他一起跨越障礙,面對一重一重的挑戰......有哭有鬧有歡笑,這就是成長。
我們曾經都是孩子,只是我們都忘了。
END
你或許還想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