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吳敏 北京報導
步入「開放加速期」的中國保險市場,正迎來眾多外資保險公司爭相入局。目前,國內的保險公司有近200家,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平安、國壽、太平、泰康等,還有很多中外合資(外資)的保險公司,如友邦、工銀安盛、招商信諾、安聯保險等。
中宏保險總經理陳柄根曾表示,總體來看,中外資保險共存的市場經歷了三個階段,在初期階段,外資帶入新方法,中資保險意識仍處於萌芽狀態;第二階段,是中資保險公司學習和超越的階段;第三階段,是中外保險相互學習和競爭的階段。目前保險市場正處於第三階段。
中症概念是否雞肋?
事實上,國內保險業很多創新產品和技術都是由外資保險公司率先推出的。如中宏保險2000年在上海售出中國第一張分紅保單,2002年中保康聯成為第一家在我國境內嘗試經營外匯保險業務的公司,2010年,滙豐人壽推出第一款海外醫療保險,2016年,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在一款電銷重疾險產品中,首次引入中症的概念等等。
從最近的中症概念說起,最初的重疾險只保「重疾」,後來發展到保「重疾和輕症」,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引入中症概念後,光大永明人壽也推出含中症保障的重疾險,緊接著,中資保險公司紛紛跟進,百年人壽、天安人壽相繼推出含中症保障的康倍保和健康源尊享,中症的概念由此走熱。
雖然,重疾險的保障範圍越來越全面,但也增加了消費者分辨一款產品好壞的難度。那麼,究竟有沒有必要買帶有中症的重疾險產品?
所謂中症,就是中症就是介於輕症與重疾之間的疾病症狀,具體的病種和條款與輕症一樣,沒有統一的標準,由各家保險公司自行定義,有的寬鬆,有的嚴格。保險公司在設計中症時,主要是將輕症提檔,也就是將部分發病率較高或治療費用較高的輕症,直接歸類進中症,提高疾病的賠付比例。或者是將重疾降檔。是按疾病嚴重程度再進一步細分,比輕症嚴重,但沒達到重疾的程度,歸類到中症裡,這樣降低了重疾的理賠門檻,增加了賠付次數。
但消費者需要知道的是,不論是輕症還是中症,降低重疾險賠付門檻的同時,相對應的保額也有所降低。
目前,業內大部分重疾險賠付的標準為:輕症賠付額度在20%-30%之間;中症的賠付額度50%;重疾賠付額度100%。
雖然,大多數中症都是額外賠付的,但也有些產品的中症保額會佔用重疾保額。如瑞華健康推出的康瑞保,該產品保重疾105種,賠付1次,前10個保單年度,賠130%保額(限40歲內);中症20種,可賠付2次,每次50%保額;輕症35種,可賠付3次,每次30%保額;不同器官的原位癌,可賠付3次,間隔期360天,可選身故責任:返還已交保費。
看似保障十分全面,但其中坑卻不少。例如其中的「不同器官的原位癌,可賠付3次」卻十分雞肋,原位癌之所以叫原位癌,是因為它不會發生轉移,所以多次賠付的機率非常低,且治療費用不高,通常醫保就可覆蓋。
另外,康瑞保還設置了對於相同病因引發的疾病,輕/中症賠付後,重疾保額相應減少的條款。
舉例來說,若投保人買了50萬保額的康瑞保,先後初次確診為輕微腦中風(輕症)、中度腦中風後遺症(中症)、腦中風後遺症(重疾),那麼按照輕症30%賠付可以獲賠15萬,按中症50%賠付可以獲賠10萬。因其設置的條款,獲重疾扣減掉前兩次的賠付金額,則獲賠25萬,三次賠付相加一共獲賠50萬。
但正常的理賠應該是,先得了輕微腦中風,按輕症賠15萬;發展成中度腦中風後遺症,按中症賠25萬;病情嚴重為腦中風後遺症,按重疾賠50萬,三次一共可以獲得90萬的理賠款。
不僅如此,一般單次賠付消費型重疾險,在理賠過輕症或中症後,不影響保單的現金價值,退保或身故依舊能夠拿回來。但康瑞保理賠過輕症或中症,現金價值就歸0。
可以看出,這款產品設置的坑令消費者防不勝防。
友邦保險資深代理人李林(化名)告訴本報記者:「我們目前沒有中症,基本都在輕症裡了,因為我們現在輕症是賠付七次,七次比例是逐次上升的,第一次是保額的20%,然後第三次開始30%,第五次開始是50%。」
「我覺得從友邦來說,它的產品理念主要是追求人性化和相對全面的保障,拿意外險舉例,友邦是發生意外之後,哪個醫院近就去哪個醫院,它對醫院沒有限制,私立醫院國際部、特需都可以。醫療險也一樣,醫療險是一年一購買,如果投保人年底生病了,有些公司就結算到年底,但友邦可以結算到額度用完。」李林說道。
因此,業內人士提醒,目前使用的重疾規範,是12年前制定的,當時還沒有輕症、中症的概念,所以造成了現在重疾險產品輕症、中症的混亂。最新的重疾標準正在修訂中,到時也會對輕症、中症有一個統一的規定。現有的重疾險保障已經非常全面,購買時優先滿足重疾保額,中症責任建議如果可以自由選擇,就不要附加了,如果產品自帶,多一份保障也不錯。
海外醫療險值不值得買?
近年,由於居高不下的癌症患病率,以及中外尚有差距的醫療水平,海外醫療項目越來越被高端精英階層青睞。
《柳葉刀》雜誌在2019年公布的中國癌症人群生存數據顯示:過去10年裡,我國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從30.9%(2003年-2005年)提高到了40.5%(2012年-2015年),雖然進步明顯,但與發達國家癌症診治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2017年美國癌症五年生存率就已達66%。
但出國看病需要面對的是高昂的費用支出和複雜的服務流程,不免令很多人望而卻步。
這時候,海外醫療險則成為了一種有效的輔助方式,如果被保人患了合同約定的重大疾病可以到海外進行治療。在保險額度內的治療費用、交通費、海外住宿、歸國藥費、住院津貼、歸國津貼、遺體遣返費用等一系列的費用都包括在報銷範圍之內。
最早推出海外醫療保險的險企是擁有外資背景的滙豐人壽,其在2010年推出滙豐人壽附加尊享海外醫療保險,而據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到目前,已經有中英人壽、陽光人壽、平安健康、信美相互、國壽財險、眾安在線、太保財險、永安財險、工銀安盛、富德生命、光大永明、大地財險、中宏人壽、安盛天平、同方全球等24家險企推出相關產品。
不同於高端醫療險涵蓋所有疾病,海外醫療險的基礎保障內容一般以6種特定高發重疾為主,具體包含了癌症、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心臟瓣膜替換或修復、神經外科手術、活體器官移植和骨髓移植。因此理賠概率較低,保費也就更低,一般家庭都能消費的起。這類產品一般價格就兩檔,未成年人和成年人。未成年人保費比較便宜,最便宜三四百就能買到,成年人保費也普遍在兩三千左右。
雖然海外醫療險有很多的優勢,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劣勢。
一是保障病種少,主要的6種特定重疾,如果患的不是這幾種疾病,就不能享受海外就醫服務。二是僅賠付海外治療費用。因為發生重疾後,會在國內進行基本的確認和治療,這筆費用不在海外醫療險的報銷範圍。這也是海外醫療保費便宜的原因之一。三是浮動費率。和一般醫療險一樣,這款產品每年可能都會有一次費率調整。調整的依據主要是醫療通脹成本和保險賠付率等因素,但是不會針對單個被保險人調整費率。
另外,海外醫療產品的發展依然面臨諸多挑戰,法國再保險醫療險定價負責人、北美精算師張立光表示,例如海外醫療產品受到百萬醫療和高端醫療的競爭,容易產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服務質量以及可持續性面臨挑戰,保險公司或缺少國外二診和轉診的能力。
張立光還補充道,從風險控制方面看,海外就診費用高昂,二診轉診醫患糾紛、墊付直付資金周轉、匯率波動外匯管制等問題仍存;在監管方面,健康險新規中短期險「保短期」,其中「續保」操作還未定,另外險企也面臨健康管理服務成本受淨保費20%限制、賠付率應公開披露等挑戰。
所以,有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購買保險首要考慮的還是國內的重疾險、百萬醫療險、意外險、定期壽險等常規產品,主要用來應對國內醫療費用支出和工作的收入損失、康復期間的各種費用。而海外醫療險並非必需險種,但也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條件允許,又非常看重醫療的質量和服務,那麼可以考慮再額外配置海外醫療險,升級保障。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