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金融產品檢閱臺|含中症的重疾險和海外醫療險到底值不值得買?

2020-12-24 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吳敏 北京報導

步入「開放加速期」的中國保險市場,正迎來眾多外資保險公司爭相入局。目前,國內的保險公司有近200家,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平安、國壽、太平、泰康等,還有很多中外合資(外資)的保險公司,如友邦、工銀安盛、招商信諾、安聯保險等。

中宏保險總經理陳柄根曾表示,總體來看,中外資保險共存的市場經歷了三個階段,在初期階段,外資帶入新方法,中資保險意識仍處於萌芽狀態;第二階段,是中資保險公司學習和超越的階段;第三階段,是中外保險相互學習和競爭的階段。目前保險市場正處於第三階段。

中症概念是否雞肋?

事實上,國內保險業很多創新產品和技術都是由外資保險公司率先推出的。如中宏保險2000年在上海售出中國第一張分紅保單,2002年中保康聯成為第一家在我國境內嘗試經營外匯保險業務的公司,2010年,滙豐人壽推出第一款海外醫療保險,2016年,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在一款電銷重疾險產品中,首次引入中症的概念等等。

從最近的中症概念說起,最初的重疾險只保「重疾」,後來發展到保「重疾和輕症」,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引入中症概念後,光大永明人壽也推出含中症保障的重疾險,緊接著,中資保險公司紛紛跟進,百年人壽、天安人壽相繼推出含中症保障的康倍保和健康源尊享,中症的概念由此走熱。

雖然,重疾險的保障範圍越來越全面,但也增加了消費者分辨一款產品好壞的難度。那麼,究竟有沒有必要買帶有中症的重疾險產品?

所謂中症,就是中症就是介於輕症與重疾之間的疾病症狀,具體的病種和條款與輕症一樣,沒有統一的標準,由各家保險公司自行定義,有的寬鬆,有的嚴格。保險公司在設計中症時,主要是將輕症提檔,也就是將部分發病率較高或治療費用較高的輕症,直接歸類進中症,提高疾病的賠付比例。或者是將重疾降檔。是按疾病嚴重程度再進一步細分,比輕症嚴重,但沒達到重疾的程度,歸類到中症裡,這樣降低了重疾的理賠門檻,增加了賠付次數。

但消費者需要知道的是,不論是輕症還是中症,降低重疾險賠付門檻的同時,相對應的保額也有所降低。

目前,業內大部分重疾險賠付的標準為:輕症賠付額度在20%-30%之間;中症的賠付額度50%;重疾賠付額度100%。

雖然,大多數中症都是額外賠付的,但也有些產品的中症保額會佔用重疾保額。如瑞華健康推出的康瑞保,該產品保重疾105種,賠付1次,前10個保單年度,賠130%保額(限40歲內);中症20種,可賠付2次,每次50%保額;輕症35種,可賠付3次,每次30%保額;不同器官的原位癌,可賠付3次,間隔期360天,可選身故責任:返還已交保費。

看似保障十分全面,但其中坑卻不少。例如其中的「不同器官的原位癌,可賠付3次」卻十分雞肋,原位癌之所以叫原位癌,是因為它不會發生轉移,所以多次賠付的機率非常低,且治療費用不高,通常醫保就可覆蓋。

另外,康瑞保還設置了對於相同病因引發的疾病,輕/中症賠付後,重疾保額相應減少的條款。

舉例來說,若投保人買了50萬保額的康瑞保,先後初次確診為輕微腦中風(輕症)、中度腦中風後遺症(中症)、腦中風後遺症(重疾),那麼按照輕症30%賠付可以獲賠15萬,按中症50%賠付可以獲賠10萬。因其設置的條款,獲重疾扣減掉前兩次的賠付金額,則獲賠25萬,三次賠付相加一共獲賠50萬。

但正常的理賠應該是,先得了輕微腦中風,按輕症賠15萬;發展成中度腦中風後遺症,按中症賠25萬;病情嚴重為腦中風後遺症,按重疾賠50萬,三次一共可以獲得90萬的理賠款。

不僅如此,一般單次賠付消費型重疾險,在理賠過輕症或中症後,不影響保單的現金價值,退保或身故依舊能夠拿回來。但康瑞保理賠過輕症或中症,現金價值就歸0。

可以看出,這款產品設置的坑令消費者防不勝防。

友邦保險資深代理人李林(化名)告訴本報記者:「我們目前沒有中症,基本都在輕症裡了,因為我們現在輕症是賠付七次,七次比例是逐次上升的,第一次是保額的20%,然後第三次開始30%,第五次開始是50%。」

「我覺得從友邦來說,它的產品理念主要是追求人性化和相對全面的保障,拿意外險舉例,友邦是發生意外之後,哪個醫院近就去哪個醫院,它對醫院沒有限制,私立醫院國際部、特需都可以。醫療險也一樣,醫療險是一年一購買,如果投保人年底生病了,有些公司就結算到年底,但友邦可以結算到額度用完。」李林說道。

因此,業內人士提醒,目前使用的重疾規範,是12年前制定的,當時還沒有輕症、中症的概念,所以造成了現在重疾險產品輕症、中症的混亂。最新的重疾標準正在修訂中,到時也會對輕症、中症有一個統一的規定。現有的重疾險保障已經非常全面,購買時優先滿足重疾保額,中症責任建議如果可以自由選擇,就不要附加了,如果產品自帶,多一份保障也不錯。

海外醫療險值不值得買?

近年,由於居高不下的癌症患病率,以及中外尚有差距的醫療水平,海外醫療項目越來越被高端精英階層青睞。

《柳葉刀》雜誌在2019年公布的中國癌症人群生存數據顯示:過去10年裡,我國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從30.9%(2003年-2005年)提高到了40.5%(2012年-2015年),雖然進步明顯,但與發達國家癌症診治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2017年美國癌症五年生存率就已達66%。

但出國看病需要面對的是高昂的費用支出和複雜的服務流程,不免令很多人望而卻步。

這時候,海外醫療險則成為了一種有效的輔助方式,如果被保人患了合同約定的重大疾病可以到海外進行治療。在保險額度內的治療費用、交通費、海外住宿、歸國藥費、住院津貼、歸國津貼、遺體遣返費用等一系列的費用都包括在報銷範圍之內。

最早推出海外醫療保險的險企是擁有外資背景的滙豐人壽,其在2010年推出滙豐人壽附加尊享海外醫療保險,而據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到目前,已經有中英人壽、陽光人壽、平安健康、信美相互、國壽財險、眾安在線、太保財險、永安財險、工銀安盛、富德生命、光大永明、大地財險、中宏人壽、安盛天平、同方全球等24家險企推出相關產品。

不同於高端醫療險涵蓋所有疾病,海外醫療險的基礎保障內容一般以6種特定高發重疾為主,具體包含了癌症、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心臟瓣膜替換或修復、神經外科手術、活體器官移植和骨髓移植。因此理賠概率較低,保費也就更低,一般家庭都能消費的起。這類產品一般價格就兩檔,未成年人和成年人。未成年人保費比較便宜,最便宜三四百就能買到,成年人保費也普遍在兩三千左右。

雖然海外醫療險有很多的優勢,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劣勢。

一是保障病種少,主要的6種特定重疾,如果患的不是這幾種疾病,就不能享受海外就醫服務。二是僅賠付海外治療費用。因為發生重疾後,會在國內進行基本的確認和治療,這筆費用不在海外醫療險的報銷範圍。這也是海外醫療保費便宜的原因之一。三是浮動費率。和一般醫療險一樣,這款產品每年可能都會有一次費率調整。調整的依據主要是醫療通脹成本和保險賠付率等因素,但是不會針對單個被保險人調整費率。

另外,海外醫療產品的發展依然面臨諸多挑戰,法國再保險醫療險定價負責人、北美精算師張立光表示,例如海外醫療產品受到百萬醫療和高端醫療的競爭,容易產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服務質量以及可持續性面臨挑戰,保險公司或缺少國外二診和轉診的能力。

張立光還補充道,從風險控制方面看,海外就診費用高昂,二診轉診醫患糾紛、墊付直付資金周轉、匯率波動外匯管制等問題仍存;在監管方面,健康險新規中短期險「保短期」,其中「續保」操作還未定,另外險企也面臨健康管理服務成本受淨保費20%限制、賠付率應公開披露等挑戰。

所以,有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購買保險首要考慮的還是國內的重疾險、百萬醫療險、意外險、定期壽險等常規產品,主要用來應對國內醫療費用支出和工作的收入損失、康復期間的各種費用。而海外醫療險並非必需險種,但也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條件允許,又非常看重醫療的質量和服務,那麼可以考慮再額外配置海外醫療險,升級保障。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

相關焦點

  • 有了百萬醫療險還要買重疾險嗎?
    百萬醫療險和重疾險,很多人對於這兩個險種傻傻分不清。都是管治病的,到底有啥區別?如果有了幾百塊的醫療險,還需要花幾千塊買重疾險嗎?今天就好好給大家說一說,百萬醫療險和重疾險分別是什麼,它們有什麼區別。
  • 重疾險和醫療險的區別是什麼?應該如何配置?
    大家好,我是小雨~你們清楚重疾險和醫療險的區別嗎?剛接觸到保險的朋友,對重疾險和醫療險不了解,會對這兩種保險有誤解。誤以為重疾險用來解決高額的醫療費用,醫療險就是社保的醫療保險。或者以為重疾險和醫療險有其中一個就可以。實際上,重疾險和醫療險的區別很大。
  • 知識科普|百分之80的人不知道,重疾險和醫療險的區別
    重疾險和醫療險的區別,其實早在我之前對七張保單的介紹中解析過。當然,醫療險和重疾險不但不衝突,而且是很好的搭配,我們可以同時配置。實際情況當中,醫療險和重疾險搭配銷售也是比較常見的。畢竟醫療險解決的是醫療費,重疾險解決的是收入損失及康復費用。下面用實例詳細講解下重疾險的功能。
  • 重疾險中的輕症、中症、重症,到底有什麼區別?
    6月1日開始實施  前兩天有個朋友在微信後臺留言說,他想買一款重疾類的產品。  其中帶有中證的保障,而價錢要比不帶中等保障的重疾險要貴一些。  所以他就問買這種,帶中症保障的重疾險有必要。  確實,現在很多重疾險產品,為了滿足用戶的需要,增加了中症或者輕症的保障。
  • 5月重疾險盤點,哪些最值得買?
    預算不多,哪些重疾險性價比高?有點小錢,如何配置保障更足的重疾險?高端配置,「一步到位」重疾險是基本四大險種裡面,需要最多預算的產品,動輒每年成千上萬的支出。那麼有哪些重疾險產品經濟適用且性價比較高呢?奶爸挑選了兩款:
  • 300萬保額的百萬醫療險 vs 50萬保額的重疾險,你選誰?
    前幾天有個粉絲留言,問到這樣一個問題:「幾百塊錢就能買到幾百萬保額的醫療險,但是花了幾十萬元也才買到了50萬保額的重疾險,都是保障疾病,這保費差距太大了吧?」相信有不少人都和她一樣,有過這樣的疑惑。主要原因在於,大家還未分清重疾險和百萬醫療險的區別。那麼,重疾險和百萬醫療險到底有哪些區別呢?
  • 注意避坑:重疾險中的附加險是越多越好嗎?
    以大家比較熟知的平安福為例,除了附加重疾險外,還可以附加很多其他險種:如上圖,平安福的主險為終身壽險,附加險為終身重疾險+若干附加險。其中,裡面的附加險是不可以單獨購買的,必須要先購買主險才行。在就想買大公司重疾險?看完這篇再做決定!中,這種附加很多險種的產品形態,遠慮君講得很清楚。
  • 什麼是重疾險?重疾險與醫療險有何不同?
    「重疾險」於1983年在南非問世,1995年我國內地市場引入,現已發展成為人身保險市場上重要的保障型產品。1.「重疾險」的保障內容「重疾險」中的重大疾病,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重大疾病,保險合同中會有明確的條款對保障的各種疾病進行嚴格說明。
  • 理財UP|上線數日吸金11億,小福星值不值得買?
    來源:麻利二鋪上期我們測評了平安的大福星,發現裡面有不少的坑,今天繼續來扒一扒小福星,作為一款少兒重疾險,又值不值得買呢?1小福星保障內容和大福星產品形態一致,小福星同樣是由終身壽險+終身重疾險,再加上各種附加險組成,針對少兒特定的15種重疾,可以額外賠付保額。18歲前身故返還已交保費,18歲後身故賠付保額,除此之外,輕症和豁免同樣是需要加錢的。
  • 駱駝規劃:新定義vs舊定義重疾險,哪種更值得買?
    這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區域,也是新重疾險的試點區域。所以大家也能明白,為什麼第一款產品誕生在大灣區了吧。雖然光環加持,但作為新定義的第一款重疾險,粵港澳大灣區重疾險的形態也不太成熟,優缺點都非常明顯。1、粵港澳大灣區重疾險,產品分為A、B兩款。
  • 分析對比了500款重疾險,我整理出這份重疾險疾病選擇攻略...
    隨著國民保險意識的增強,重疾險的需求越來越高了,而保險公司針對用戶需求而開發設計了很多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重疾險產品,尤其是在病種方面,疾病種類達到了幾十種甚至上百種之多,但也會朋友問小新:疾病種類是不是越多越好呢?有什麼必保的疾病種類嗎?還是直接選之類的?面對這個問題,小新總說,重疾險的不是選擇疾病越多的越好,而是選擇包含高發疾病的重疾的重疾險才好。
  • 與其他重疾險相比哪個好?靠譜嗎?該不該買?多少錢一年?騙人的嗎?
    大家一向認為支付寶推出的保險產品性價比十分高,因此在舊重疾產品快要下架的時候,很多人按耐不住了,打算入手它家和人保一起推出的健康福。
  • 平安福到底好不好?值不值得入手?
    18年,我還沒有做保險,同學在平安,其實那個時候,我也想買來著,當時,我的想法很簡單,我想,這個產品那麼貴,一定能保的很全面。買的人又那麼多,一定錯不了。但是,合同具體保的啥,真不知道。現在,回過頭一看,那時的想法,多麼可笑。在我自己從事了保險經紀人後,掌握了更專業的保險知識,眼界也開闊了,看到了市場上更多更好的保障產品,知道了從哪些維度去考量一款產品的優勢與不足。
  • 一文輕鬆看透重疾險和醫療險 買保險看看再保險公司
    陳訴匯總了在2019年上半年有升級行動的中端醫療主力產物及其主要升級形式。迭代的偏向可以總結為四個方面:細分人群,擴大醫院規模,短期變恆久,增加腫瘤特藥責任或效勞。擴大投保人群百萬醫療險將客群擴大到保險的非尺度體人群,即帶病人群和老年人群。
  • 娜姐答疑:買保險是先買醫療險還是先買重疾險?有什麼區別?
    目錄:1、先買重疾險,還是先買醫療險?2、重疾險和醫療險有什麼區別?3、完整的家庭保障是什麼樣的? 01 先買重疾險,還是先買醫療險?你認為下面這個人應該先買醫療險,還是先買重疾險?在重疾險或醫療險中二選一的,有兩類人:一類人是有資格做選擇題的——比如家裡資產幾十億,花個幾百萬跟玩兒似的,不買醫療險不會治不起病,不買重疾險不會活不下去;另一類人,無力做解答題,所以只能做選擇題——比如拿不出一兩萬的保費買重疾險,就只能買醫療險;或者身體情況不好,買不上醫療險,只能買重疾險。
  • 商業保險買什麼險種好?哪些值得買?
    其實商業保險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簡單來說,大致分為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兩大類,只要掌握了這些險種的基本內容,就能知道怎麼買商業保險了。下面奶爸就來給大家普及一下商業保險的知識。商業保險有哪些?哪些商業保險值得買?
  • 信泰人壽又一新款重疾險,最新儲蓄型重疾險測評合集
    前幾天還有一款信泰重疾險上市,今天把這款產品的測評補上,產品叫信泰完美人生守護典藏版,屬於儲蓄型重疾險。本篇順帶把市面上熱門的儲蓄型重疾險一起做個測評合集。可選責任:重大疾病額外保險金:重症60歲前額外賠付30%;多次特定疾病保險金責任:這項保障責任其中包含了心腦血管三次賠付(按中症比例賠付);和癌症三次賠付,每次賠付120%
  • 老版重疾險本月31日停售 險企「擇優理賠」方案搶客
    微信中提到的新老定義的重疾險,指的是2020年11月5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與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2020年修訂版)》。銀保監會明確自發文之日起至2021年1月31日為過渡期,確保重大疾病保險新老規範平穩切換。過渡期結束後保險公司不得繼續銷售基於舊規範開發的重疾險產品,也就是說目前市場上在售的所有老版重疾險都將在1月31日下架。
  • 和重疾險的區別是什麼?買誰更划算?
    百萬醫療,幾百元保費,換得上百萬保額,100%報銷的中高端醫療險。乍一聽,是不是感覺特別好,也就一頓大餐的錢,媽媽從此不必擔心我看不起病了。我們要關心關鍵字免賠額、責任免除,這事實上就在提醒大伙兒,醫療險一定並不是百分百報銷的,小馬哥逐一和大伙兒來聊聊。百萬醫療險低保費、高保額、不限社保用藥、免賠額高(一般百萬醫療險的免賠額都是一萬),保費只需幾百元錢,保額最少一百萬,不限社保、不限治療方式,自費藥進口藥都能夠報銷。買了百萬醫療險就能賠上百萬嗎?
  • 達爾文3號超級瑪麗3號定期下架後,還有什麼消費型重疾險值得買?
    重疾:消費型重疾險,一般重疾僅賠1次,賠100%保額;有重疾額外賠付最好,如60歲前罹患重疾可額外賠50%保額 中症:一般50%保額起步,最高賠60% 輕症:一般30%保額起步,最高賠50% 最好挑重/中/輕都有保障的重疾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