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遵臣
甲午海戰後威海成為英租借地,其間建立愛德華商埠區,為棲霞街繁華鼎盛時期,遊藝社、茶社、戲院、醫院等分布其間,系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繁華商業街。威海棲霞街承載著威海的興衰榮辱,傳承著威海的文化發展,因此有「甲午海戰看劉公島,威海歷史看棲霞街」的說法。
說起棲霞街的由來,就不得不說威海屈辱的歷史。1895年甲午戰爭,日本佔領威海灣。1898年,英國在控制了香港及長江流域的同時,暗中同佔領威海衛3年之久的日本政府籤訂條約,以代替中國支付戰爭賠款為藉口,把鐵甲戰船開進威海灣。開始,英國政府只是把威海衛作為遠東水兵避暑之地,由英國海軍部管理。
由於當時的威海衛只是一座小城,所以,英國人決定將開發的重點設在威海衛東城牆外側與東海岸之間的地區,將之命名為愛德華商埠區,分三大區域實施開發。先期開發城東北部的東碼頭區和行政區,建成官邸和兵營,開辦學校、醫院和民宅,形成商埠中心,就是如今的海港碼頭往東北到黃泥溝村一帶;接著向南開發體育區,利用老城與東海之間開闊平地,就是如今的昆明路和寶泉路之間的地帶,建成當時中國為數不多的運動場,稱之為大操場,在中國開了足球運動的先河;再往南就是以現如今的棲霞街為中心的文化娛樂中心,這個區域是當時商埠區中最熱鬧的商業區,呈現出一派燈紅酒綠的景象。至1930年,威海衛收回時這裡已初具規模,中外商號聚集了700多家。1931年這裡命名為棲霞街、清華裡、綏遠街、青雲巷、建平街等,1967年統稱紅衛街,1987年7月恢復為棲霞街,從此這裡就成為威海著名的老街棲霞街了。
棲霞街街名的由來,如今已無從查考,但是,據說凡以「棲霞」為名的街區,過去大都是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繁華去處。威海的棲霞街曾是當時英租界的娛樂中心:有妓院、劇院、茶社、商社和醫院,是典型的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產物,成為這一時期威海政治、經濟、文化的縮影。
當時的棲霞街是一個雜色斑駁的地方,販夫走卒、車夫賣匠、鄉下財主、豪商富賈、買辦官吏、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潮水般往這邊湧,街上總是人來人往,摩肩接踵,市聲如沸;店裡總是顧客盈門,嘈雜喧囂,業務繁忙;空氣裡總是充斥著美酒佳餚的香味和脂粉味,加之大車店、馬掌鋪裡的馬糞味兒和人身上的汗味兒……是威海當時空前繁華之所在,無論是誰一旦在這裡碰面一律以「爺」相稱。
1918年,威海商人阮長生首先在棲霞街投資興建同樂戲院,成為威海第一個營業性的現代劇院。後來,天津商人韓德興投資在清華裡開辦「華樂茶園」小舞臺,每天有「花寶珠」「花寶金」「花寶銀」等十幾位女歌手登臺賣藝。每位女歌手都有自己的摺子,客人想聽誰的歌就拿誰的摺子點歌。歌手的名字寫在黑板上,掛在舞臺前面,誰唱一個就在誰的名字下畫一個圈。客人想捧誰就多點誰的貨,多給誰劃圈。小舞臺有時一天最多演6場。
當時的戲園子是棲霞街的標誌性建築,城裡城外的人們紛紛到此聽戲娛樂。最大的同樂戲院,分上下兩層,可容納一千多人。1928年,已經更名為民興舞臺的同樂戲院,曾放映過威海首部無聲電影。
新中國成立後,棲霞街已不再只是城外的商業區,進一步發展成為威海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第二輕工廠、橡膠廠、書店、鐘錶廠,都圍著棲霞街建立。物資局、農業局、水產局等重要的機關單位也設在棲霞街,很多領導幹部也居住在棲霞街的公管房裡。1974年,棲霞街的北側蓋起了四層的百貨大樓。之後的短短幾年,樓房相繼出現,服裝廠、市委大樓先後建成,西側也有了居民樓。
改革開放後,威海迅速崛起,而有著八十年歷史的棲霞街卻日漸失色。棲霞街內的劇團撤銷了,戲院拆除了,甚至為了蓋樓、鋪路,部分民居也被拆除,棲霞街很快地變成了純粹的居民區。
2020年8月,棲霞街改造方案出爐。規劃顯示,棲霞街地段擬規劃調整為商業、商務用地,作為市區僅存的百年老街,將華麗變身為威海市中心新地標。
[責任編輯:楊凡、單提詞]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