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 MAX最近上線了一部由以色列拍攝的戰爭題材迷你劇。該劇雖然冷門,但在國外可以說口碑爆棚。剛開分時,一度達到了9.7,目前也持續維持在9.1分之高,國內目前看的人還比較少,在豆瓣上也有8.4的評分。以下是該劇簡介,文末附有觀看視頻,敬請閱讀。
片名《淚之谷》
又名: 眼淚山谷之戰 / Valley of Tears / Shat N'ehila
上映日期:2020.10.19
語言:希伯來語中字
推薦指數:★★★★★
導演: 雅榮·茲伯曼
類型: 劇情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以色列
語言: 希伯來語
首播: 2020-10-19(以色列)
集數: 10
單集片長: 45分鐘
《淚之谷》是2020年10月19日上映,由以色列導演雅榮·茲伯曼執導,關於贖罪日戰爭的10集迷你劇,在以色列國內以周更形式在網絡上播出。
該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1973年贖罪日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打響,以色列在戈蘭高地被敘利亞機步師、埃及裝甲師圍攻,以色列裝甲旅以少打多最終挽救了整個國家。
贖罪日戰爭是現代以色列國家建國以來離崩潰最近的一次,西奈半島到戈蘭高地之間的土地在埃敘聯軍的南北夾攻下顫抖,以色列危如累卵。
眼淚山谷之戰是贖罪日戰爭中的一場戰鬥,是歷史有名的以少勝多戰役。在10月6日-7日北以色列最危急的時刻,倉促迎戰的第7裝甲旅頂住了敘利亞第7機步師和第3裝甲師的進攻,打贏了「眼淚山谷」戰役,之後眼淚山谷之戰被收入各國裝甲兵的教範,成為裝甲防禦作戰的經典戰例。
由於戰爭雙方參戰兵力較多,並動用了當時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最新技術裝備,所以一直以來關於贖罪日戰爭的影視作品都相對較少,因為對中東各國來說這些道具成本都實在太高。
2020年度大熱戰爭美劇<淚之谷>,看以色列對抗整個阿拉伯
希望你把連結分享出去祝福更多人
福音文選†掃描關注
看更多福音美文
在戈蘭高地,以色列軍以2個裝甲旅和11個火炮連的兵力,抵擋敘利亞5個師與188個連的入侵。在戰役開始時,敘利亞坦克立即與以色列的坦克混戰在一起。敘利亞的直升機空降突擊隊攻佔了以色列位於赫爾蒙山(Hermon)上的最重要的看守堡壘Jabal al Shaikh。
10月6日,敘利亞竭盡權力攻擊戈蘭高地。由於戈蘭高地離以色列的腹地很近,所以敘利亞的進攻對以色列的威脅更大。
為了突破戈蘭高地南邊比較平坦的地方,敘利亞投入的坦克達到600輛。以軍則犯了大錯,以為敘利亞會從戈蘭高地北邊進攻,所以把主力放到高地的北邊,高地南邊只留下57輛坦克。
很快,潮水般湧過來的敘利亞軍隊就吞沒了以色列的幾處防線。
這個時候,以色列出現了一位坦克殺手。這位名叫Zvika的中尉,在20個小時之內擊毀了20-40部敘利亞坦克。很多時候,他單單靠著一輛坦克防守著一個名叫Nafakh的戰略要點,面對幾十部敵方坦克。
為了迷惑敵人,他不斷換地方開炮。由於命中率奇高,敘利亞軍隊以為防守Nafakh的坦克至少有十幾二十輛,甚至以色列司令部都以為Zvika帶著一個連,有十多輛坦克。後來,一位指揮官跑過去了解情況,很快回報指揮部說:「那裡根本沒有軍隊,只有一輛坦克像瘋了一樣在四處開炮。」
(Zvika,最後一位坦克殺手)
但是,即便以軍的整體表現極其精彩,防線上面的破口還是太大了,他們根本堵不住。正當Zvika們浴血奮戰的同時,一些敘利亞軍隊從其它方向越過以色列的防線。他們前進的方向,以色列根本沒有兵力可以防守。
以色列的大門已經被踹開,敘利亞軍隊只需要向前開七八公裡,就可以越過戈蘭高地,進入以色列腹地,進而隨意攻擊以色列的很多城市了。
眼看敘利亞軍隊就要越過戈蘭高地了,傳說中的神跡出現:敘利亞軍隊卻停下來了,而且一停就是幾個小時。沒有人知道為什麼。
須知,當時以色列的預備役士兵還在集結之中,只有很少士兵到達前線。那正是以色列最脆弱的時刻,敘利亞坦克只要繼續往前開幾公裡,就可以長驅直入,進而把以色列打殘。
但敘利亞軍隊就那樣停了下來。幾個小時後,等他們重新開始進攻時,以色列的預備役士兵已經進入戈蘭高地,建立了陣地。
以色列前總統赫爾佐克認為那是一個奇蹟,很多以色列人則認為那是一個神跡,是他們所信的那位神,在關鍵時刻蒙住了敘利亞軍隊的眼睛,讓他們停了下來。
(紅色的半月形就是敘利亞軍隊莫名其妙停下來的地方)
10月21日,戰局已經非常明顯:以色列將會贏得戰爭,埃及首都開羅和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則岌岌可危,很可能會被以軍攻陷。
埃及和敘利亞只能向蘇聯求救,蘇聯於是威脅以色列和美國:如果不停止進攻,蘇聯將直接派出軍隊攻擊以色列。美國於是啟動了最高級別預警,同時強迫以色列停手。第三次世界大戰隨時可能爆發。
24日,南方的以軍包圍了埃及第三軍共4.5萬人,同時進逼開羅,北方的以軍則逼近到離大馬士革只有40公裡的地方。當天,在聯合國的強制要求下,雙方停火。
26日,戰爭結束。
這場戰爭震驚了整個以色列,之前六日戰爭的大勝讓以色列軍過度自信,一直以為以色列在中東擁有優勢軍事實力。而戰爭初期的挫敗造成以色列國內心理上的恐慌。以色列承受了比例極高的人員傷亡。以色列群眾對以色列政府的抗議活動在戰後4個月展開。抗議由Moti Ashkenazi所領導,他是「布達佩斯堡壘」的指揮官—也就是那個死守到最後未被埃及軍攻克的巴列夫防線上最北邊的堡壘(Rabinovich, 499),憤怒的群眾非常不滿以色列政府在戰爭中的表現(尤其是針對莫夏·戴揚)。以色列最高法院為此展開了調查,調查為何戰爭爆發前未能及時備戰,和戰爭開頭幾天內的挫敗。特別委員會在1974年4月2日發布了初步的調查報告,六個人必須為戰爭前期的挫敗負責:·以色列國防軍的參謀長大衛·埃拉扎爾(David Elazar)被提議免職,委員會認定他必須承擔「對戰爭前的準備工作和戰爭情勢發展的責任」。·情報機關首長Eli Zeira和他的副手Aryeh Shalev被提議免職。·Amam軍事情報部的埃及情報工作小組負責人Bandman中校、和南方地區情報首長Gedelia中校,被提議調離情報機關。·南方戰線的指揮官史密爾·葛農(Shmuel Gonen),被提議除役現役(Rabinovich, 502)。他被迫在報告發布後的1975年1月30日離開軍隊。報告中指責他「他無法達成他應履行的職務,並應對我軍在戰役中的危險處境負責」。與公眾的不滿不同的是,這份報告「因為受到壓力,報告調查的是主要是執行者的責任,而不是政府高層的責任,然而那已經超出他們能力所及」。然而梅厄總理和莫夏·戴揚顯然必須負起責任,公眾要求他們辭職(尤其是戴揚)的聲浪越來越大(Rabinovich, 502)。最後,在1974年4月11日,梅厄總理辭職了。她的內閣也一起總辭職,包括已經請辭兩次而被梅厄挽留的戴揚在內。原本擔任埃拉扎爾的顧問的伊扎克·拉賓,在6月繼位成了新政府的總理。戰爭對多個國家有深遠的影響,相比六日戰爭埃敘約(約旦)聯盟的慘敗,阿拉伯世界為戰爭早期的進展,心理上感到安慰。這種心態為未來的和平進程以及埃及的門戶開放政策鋪路。《戴維營和約》令以埃關係正常化,埃及成為首個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同時埃及幾乎完全脫離蘇聯的勢力範圍。這場戰爭使阿拉伯國家了解到他們無法在軍事上擊敗以色列,也因此使以阿間的和平得以展開。在戰爭結束時籤署的和平協議是自1948年的戰爭以來,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首次公開進行對話。來源:基督徒電影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