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嚮往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桃花源」到底是什麼樣?
在蕪湖市灣沚區灣沚鎮,就有一個桃園村,上演著現實版的「桃花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桃園村內正是如此,一座座整潔的農家小院,一個個清澈的池塘,房前屋後、田間地頭,處處勾勒出美麗鄉村的別樣景致;「黃髮垂髫,怡然自樂」,桃園村讓人更流連忘返的,不止是美麗村貌,還有村民們富足祥和的生活、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
「民風正、村興旺,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桃園村黨委書記梁友文告訴記者,以鄉風文明帶動鄉村振興,是他們通向世外「桃園」的必由之路。
探訪—— 「鄉風文明建設中,每個村有自己的文化」
繼上半年獲得全國首批21個全國村級「鄉風文明建設」優秀典型案例後,日前,桃園村又獲得了「含金量」十足的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文明村究竟長啥樣?日前,記者進行實地探訪。
一條條整潔的柏油村道,一面麵粉刷一新的文化牆,一幅幅手繪鄉風的宣傳畫,走進桃園村後,便能感覺文明之風撲面而來。而走進不同的自然村,又有迥然不同的感受:走進相思園自然村,這是南宋狀元、詞人、書法家張孝祥的後裔村,村裡「張孝祥文化」非常濃厚。四處都是張孝祥的詩詞,跟讀書屋裡有關於他的史料和著作,村民說,不久後,村裡將修建一個張孝祥雕塑。
走進洑宕自然村,這個如今被稱為「幸福裡」的小村莊,以「福文化」為特色。村口一面白牆上,大大的「福」字格外醒目。沿著該村主幹道一路前行,家家戶戶都貼著不同書法體的「福」字,還有一幅幅色彩斑斕的彩繪作品詮釋著村民對於福的理解。
走進顧村自然村,和前兩個村莊有所不同,這是一個以移民為主的村落,村裡56戶人家就有24種姓氏,因此,這座村子主打的是「移居和諧」文化。雖都是移民而來,但大家很團結,所以,村口特意設計了「奮進新時代」「改革開放」等特色建築,標誌著大家有一致的追求。
「自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以來,我們桃園村注重因地制宜,盤活本土文化資源,不斷尋求群眾的認同點和傳承點,為每個村莊找到鄉村振興的發力點。」桃園村黨委書記梁友文介紹道,桃園行政村有24個自然村,這三年內,已對6個自然村進行了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我們的思路很明確:每一個自然村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都大力結合鄉風文明建設,通過深挖不同的鄉土文化根脈,以文化人、以文養德,最終帶動鄉村振興。」
「什麼是鄉村振興?我心中的鄉村振興,就是村民能回來,老人有人照顧,孩子不再是留守兒童,村莊美了,環境好了,經濟也慢慢好起來……」村委高飛告訴記者,鄉村振興「這件大事」中他們更看重精神文明層次的建設,看重鄉村人文環境的改善,「我們都覺得,從文化認同感出發,大力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最好的引擎。」
揭秘——「改變的關鍵,在於村民自己唱主角」
桃園村鄉風文明建設在全國一直走在前列,問及其中的「訣竅」,梁友文坦言,「村民自己唱主角」、村民自治是其中的關鍵。
「可以說,桃園村看得見的改變,要從2018年中秋節說起。」採訪中,梁友文告訴了記者一個故事:2018年的中秋節那天晚上,在相思園自然村,鄉賢張國旺將在外創業回鄉過節的村民和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召集到一起,大家一晚上捐款了43萬元,決心要讓家鄉來一場徹頭徹尾的改變。
梁友文說,這場自發性的會議就是相思園乃至整個桃園村「蝶變」的序曲。
「在鄉風文明建設過程中,村民從觀眾變成主角,從旁邊看變成了一起幹,參與環境治理的熱情一浪更比一浪高。」村民自己唱主角後,村莊的改變自然駛入了快車道——道路硬化、雨汙水分流、垃圾分類、房前屋後菜園整治,這些是最基礎的;然後,為了讓鄉風文明制度化,桃園村還制定了村規民約,並開展各類評選活動,制定考核辦法,用模範評選、相互監督、積分管理、分紅獎勵等一系列自治舉措來推動管理長效化,防止陳規陋習反彈回潮;此外,桃園村還成立了村民道德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由有威信的村民任組織成員,更新群眾的孝養理念,並成立「兩代表一委員」和「老長輩」矛盾糾紛調處工作室,確保矛盾不出村,保障村莊和諧穩定。
相思園自然村的王年寶家,就是在不久前完成了「對小家的改造」。「村裡越來越美麗,『大家』變漂亮,我自己的小家也不能落後呀。」於是,從今年年中開始,王年寶將老房子翻修一新,此外還買來了簡易的白瓦,將走廊和屋簷裝飾成徽派建築的模樣,甚至還在牆上寫上村民村規和「義德廉恥」的書法。「總共就花了萬把塊錢,自己家裡搞漂亮了,不拖村裡的後腿,我心裡的一樁大事總算完成了。」王年寶笑著對記者說。
「有了村民們的鼎力支持,村裡各項工作都得以順利推進,很快,改造的村莊就煥然一新。」梁友文透露,為何在鄉風文明建設當中,要從文化認同感入手,也正是這個道理,「基於文化認同的鄉村治理,更容易推動村民自治,更能讓鄉村振興邁上新的臺階。」
梁友文認為,這樣的「村民自發要求改變」就是村莊建設最好的動力,「比如相思園改變後,隔壁的洑宕自然村看到了,也躍躍欲試,很快也跟隨了改變的步伐。」如今,在桃園村的各個自然村,給家鄉「美顏」可謂是大家的共識,一個個村莊正陸陸續續迎來「新生」。
刨根——「實現鄉村振興,我們村兩委任重道遠」
實際上,記者了解到,以鄉風文明帶動鄉村振興,找準這條路,對於桃園村的村兩委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他們長期實踐和摸索的結果。
「很多人都說我們桃園村的變化都集中在這兩三年,實際上,從2009年開始,我們就下決心要改變。」梁友文回憶道,在2009年以前,桃園村是一個「空心村」,村集體負債百萬,舉步維艱。「2009年開始,我們陸續在經濟建設上進行了大量的嘗試。」將村裡的集體水面、土地重新整合併發包,打造苗木物流園,將村部後面的廢棄小學招商引資為民宿併入股……
梁友文說,在這個過程中,村兩委逐漸意識到,除了要抓經濟,村民們更缺的是精神方面的一種力量。
「所以要從思想認同出發,要從鄉風文明建設出發,聚集群眾智慧,發揮群眾力量,不斷賦予鄉村振興新的時代內涵。」如今,桃園村已總結出一套屬於他們自己的經驗:培育鄉風文明要持續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要充分調動鄉賢、民營企業家等的帶動性;要為每個自然村「把脈」,找準他們的特色之路……
民風正則村興旺。在優良的鄉風文明涵養下,桃園村集體經濟從十年前的一片空白,到如今逐年壯大。農村產業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千畝靈芝,萬畝桃園,精品民宿、農家樂等產業項目均已落地,帶動村民致富。據悉,2019年桃園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58.28萬元,今年預計集體經濟收入60萬元。
「關於鄉村振興,我們還有很多很多想法。」高飛告訴記者,接下來,在緊抓鄉風文明建設、全面鋪開人居環境改造的基礎上,他們認為,產業的建設需要及時跟上,「明年,我們將打造一個返鄉創業園,鼓勵在外的桃園企業家返鄉創業;與此同時,鄉村旅遊也是我們下一個發力點,1200畝集戶外拓展、農事體驗等功能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即將正式開園……」
高飛說,在桃園村,無論是村兩委,還是村民,所有人都有著相同的奔頭——讓這個「桃花源」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