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遠方 / 生活的藝術 / 周末讀詩
最近,裏海五國籤訂了一份歷史性公約
裏海這片「是海還是湖」的遼闊水域
再次引起世人關注,當然
這份公約既沒有將裏海界定為海
也沒有將其界定為湖
但哈薩克斯坦、俄羅斯、亞塞拜然
伊朗、土庫曼斯坦這五個裏海沿岸國家
總算結束了圍繞裏海資源的20多年爭吵
裏海邊的城市-巴庫
那麼,裏海到底有啥重要資源?
原來這片世界最大的內陸水域
竟是一個富含油氣資源的巨大聚寶盆
早在19世紀末期
裏海五國之一的亞塞拜然首都巴庫
就已經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產地
一度成為產量最大的油田
被譽為「黑金之都」
在蘇聯早期,巴庫也是其最大的石油產地
為蘇聯取得二戰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巴庫老油田(2012年)
巴庫城市新貌(2016年)
但是——
別以為巴庫只是一座枯燥乏味的石油城
它已被全球知名旅遊社區TripAdvisor評為
「亞洲最佳新晉熱門目的地(2017)」第一名
而且還被稱為外高加索的「小杜拜」
《夜讀》今晚去遠方的裏海之濱
探索亞塞拜然-巴庫這個隱秘的熱聞目的地
如果你還是個金庸迷,那就更要看了
因為那裡藏著大秘密!
亞塞拜然作曲家弗朗西斯·阿里扎德(Franghiz Ali-Zadeh),其音樂敘說著一望無際的沙漠、波光粼粼的裏海、飽經風霜的西域古城,以及熱情好客的中東人。她的音樂是西方當代音樂技法與波斯及外高加索地區傳統音樂的「矛盾體」,亦是東方、西方、中東等多種思維的激烈碰撞。
這首《木卡姆體裁》(Mugam Sayagi,1993)是她的作品之一,其主題來自亞塞拜然的木卡姆,而木卡姆的音樂也是作曲家孩提時代最常聽到的旋律。這部作品意在描繪絲綢之路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畫面。
亞塞拜然的國徽中心就是燃燒的火焰圖案
"火之國"——亞塞拜然
在高加索山脈南部、裏海以西,有一個被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包圍的內陸國家——亞塞拜然(Azerbaijan),它與亞美尼亞、喬治亞並稱為"外高加索三國"。
在亞塞拜然語裡,「亞塞拜然」意為「火之國」。古亞塞拜然人將火視為神明,3世紀時,波斯薩珊王朝還曾將拜火教立為國教。說起來,拜火教的形成與石油頗有淵源。
亞塞拜然能源富集,石油資源品質優良且埋藏極淺,因此常發生油氣噴發、自燃的現象。頗為震撼的自然景觀使古亞塞拜然人認定火是神靈的主宰,逐漸產生了對火的敬畏與崇拜,繼而誕生拜火教。
拜火教探源
火焰山Yanar Dag
公元前6世紀,拜火教神廟就已出現在巴庫。公元3世紀,波斯薩珊王朝佔領該地區,將拜火教立為國教。13—14世紀,馬可•波羅的遊記中也曾記載「燃燒的山」。17—18世紀,許多印度商隊途徑巴庫所在的阿普歇倫半島時,發現長燃不息的聖火,於是捐資建起了祈禱和禮拜用的阿蒂什吉亞克神廟。火寺與火山成為了該地的代表性建築,持續百年燃燒的火焰成為了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
火神廟中原有的長明火在19世紀因為資源枯竭已經熄滅,如今遊客看到的是蘇聯時期人工重新接入的,所以在火祠院內的地面上,你能夠看到很明顯的天然氣管道。
火神廟Ateshgah Temple
有學者認為,亞塞拜然的拜火教就是伊朗拜火教的源頭,還有學者至今仍在糾結印度的拜火教和亞塞拜然的拜火教到底是從哪裡傳到哪裡的。
(PS金庸迷注意啦:這座火神廟可能更能吸引中國遊客的注意,如果拜火教就是波斯明教的真身,這座寺廟,或許就是波斯明教曾經的總壇。金庸小說裡曾任波斯明教聖女的小昭,以及她的好朋友——中原明教教主張無忌都跟這裡有極深淵源哦。)
世界工業化開採石油始於1877年,而亞塞拜然早在1873年就已打出第一口油井。
其實,早在9世紀,巴庫人就已通過人工挖坑的方法開採石油。1723年,巴庫建成第一座煉油廠;1873年,巴庫誕生第一口自噴井。20世紀20年代,亞塞拜然併入蘇聯,巴庫油區的石油產量一度達到全蘇聯總產量的70%左右,在二戰期間成為蘇聯擊退德國法西斯的重要支柱。
1991年,亞塞拜然獨立,改國名為「亞塞拜然共和國」。圍繞「石油興國」的宏偉戰略,亞塞拜然開始了石油新貴之路。
亞塞拜然國土面積不大,地形與氣候卻複雜而多樣,既有高加索山脈的粗狂與冷峻,又有裏海的寧靜與柔美。
大、小高加索山自西向東穿越全境,餘脈最終沒入裏海,這也給亞塞拜然帶來旖旎的湖岸線與秀麗的青翠山谷。
亞塞拜然是世俗化的溫和穆斯林國家,這裡的人開放熱情,並盛產"美女"。大城市的女孩打扮入時,既有西方的立體五官,又有東方神韻,經常能看到長得像迪麗熱巴那樣的大美人。
地處亞歐大陸「心臟地帶」及伊斯蘭文明、東正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激烈碰撞的「文明斷層線」,特殊的地理位置為亞塞拜然帶去了繁榮,也讓它見證了多個民族的興起、繁衍乃至滅亡。包括波斯人、古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人、蒙古人和俄羅斯人等眾多民族都曾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亞塞拜然是連接東西方各國的要道,它很早就與中國開始了經濟、文化上的往來,也因此獲得了「古絲綢之路明珠」的美譽。
石油城——古老與現代並存的雙面巴庫
巴庫是亞塞拜然首都,裏海一個大港口,外高加索第一大城市和交通樞紐,坐落於巴庫油田而被稱為「石油城」。
巴庫建築呈淺黃色,混合著阿拉伯風格和歐洲風格
巴庫作為一個新老對比強烈的城市,上千年來發展而來的老城和石油工業興起之後現代的新城對比十分強烈。巴庫作為西亞波斯地區和歐洲的連接之處,和地理條件相似的土耳其一樣自古以來是經商要道。從而產生了東西交融的文化特徵,巴庫古城保存了從 12 世紀以來的建築,正因為其歐亞交匯的地理位置,中亞波斯的建築元素和歐洲的建築元素都能在這裡看到。
巴庫之古——千年的世界文化遺產之城
如今的古城既是旅遊區,也是生活區。有平靜生活著的居民,也遍布著商店、餐廳和客棧。繞著古城的外圈散步一周,只需花費一小時左右;但若是穿行於小巷之間,則需要更長的時間。無論如何,古城裡漫步都是一種休閒的體驗。
巴庫古城內的小路
巴庫古城內的景觀
「巴庫古城及其希爾萬沙宮殿和少女塔遺蹟群」是亞塞拜然目前擁有的2大世界遺產之一。(PS:另一處為戈布斯坦巖石藝術文化景觀)
這處遺址群由巴庫古城城牆,位於巴庫內城的希爾萬沙宮殿,以及少女塔等區域歷史遺蹟組成。
希爾萬沙宮殿是巴庫古城的制高點,主體部分完成於15世紀哈利盧拉一世統治期間。其統治期間建成的建築包括居住區、清真寺、矩形皇宮、皇室成員的寢陵等。
如今的希爾萬沙宮已經變成博物館,講解著巴庫古城的歷史。
希爾萬沙皇宮的大門
少女塔是巴庫的地標性建築,位於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老城裡海岸邊,是一座修建於12世紀的古塔,也是亞塞拜然的國家象徵之一,被廣泛印於亞塞拜然的的紙幣和官方信箋之上。
這座塔的一切都是迷:修建時間、修建者、修建目的全部未知,只知道早在千年之前這座塔就矗立在此。
少女塔是世界「殉情聖地」之一
少女塔有很多美麗的傳說,其中一則說的是,在國家戰亂時節,外面的將領馬上即將攻破城池。而在攻克城池的過程中,少女塔中的公主和將領,深深的相愛了,但是最終這位公主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家,不願看到自己國家支離破碎,而選擇從少女塔上縱身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到如今少女塔還依舊有一個深深的開口,下面就是湖水。而後聽聞公主死訊的將軍最終決定撤兵,這才保下了這座城池百姓們的安寧。
舊版的亞塞拜然紙幣上印著的少女塔,下圖為目前通用的紙幣。
巴庫之新——外高加索的「小杜拜」
得益於裏海盆地的石油,巴庫是外高加索地區最發達的城市。而巴庫的建築風格也仿照著同為石油之城的杜拜,各種奢華和前衛。
曾經的巴庫,是物價高昂的奢侈之城。但兩年前,隨著石油價格的暴跌,亞塞拜然馬納特的匯率也被攔腰砍半。如今亞塞拜然位列全球消費物價指數倒數第12名,旅遊消費價格可謂相當便宜,可以稱為「窮遊者的杜拜」。
裏海之濱的巴庫
巴庫最著名的現代建築,當屬火焰塔。
巴庫市的地標建築為高達140米的火焰塔,其實是三座火焰形狀的高樓,功能分別是酒店、公寓和寫字樓,整體格局呈三角形的形狀。火焰塔位於裏海沿岸附近,幾乎在巴庫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們。
晚上建築表面的燈光會呈現火焰、水流、亞塞拜然國旗三色和旗手揮舞國旗等畫面,猶如持續上演的燈光秀,在海濱大道等地方遠觀尤其漂亮。
火焰塔的夜景
另外一座非常搶眼的現代建築,則是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這是著名建築師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代表作品,整座建築由天馬行空的流線所構成,極具現代感。
(PS:扎哈·哈迪德是已故的伊拉克裔英國女性建築師,2004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中國的廣州大劇院、北京望京/銀河SOHO等建築也均出自她手。)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內設有一個會議廳 、一個畫廊和一個博物館。建築外觀富有流動性,由地理地形自然延伸堆疊而出,並盤卷出各個獨立功能的區域。
當地政府希望能夠將這座文化中心設計為國家文化事業的代表性建築,脫離古板的紀念碑式的蘇聯建築形式,所以在設計建造時對扎哈·哈迪德不加幹涉,最終成就了這一傑出的建築作品。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外觀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內景
2016年開始,亞塞拜然承接F1大獎賽分站賽事,這也令巴庫的環城道路Baku City Circuit揚名國際,這條街道兼任著F1賽道的功能。
對於F1愛好者來說,即使在非賽季期間,沿著賽道兩側散散步也是一種難得的朝聖體驗。
今晚的《夜讀》之後,曾經覺得遙遠的裏海、亞塞拜然,包括總是在一些地區衝突中出現的「高加索」字眼,其實……藏著古老神秘的文化和壯美的風景。這裡被認為是「喚醒遠古靈魂」的下一站旅行。從巴庫開始,開啟你的裏海-高加索探索之旅吧。
交流、合作可以留言
也可以加夜讀微信:guojizaixiankefu
(請註明你的職業及興趣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