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戰爭歷史片《1917》在大陸影院上映,該片由薩姆•門德斯導演,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等共同主演,該片曾獲今年第92屆奧斯卡電影金像獎上的10項提名,最終獲得了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三項大獎。提名過15次奧斯卡最佳攝影獎的攝影師羅傑•迪金斯繼《銀翼殺手2049》之後,再一次獲此殊榮。
該片的故事相對比較簡單,主要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兩名英國少年在8個小時內穿越敵軍封鎖,將寫有重要軍事信息的信件送到英軍前線,拯救了1600名士兵生命的故事。
《1917》超越了傳統的所謂鏡頭移動和調度的技法的長鏡頭,從而贏了世人的讚譽。一鏡到底的表現手法讓這部片子獲得了「只屬於這個時代的偉大作品」的稱號。這些幾乎不可能完成的長鏡頭讓導演和攝影師羅傑•迪金斯名氣大造,他徹底顛覆電影長鏡頭的表達方式,因為從那種角度看這個長鏡頭根本不可能實現。
而這部神作的導演薩姆•門德斯的背景和身世,卻更加的傳奇和精彩,今天筆者就帶你一起走進這位傳奇導演的故事,讓你領略一位電影奇才非同常人的人生故事。
薩姆·門德斯1965年出生於英格蘭雷丁,他的父親在一所著名的大學當老師,母親是兒童文學作家。可以說,他從小就在書香門第長大,這也為他日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雖然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因為長久不在一起,感情漸漸淡薄就離異了,但這並沒有影響小門德斯的成長和發展。70年代,他跟隨母親在牛津郡的鄉村生活,這裡的一切都陪伴門德斯度過了美好的童年。在母親的教導下,他一直成績優秀,中學時代是在頂尖私立學校——牛津大學附屬的莫德林學院學校完成。這所學校的學生,每年有三分之一左右被牛津和劍橋大學錄取,戲劇專業是該校的強項之一。門德斯頂著這些天生的光環,順利被劍橋大學錄取。
在劍橋大學,他迎來了自己職業生涯新的起點。大學期間,門德斯除了日常上課之外,往返於各個戲劇社團之間,業餘時間幾乎都用來鑽研戲劇理論和劇本,他研讀莎士比亞戲劇以及英國著名戲劇家的著作。在劍橋,薩姆·門德斯得以施展戲劇方面的才華,在戲劇社團接觸導演工作,門德斯在大學裡加入的戲劇社團名字就叫馬洛協會,該社團是劍橋著名的戲劇社團,這裡誕生了英國著名的戲劇家:大學才子派的代表人物叫裡斯託弗·馬洛,他跟莎士比亞同齡,也影響了幾個世紀英國戲劇的發展。必須承認,英國是戲劇家的搖籃,莎士比亞經典劇的光輝,讓英國戲劇文學獨領風騷幾百年。門德斯在這裡也充分吸收了英國人特有的戲劇智慧和才華。大學畢業後,門德斯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舞臺經驗讓他一畢業就進入倫敦頂尖的劇團從事舞臺劇工作。
薩姆·門德斯逐漸在行業裡面展露頭角,在英國戲劇界發展的順風順水時,好萊塢各大電影公司開始頻頻向他拋橄欖枝,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導演史匹柏。他看過門德斯執導的戲劇《奧利弗》和《酒吧》,印象深刻,當即從舊金山飛到倫敦要求和他一起執導自己的新片《辛德勒的名單》,這部電影的高潮部分,辛德勒在黎明前與全體猶太工人話別,史匹柏使用了大量象徵手法。攝影機環繞辛德勒運動,猶太長老、辛德勒、普通工人層次分明,整場戲分量沉重,精彩絕倫。史匹柏很會控制長鏡頭,雖然他的長鏡頭不超過3分鐘,但剛好足夠覆蓋整個場景,又不會拖延劇情發展,這些畫面節奏明快,信息量充足,讓人感覺不到長鏡頭的延滯感。薩姆·門德斯受到啟發,開始有意地嘗試各種不同的電影拍攝技術。
當夢工廠開始為[美國麗人]尋找導演時,經過史匹柏地推薦,門德斯也被考慮進來,但他並不是首選。因為當時的[畢業生]的導演邁克·尼科爾斯、[阿甘正傳]的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都在考慮之列,這部片子可以說是吸引了很多好萊塢知名導演,但最後夢工廠參考了各種意見之後,決定由門德斯執導這部耗資接近1個億的大片,而蒙德斯也不負重望,一炮打響好萊塢。2000年,薩姆·門德斯便憑藉[美國麗人]獲得第72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同時該片還獲得最佳影片獎(主演凱文·史派西拿下最佳男主角)。 這是門德斯從英國戲劇舞臺遠赴好萊塢首次執導電影後的成績,這也為他奠定了在好萊塢一線知名導演的地位,之後,一晃這二十年來,他作品數量雖然不多,但部部精品,如:《櫻桃園》《鍋蓋頭》《007:大破天幕殺機》《007:幽靈黨》等,俘獲影迷無數。包括2019 年年末,他大膽採用「一鏡到底」拍攝手法,執導的電影[1917]。
薩姆·門德斯的婚姻,也頗具話題性,他曾經的妻子是大名鼎鼎的英國著名演員凱特·溫絲萊特,她曾扮演《鐵達尼號》女主角羅斯。2009 年,凱特憑藉《生死朗讀》的漢娜一角,奪得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獎。2012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授予凱特大英帝國二等勳位爵士(CBE),表彰她對戲劇事業做出的貢獻。門德斯和凱特兩人於2003年5月結婚,這段婚姻維繫了7年之久,2010年3兩人因為事業和情感原因和平分手。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門德斯與凱特合作的影片《革命之路》,凱特憑藉該片獲得了第66屆美國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女主角獎。這是凱特與老搭檔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繼《鐵達尼號》後的再次合作,該片講述了20世紀五十年代,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復甦與思想變遷中一代人的情感與命運故事。
門德斯與凱特育有一個兒子Joe,孩子2010年出生。與丈夫門德斯離婚後,凱特從紐約豪華的公寓搬到了英國南部西薩塞克斯郡的15世紀莊園古宅裡,享受著質樸的田園生活,她在院子還養著幾隻雞。溫絲萊特日常也一直對Joe照顧地無微不至。夏日裡,凱特和孩子能歡樂地在蹦蹦床上蹦一整個下午。提起離婚後地生活,門德斯也表現得非常愜意,他坦言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大學時代,只是偶爾會想念自己的孩子和妻子。溫絲萊特提起自己的婚姻生活也非常淡定:「我當然知道,這個年紀的人結兩次、離兩次的確不常見,但我不是個拈花惹草玩玩罷了的混蛋,我為我的選擇負責,以往做出的任何選擇我都沒後悔過。正像我兩段婚姻開始的時候,我也是看得很清楚的,我知道結婚意味著什麼。」
電影《1917》從頒獎季最靚的「後生」,到奧斯卡鎩羽而歸,可以說一波三折。雖然最終與獎項失之交臂,但畢竟薩姆·門德斯和羅傑·狄金斯的才華讓世人刮目相看。儘管最後在奧斯卡金像獎上惜敗給韓國影片《寄生蟲》,未能獲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但《1917》此前已在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等頒獎禮上攬得眾多重要獎項。
觀看薩姆·門德斯的電影不存在任何理解上的困難,故事基本都是經典的三幕式結構,並且主題清晰,沒有晦澀的隱喻,猶如閱讀一本暢快書寫現代人困境的古典風格小說。
門德斯更像是在導演一臺舞臺劇, 將整個故事切分成多個單元, 每一個單元都有各自的節奏與氛圍, 相對獨立又前後貫穿, 單元時空間的更迭相當於舞臺上的換場。 更獨特的是, 每個敘事單元不光淡化聯繫, 拿掉其中的某一環節, 或是置換幾個環節的位置, 整個故事似乎依然成立。
《1917》中, 門德斯打破了單線敘事的局限, 為時空展示開拓了巨大的空間, 這樣敘事非但沒有導致戲劇張力的損失, 反而更增強了觀眾的注意力影片最終將探討的多個主題———英雄主義、 榮譽的價值、 家園與親情等———指向到一個母題: 戰爭的無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這就是門德斯獨特的敘事魅力, 將單線敘事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同時在不經意間融入了心理敘事和多條線索的影子, 大大突破了單線敘事的局限, 形成更具戲劇張力, 更具真實沉浸體驗的審美表。
已經50多歲的薩姆·門德斯留著絡腮鬍子,身材偏胖,他沒有那種所謂的英倫範兒。很多時候,薩姆·門德斯的電影並不是很難理解,但又引導影迷思考宏大的哲學和人生命題。我們或許不能稱之為門德斯在冷靜地看待生活,他是在以自省的態度對待生活:直面可能會暴露的風險,直面前方不同戰場可能出現的未知險境,直面人性本善卻無法保全性命的懷疑。
就如《1917》電影中的臺詞:「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 There is only one way this war ends. Last man standing.」(希望在戰爭中是件危險的事。戰爭中絕對的輸贏是建立在血淋淋的生命之上,生命隨之成為戰爭附屬品。)(文/騾子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