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主說:理工男如何變首富
文| 席越 轉自遇言不止
最近的一條熱搜,賣吸塵器和吹風機的詹姆斯· 戴森爵士,以61億美元的身價成為英國首富。
不僅如此,戴森在英國擁有2萬5千英畝的土地,規模已經超過了女王奶奶的資產。
▲戴森在總部附近擁有700英畝的土地。自己住的是一座18世紀喬治亞莊園。除此之外,他還擁有一家農業公司來打理自己的農田
有人說,是中國人的買買買將戴森送上了首富的位置。
遇言姐覺得——也真是這樣。
事實上,戴森的兩次重大轉折,都是得益於東亞市場。
第一次是,戴森剛起步時,由於英國市場對舊有品牌的保護,他只好將自己的吸塵器賣到日本。
80年代正值日本經濟最紅火的時期,日本的家庭主婦們一舉盤活了戴森。
第二次就是眼下了。
佔據50%銷售額的中國市場,將戴森推上了人生巔峰。
戴森吸塵器、戴森電風扇、戴森吹風機、戴森捲髮棒……一系列高售價、高顏值的產品在中國從網上火到網下。
▲有哪個姑娘不認識這支3,000塊的玫瑰紅色吹風機
戴森公司如今在全球僱有5,800名工程師。
更難能可貴的是,作為一家以工程師文化為主導的公司,戴森每周投入1千萬美元用於研發。
詹姆斯·戴森有個很有意思的創業理念,他說——
我從來不選擇手機之類的時髦領域,而是把大家都討厭的機器變得好玩。
因此,戴森投入的都是吸塵器啊、洗衣機啊、幹手機啊這些「無聊」的家電。
而且老爺子真的做到了,將煩人的機械做得好玩。
至少在遇言姐家,自從買了戴森V11,吸貓毛這個工作就被兩個娃搶著承包了。
▲大幾千的吸塵器,買的時候我嫌貴,一開始用就真香了。床上、地下、瓷磚縫,都能吸得很乾淨。無繩設計可以使用一個小時,也不用擔心電線不夠長。這真不是廣告的說
9歲喪父,靠資助讀完中學
詹姆斯· 戴森的祖父、父母,都在教育系統工作。
他的父親曾是一所私立寄宿學校古典音樂系的負責人。
不幸的是,在戴森9歲那年,他的父親因癌症去世了。
這使得戴森的母親和三個孩子的生活陷入窘境。
好在學校為這個家庭提供了獎學金等福利,允許戴森家的孩子在父親去世後留在學校。
戴森得以在9歲到19歲的10年間,在這所寄宿學校完成了中小學教育。
▲戴森就讀的學校Gresham School是一所1555年建校的私立寄宿中學,如今有800名學生
如今,學校當年做出的善舉也得到了湧泉般的回報。
去年,戴森向母校捐贈1,900萬英鎊,用以建造以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為核心的STEAM教學大樓。
▲能看出來哪個是戴森嗎?
這個項目的宗旨是:啟用最新的教學方法,配備最新的教學技術,在孩子們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啟發他們對於人工智慧的興趣。
戴森說:孩子們從6歲起就具有好奇心、專注力、創造力,想知道一件東西是如何製作的,但是這種特質在傳統教育體制中被衝淡了。
戴森自己也是從小就有著蓬勃的創造力。
一次,他為學校設計戲劇宣傳手冊,把翻頁的冊子改成了捲軸式,結果卻被校長不屑一顧。
以至於戴森在很小年紀就悟出一個道理——
改變事物,實現革新,必然要不斷對抗他人的阻撓。
父親過世後,戴森開始練習長跑。十公裡的比賽對他來說不在話下。
英國那些古老的私立學校,都有集體體訓男生的傳統。
寒冷多霧的清晨,學生們身著背心、短褲,在溼滑的林間跑步。
戴森說,自己善於長跑並非因為天生強健,而是有足夠的耐力。
劃重點——
對抗阻撓,足具耐力。
後來,這兩點完美對應了戴森吸塵器的艱難起家。
藝術家的審美
工程師的思維、堅韌不拔的耐力
戴森剛進入大學時,讀的是最沒有經濟前途的專業——美術。
戴森先在美術學院畫了一年畫,之後又學習了家具和室內設計。
除此之外,21歲戴森大學沒畢業就跟美術系的同學結了婚,可謂是妥妥的英年早婚。
在皇家藝術學院學習期間,戴森對構造與設計之間的聯繫產生了興趣,繼而轉向工程學。
在大學的最後一年,23歲的戴森得到老師的指導,聯合發明了一款海上運輸艇。
這條運輸艇被戴森的東家製造出來,速度是50英裡/小時,載重為三噸,當時主要用於石油業和建築業。
▲戴森的老師是發明了四輪驅動輪椅的傑裡米·弗萊。這條運輸艇面世後第一年賣掉了200臺,1973年,埃及與以色列打仗時購買了五臺
幾年後,戴森拿出了第一個自己的獨立設計——獨球車。
有天戴森在院子裡幹活的時候,獨輪車陷到了泥裡,費了老勁才推出來。
於是戴森考慮設計一款能適用於沙泥地面的工具。
後來,戴森還為這款手推車申請了專利,並在77年獲得了一個設計獎。
獨球車推向市場後大受歡迎,佔據了50%的份額,一年就賣掉了4萬5千輛。
然而,不久後這個設計被人竊取,美國一家廠商也開始仿造。
這使得戴森的獨球車未能進入美國市場。
1974年,27歲的戴森註冊了自己的創業公司。
他轉讓了獨球車專利,獲得了20萬鎊的資金。
就在那一年,戴森買了一臺家電巨頭胡佛公司生產的吸塵器。
彼時,吸塵器使用一個內置垃圾袋,裝滿後取出丟掉,再換上新的袋子。
父親過世後,9歲的戴森開始幫母親做家務。
他說自己最討厭做的事情就是換垃圾袋。
當時的吸塵器原理是使用內置垃圾袋。
因為垃圾袋的排氣孔容易被毛絮堵住,導致吸力下降,吸不進袋子的垃圾都滯留在吸塵器裡。
一開蓋子,塵土飛揚,還要自己一點一點收拾乾淨。
直到戴森自己成家立業,也開始每天做家務之後,他發現吸塵器的問題一點沒改進。
戴森家附近有家伐木作坊,作坊用旋風裝置分離木屑。
受到這個啟發,戴森決定設計一款不需要換垃圾袋的真空吸塵器。
當時,戴森問妻子——
如果有一臺不需要換垃圾袋的吸塵器會怎樣?
太太說:那就太好了。
戴森又問——
但是不使用垃圾袋的話,你要自己傾倒灰塵毛髮,這樣也可以嗎?
太太說:可以接受,反正即便有垃圾袋,灰塵還是會灑出來。
▲戴森談起自己的妻子,總是說:我老婆太棒了
儘管太太支持戴森,股東卻不同意造吸塵器的做法。
原因是:你能想到的主意,吸塵器巨頭胡佛公司也能想到。如果能做胡佛早做了,怎麼會輪得到你戴森。
由於方向理念不合,戴森被趕出了公司。
1979年,32 歲的戴森失去了工作,還有三個孩子需要養活。
不僅如此,他也沒有去應聘新的工作,而是窩在家中研究吸塵器。
他將自己的房子做了抵押貸款,成立了戴森公司。
每天的研發是——白天去伐木作坊看機器分離木屑,晚上在家用紙板製作吸塵器模型。
這一宅就是5年。
唯一的家庭收入來源是在大學裡教藝術的妻子。
為了補貼家用,戴森的妻子除了在大學教書,還在自己家中開了個繪畫班。
生活費捉襟見肘,這對夫妻就自己種菜,自己給孩子們做衣服。
一個大男人,不外出、不工作,天天呆在家裡號稱搞發明,怎麼看都像不靠譜的民科。
能容忍丈夫這麼個搞法,戴森的妻子也是不一般。
▲戴森畫的草圖,用紙板做出的吸塵器模型
從1979年到1984年的5年中,戴森總共做了5,127個模型,終於設計出一款不需要垃圾袋、依靠離心力收集灰塵的雙旋風吸塵器。
最初,缺乏資金的戴森打算把專利賣給大廠。
他帶著自己的設計,信心滿滿地拜訪了史丹利百得、伊萊克斯、胡佛等數十家歐美知名公司。
「當時的我有點理想主義,覺得那些廠商看到我的設計,一定驚喜地在辦公室跳起來。」理工男戴森說。
結果恰恰相反。
戴森先是遭到了廠商們傲慢的對待。
其中,胡佛公司最為刻薄。
胡佛公司在接見戴森之前,要求他先籤署一個協議,同意會面中提到的一切想法都歸胡佛所有,否則就不與戴森見面。
好不容易見到廠商,對方看過戴森的原型機後,先是對設計表示一番讚賞,之後便客氣地送他離開了。
原因之一是,廠商覺得用戶不會想在倒垃圾的時候,親眼看到收集起的汙垢。
原因之二則是戴森不了解的潛規則——
更換吸塵器垃圾袋是一門生意,就跟如今更換印表機墨盒一樣,廠商出於自身利益要保護舊有的吸塵器市場。
這讓戴森失望極了。
▲有些大廠,比如史丹利百得和康奈爾,他們的設計部看好戴森,但卻受到專利部的阻撓
從賣專利到融資創業,步步都是坑
誰想到一籌莫展的戴森,意外地在日本獲得轉機。
1985年,一家日本的電器公司在取得授權後,跟戴森一起對吸塵器進行改造。
這款粉紅色的新品取名G-Force,售價高達2,000美元,比如今的產品還貴。
▲這款粉紅色的G-Force節省空間,適合擁擠的日本城市住宅
然而就是這款離奇高價的吸塵器,在日本一上市便大受追捧,成為富有家庭炫富的工具。
由此也可以看出來,泡沫經濟時代的日本人是怎麼燒錢的。
日本市場的成功讓戴森喘了口氣,然而好景不長。
安利公司以意圖購買專利為由,要求戴森寄來原型機和設計圖。
之後,安利擅自使用戴森的技術做出一款新產品出售。
戴森不得不起訴安利,以一己之力對抗大廠。
這場官司一打數年,直到1991年才以雙方和解告終,幾乎把戴森拖破產。
由於之前連番被歐美大廠拒絕,戴森決定自己生產自己的設計。
他說:我本來沒有想要成為企業家,我只是對產品本身充滿熱情。但是,與現在成為我競爭對手的那些人見面,浪費了我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然而,決定自己製造產品的戴森,還是遇到了沒想到的困難。
最首要的問題是,風投和銀行都不肯借錢給他。
這導致戴森對金融系統意見很大,戴森公司至今都不願意跟人借錢,也沒有上市。
戴森在融資這件事上耽擱了2年,好不容易從銀行得到85萬美元。
據說銀行經理的妻子試用戴森吸塵器後很喜歡,這位經理才下定決心給戴森批了一筆商業貸款。
拿到資金的戴森在英格蘭建立工廠,通過寄產品目錄郵購的方式搞直銷。
之後不久,英國的百貨公司也開始出售戴森吸塵器。
隨著越來越多的零售商開始銷售,兩年後,戴森成為全英國最暢銷的吸塵器。
▲戴森DC01吸塵器於1993年在英國上市,在1995年初成為英國最暢銷的吸塵器。到2001 年, DC01佔據了英國吸塵器市場 47% 的市場份額
2002年,戴森帶著真空吸塵器戴森DC07進入美國市場。
當時,主流吸塵器的售價在100美元,戴森DC07的售價是400美元。
一位零售商不解地說——
「戴森不僅售價超出同類,而且幾乎全由塑料製成。它的設計翻腸倒肚,透明垃圾桶中可以看到噁心的汙垢。如果我是傳統吸塵器生產廠家,我才不會為戴森的入侵而緊張。」
話音未落,就被打臉。
2002年,戴森在美國的銷售額比預期多了10倍,百思買、Home Depot、Sears、Bed Bath&Beyond等家電零售商都開始售賣戴森吸塵器。
明黃色的設計和玩具式的機身,使用戶擺脫了不愉快的家務陰影。
戴森成為吸塵器行業的領導者。
到2005 年,戴森拿下了美國 20% 的吸塵器市場份額。
這期間,也有其它廠商推出了旋風吸塵技術。
戴森起訴過其中一些廠商,但由於抄襲者眾多,管不過來的戴森只得放棄了追溯。
遇言姐說,論小家電,東亞的需求比歐美大。
美國人對於傻大笨粗產品的容忍度高,許多家庭仍然在使用幾十年前的產品。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成為繼日本之後,戴森的又一個福地。
2012 年,戴森進入中國,正好趕上了電商崛起和消費升級的東風。
就這樣,在中國人民的幫助下,戴森坐上了英國首富。
▲從 1979 到2020年,內因+外因,戴森用了40年登頂首富
工程師思維是決勝點,工程製造是立國之本
很多人說戴森的成功是善於營銷。
但遇言姐覺得,戴森的工程師思維才是關鍵。
什麼是工程師思維呢?就是——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做出假設,求證並確定方案。
其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身的理論水平是成正比的。
提到工程師思維的人,遇言姐能想到的還有造火箭的馬斯克,以及《火星救援》中種土豆的馬特·戴蒙(確切說是這本小說的作者,NASA的工程師安迪·威爾)。
這些人都是用第一原理思考的人。
什麼是第一原理呢?
就是一把抓住問題的根本,抓住最無可迴避的那個點,而不是琢磨怎麼修補改良。
比如馬特·戴蒙種土豆需要水,他想到的是化學基本的原理——
用2倍的氫氣與氧氣燃燒產生水。
比如馬斯克搞交通,首先想到的不是去造更快的火車、更快的飛機,而是物體在真空中的阻力最小。
因此,他得出的結論是在真空管道中跑磁懸浮列車。
比如戴森做幹手機,他想到的不是加熱乾燥,而是把水從皮膚上除掉,這樣速度更快。
工程師思維,放到公司中,就是——
以工程師為主導,而不是什麼大數據、PPT、市場調查。
做什麼、怎麼做,提供給市場何種產品,全都由工程師說了算。
戴森尤其認同福特汽車創始人的一句話:
「如果我問人們想要什麼,他們大概會說:跑得更快的馬。」
在閱讀戴森的採訪時,讓遇言姐印象很深的是,他說:英國要回到設計、工程和製造領域。
他說——
我們的文化是自上而下的,認為讀書高貴,生產製造低賤,英國在戰後放棄了製造業,而投入到金融產品和文化產品中,這是不對的。
舊經濟比新經濟的利潤更高,它從出口中獲得了更多收入,並僱用了更多的員工。
要富國就需要出口。
▲2009年,戴森推出了不帶外部葉片的風扇
▲:這個捲髮器2018年在京東上市後,1秒賣光。不過遇言姐覺得不是很好用,每次捲起的發量太少了
▲這款會滾動的吸塵器不知是哪個型號,看起來蠻有趣的
後來戴森設立基金會,積極給教育界捐款,以支持工程學。
除了給自己就讀的寄宿學校捐贈了1,900萬英鎊外,他還給帝國理工學院捐贈了1,200萬英鎊,又給劍橋大學捐了800萬英鎊。
此外,戴森宣布將在5年內投資1,500萬英鎊建立一所新大學——戴森技術學院,提供帶薪工程學本科課程。
戴森說,自己想為喜歡工程學的孩子們提供與傳統教育不一樣的選擇、能邊學習邊工作的機會。
▲戴森的產品並非個個成功。他投入5億英鎊,研究多年的電動汽車就因為造價高昂、無法盈利,而不得不放棄。但是戴森說對固態電池的研究不會停下
新冠肆虐,戴森公司僅用10天就開發出可攜式呼吸機。
後來,英國政府又說不需要這些呼吸機了。
戴森說,公司會自己消化掉2,500萬英鎊的已投入資金,不向納稅人需求補貼。
戴森的三個孩子——
老大艾米麗曾擔任過Paul Smith的設計師,後來在諾丁山開了一家獨立設計師店;
小兒子山姆是個音樂家,擁有自己的唱片公司;
長子傑克是一位照明工程師,被外界認為是戴森的接班人。
每個孩子都獲得了價值1,500萬英鎊的股票。
在遇言姐看來,戴森的可貴不僅僅在於成為登頂福布斯的英國首富,而是一個腳踏實地的工程男也能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1998 年,戴森被授予大英帝國勳章;
2005 年,戴森當選皇家工程院院士;
2007 年,戴森被加冕為爵士。
戴森的公司文化也是很工程師式的——一切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組織模式。
上下級管理扁平化,不講意識形態,不講誇誇其談,只信奉「正確」、「管用」、「可行」,以及 「實踐是判斷真理的唯一標準」。
如果一個國家的富豪排行榜上多點像馬斯克、戴森這樣的理工男,應該是件更讓年輕人覺得激勵的事吧。
ps.關於國外大佬的生活畫風,之前寫過《87歲巴菲特身價千億,不住豪宅不開豪車,快樂是早餐吃麥當勞》等文章,在商務範主頁對話框中回復「國外大佬」就可以查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