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3月14日,
電影《流浪地球》票房達到46.16億,
不僅成為中國影史票房第二高的電影作品,
也是一個多月以來最受關注的文化現象。
《流浪地球》的嘗試是否為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開啟了一扇大門?
《流浪地球》為什麼出現在當下並受到歡迎?
中國科幻電影相對於好萊塢處於什麼樣的水準?
3月13日,《流浪地球》導演、從山東走出去的電影製作人郭帆接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專訪,暢談《流浪地球》製作的臺前幕後。
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郭帆剛從美國回來,目前《流浪地球》正在北美地區上映,郭帆參加了影片在美國部分場次的影迷見面會。
郭帆介紹,《流浪地球》目前在北美地區的票房是580萬美元,是近年來華語片在北美地區的最高成績,
「一開始是在64家影院上映,現在大約是100家,主要是華語觀眾,反響還是比較好,上座率都在90%以上。」
郭帆介紹,《流浪地球》的非華語觀眾相對較少,
「美國觀眾的觀影習慣是不看字幕,而咱們的《流浪地球》以中國普通話為主要語言,非華語觀眾接受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
即使不算在北美地區的優異成績,《流浪地球》已然「火了」,郭帆表示,影片確實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但我個人沒有這個『火了』的感受,生活和心態上也沒太多的變化,因為之前《同桌的你》上映的時候有類似的經歷,所以這次就會平淡很多。只是《流浪地球》票房過十億的時候,我鬆了口氣,這個時候影片基本保本了,不虧錢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會有機會做後面的項目。」
在《流浪地球》上映前,郭帆承認自己非常忐忑,有一場點映是針對科幻界的知名人士的,也包括劉慈欣老師在裡面。在那場放映時,郭帆在影片開場熄燈十分鐘後,才溜著牆邊兒進去,坐在角落裡,暗中觀察大家的反應。
郭帆的忐忑,源自於《流浪地球》這部作品的來之不易。從籌備到上映的四年間,《流浪地球》其實每天都會遇到新的困難,各個方面都有,甚至在前期準備過程中,因各種原因項目差點夭折。但在郭帆看來,最大的困難還是來自於信任,一開始這個項目的團隊只有兩個人,來自外界的審視都帶有懷疑的意味,為什麼是你?你有什麼能力?你能不能做好一個科幻片?一切都靠一點點的努力去證明。從故事大綱到劇本,從3000多張概念設計,到8000多張分鏡頭畫稿,一個關於電影大致的雛形逐步清晰,從而慢慢讓合作夥伴建立起信心。團隊人員,也從兩人到最後的7000餘人,共同完成這樣一個項目。
出生於1980年的郭帆是山東濟寧人,目前「火了」的《流浪地球》,不是郭帆的第一部作品,2011年,郭帆自編自導電影處女作《李獻計歷險記》上映,並於次年獲得第16屆韓國富川國際電影節最佳亞洲電影獎,不過影片的票房並不理想。2014年,郭帆執導的第二部導演作品《同桌的你》票房大賣,同年影片獲得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大獎和第10屆中美電影節金天使獎。
從《李獻計歷險記》到《同桌的你》再到《流浪地球》,郭帆的成長非常明顯。郭帆承認,在《李獻計歷險記》上映後,自己進行了深刻思考和改進,寫了三萬字的總結,提醒自己在之後作品中著重考量觀眾需求和藝術追求之間的平衡點,
「在《李獻計歷險記》中,我創作的自我表達算是比較多的,到了《同桌的你》,我的自我表達可能不到一半。《流浪地球》中自我表達可能佔比不到一成,但也可以說自我表達和觀眾需求融合在了一起,兩者的統一性比較好。」
在郭帆看來,從觀眾需求說,《流浪地球》或者說科幻片在2019年到來正逢其時,
「科幻電影從屬性上講和其他類型片有一個不同之處,在於它和國家的綜合國力是息息相關的,比如說前段時間中國玉兔登月,證明了我們的科技實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觀眾看到電影裡的中國太空人和空間站,才會有信服感。」
《流浪地球》有許多具有中國文化特徵的設置,
「電影有很多中國式的情感元素在裡面,比如父子關係。當然,我們也在電影中建立了一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比如最後救援任務的完成,其實是有很多其他國家的參與。」
郭帆說,文化表達上的差異,是中國科幻電影和好萊塢大片的本質區別,
「我們是面朝土地背朝天的民族,而西方是面朝大海仰望星空的民族。我們對土地的那個深厚的情感與西方是不同的,所以我們的影片中才會出現帶著地球去流浪的設置;第二個是集體主義的精神,發動機壞了,不是超級英雄來救援,是無數個救援隊出發集體行動。
「對於我本人來說,我一直就是想拍科幻類型的電影,我當導演就是為了拍科幻電影。」
郭帆說,自己的第一部電影《李獻計歷險記》就是一部科幻電影,但促成《流浪地球》這樣的大製作科幻電影的,一方面是劉慈欣的原著,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嘗試更完備的工業流程,
「2014年,我們幾個導演去美國學習,看到了和好萊塢電影工業的差距,我們和好萊塢的差距主要存在於電影工業化中,打個比方說,我們還是手工作坊,但是好萊塢的工業體系已經達到了產業化。而做科幻電影,可以很好地歷練這種工業流程,從美國回來後,我們這幾個導演都在嘗試做科幻電影。」
《流浪地球》的成績有目共睹,不過郭帆很清醒,不管是科幻片還是整個電影工業,華語片同好萊塢差距明顯,
「從拍攝和實際製作中,我們還存在25到30年的差距。當然,因為現在的全球化、網際網路的發展和新技術的使用,比如3D列印,VR技術等,我堅信我們可以通過十年的時間來追趕上。我們的後期特效與好萊塢也存在著10到15年的差距,目前只能夠達到他們的中遊水平。」
儘管與好萊塢差距明顯,《流浪地球》的標本意義依然不小,影片有75%的特效是由國內團隊來完成的,另外25%是韓國和德國的團隊完成。郭帆說:
「我們從海外團隊中學習了很多的經驗,也利用他們的成果來激勵我們國內的團隊。」
之前業內有一種聲音,認為中國觀眾對好萊塢和中國科幻片的寬容度不一樣,觀眾對本土科幻片的寬容度相對低一些,認為這是國產科幻片難拍的另一原因。對此,郭帆表示自己並沒有太受這方面的困擾,
「其實在《流浪地球》之前,在整個電影市場,國產電影的市場佔比已經超過6成,高於好萊塢製作,這樣的比例已經持續了好幾年,國產片包括國產科幻片都應該自信。」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倪自放
編輯:daidai
複製下方關鍵詞 並回復獲取精彩內容
丨濟南網紅外賣丨山東人倒裝句 丨冰淇淋盤點丨
丨零食冷凍大體驗丨臥底濟南Apple零售店丨
丨濟南小龍蝦外賣丨小眾飾品丨趣聽丨福利丨
丨我想撩一下晚報菌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