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鵝,鵝,曲項向天歌。」也許大家到現在都還記得這首古詩,記得詩人駱賓王的神童故事吧。作為小學課本必背古詩,《詠鵝》怎麼也要位列「每個人都會的古詩」行列。
當然,「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不可能只有這麼一首歡快而渾然天成的詩詞。今天就來分享一下駱賓王豪氣和瀟灑的一面,看看駱賓王晚年的作品《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
邊烽警榆塞,俠客度桑乾。柳葉開銀鏑,桃花照玉鞍。滿月臨弓影,連星入劍端。不學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這是一首送別詩,駱賓王卻寫出了一種豪俠壯美,格調高亢而胸襟開朗,讀起來甚至帶有一點浪漫主義色彩。
首聯點明背景,用到了「榆塞」的典故。據《漢書》記載,驍勇善戰的蒙恬將軍當年帶領手下擊退了匈奴後,開始用石頭建長城,種榆樹當屏障,而後「榆塞」就用來指代邊關。此時邊關燃起了烽火,也就是在說,敵軍就要來了。
這時,詩中的主人公,「俠客」心中的情緒也被點燃了,他刻不容緩地加入了戍衛邊疆的隊伍,已經度過了桑乾。為了正義之戰,雷厲風行的「俠客」抱著勢在必得的心理。簡單的敘事,卻被駱賓王寫得陡率有力。
接下來,作者連用3個反寫,分別從語序、語境、史評3個方面,寫出了內心深處對友人的寄望和提醒。
語序倒置的頷聯,寫的是友人的好身手,翻譯過來意思就是「銀箭頭射穿了柳葉,馬鞍上映照出桃花」。一箭射穿柳葉,來源於成語「百步穿楊」,故事中的養由基,就是能在百步之外,一下子射中柳葉的神箭手。「開」字簡潔明朗地點明了友人箭無虛發,射藝高超。
而馬鞍能夠照出桃花,則說明了此時駿馬正在飛馳,因為只有馬奔跑的速度夠快,馬鞍才會閃閃發光。駱賓王烘雲託月,從側面寫友人的俊逸瀟灑,非常生動傳神。
之後,詩人覺得這還不夠表達友人的颯爽英姿,又繼續寫道:十五的月亮看到他拉開弓箭,趕緊模仿那弓箭變圓,天上的星星看到他舞劍,一下子飛入了劍端。
一般人會這麼寫:他拉弓箭,能把弓箭拉得像是十五的月亮那麼圓,他舞劍,出鞘後的劍端閃閃發現,遠看就像是群星。而作者筆鋒一轉,反過來寫天上的月亮和星星才是模仿著,思路更加新奇巧妙,也進一步表現了友人的所向披靡。
這樣的俠客讓駱賓王想到了荊軻和他的易水之歌。但駱賓王終歸是不走尋常路,當別人都在讚美荊軻勇氣可嘉,駱賓王卻不喜歡荊軻的悲劇結局,他勸友人,千萬別學荊軻,別學他武藝不精空有熱血,別學他驕傲自滿不講方法。
整首詩大氣磅礴,將俠士的一身劍氣寫得淋漓盡致,也表達了自己的美好寄望,字裡行間有武俠小說的瀟灑,不得不讓人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