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影視行業與其他多個行業一樣,都經歷了疫情帶來的大的發展「冷環境」,自動放緩了發展腳步。二季度末,行業公司陸續進入「復工復產」期,稅收、租金減免的政策落地,相應的文化產業發展扶持性資金也相繼到位。
那麼2020下半年,影視行業是否將進入一個更加「熱乎」的回暖期?據傳媒內參採訪了解,一部分從業者的疑慮和猶豫仍然存在,一些新的問題值得引起注意和解決。
上座率限制,片方不敢上映新片
7月以來,「允許低風險地區院線開門營業」的消息成了又下半年影視行業迎來的第一個「積極信號」,緊接著上海電影節經歷了延期風波之後,正式於7月25日開幕。但是可以發現,目前宣布上映的影片很多是老片,還有零星一些相對中小成本的製作,比如扣準暑期檔播出周期的動畫電影《愚公移山》、兒童片《第一次的離別》等。
而被影迷期待已久的《八佰》《唐人街探案3》等作品仍然沒有定檔的消息。一位行業知名影人表示,「選擇這個時間不上映,或考慮到30%的上座率限制對票房的影響,一些電影作品投資額度較大,在放映地區、上座率限制情況下,恐怕要賠錢。」
目前,華誼、光線、博納等重點公司的商業化製作還沒有做更多明確的映前公開,大家都還在觀望,等待一個更好的上映時機。往年上海電影節期間各大片商輪番上陣的「之夜」活動也基本銷聲匿跡,相應的新片發布會、片單發布預告的目前也很少。
總體來看,一方面是因「疫情」配合主管部門的要求而選擇控制活動的舉辦,另一方面也與保守型的市場策略、在困難時期控制支出成本有關。
老劇新播、新劇變老,積壓劇陷入死循環
2020年以來,平臺播出了多少「積壓劇」?《愛我就別想太多》《下一站是幸福》《雲飛絲路天》等劇集經歷了超兩年、三年甚至五年的等待期才得以「幸運」播出。老劇剛剛新播,還有一批近一兩年製作完成的熱門作品在播出上卻出現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上」的情況,尤其是一些古裝劇。
在古裝劇播出體量大大壓縮的情況下,古裝劇積壓卻是更加嚴重的,有很多劇因為主角涉事、積壓太久幾乎已經沒有再見天日的可能。此前《如懿傳》轉網播是一種「自救」,但某古裝大劇的編劇表示,《如懿傳》的時代可能還可以高價出售版權,但是現在劇集價格被砍了很多,「現在網播可能會賠死」。
既然題材類型不受待見、轉網播又存在賠本兒風險,那麼只能繼續等下去?實際上,很多公司都在多方公關,先拿到播出的「通行證」,但是想播出還賣高價恐怕很難,部分項目只能「賤賣」。
重大題材同質化,面臨較長 「去庫存」周期
近三年來,重大題材影視作品的創作進入一個迅猛擴張期,包括國有影視製作機構和民營影視機構在內的多家公司都紛紛申報該類型,很多也受到了當地宣傳部門的扶持與資金補貼。但是,有限的播出資源、有限的播出節點,讓片方倍感壓力。
根據國家廣電總局推介的劇目,3月受推薦的扶貧劇多達22部、7月受推薦的「抗戰」題材作品多達24部。以上兩種題材,加上「抗疫」「抗美援朝」等相關主題的作品,國內播出平臺起碼要花數月才能完成所有作品的播出工作。
重大主題作品往往具有鮮明主旋律、正能量風格,平臺之間既需要有所差異化的劇集播出,也需要篩選優質作品,才能為自己的收視贏得競爭優勢。此外,某一個平臺也不能連續播出主旋律劇集,為了平衡觀眾的口味,播出平臺往往要穿插一些都市情感類、家庭生活類等現實題材的作品。
因此,重大主題作品不能多家平臺天天播,也不能一個平臺連續播,必然有一部分作品因製作不佳、特色不足而形成積壓風險。
「三抗」題材走熱,扶貧劇播出「變冷」
7月17日,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召開全國廣電系統電視電話會議,部署調度抗戰題材、抗美援朝題材、抗疫題材電視劇播出工作,「三抗」題材成為接下來影視劇播出的新熱門。而在今年3月,「扶貧劇」也得到了總局的重點推介。根據推薦劇目名單,有9部作品處於發行階段、2部完成審片、4部於二季度完成製作、3部於三季度完成製作、4部於四季度完成製作。
截至目前,已經完成發行並播出的僅有幾部,大多數作品處於仍未實現播出的階段。而隨著下半年「三抗」題材作品成為新的推介播出類型,扶貧劇的播出空間將大大壓縮。傳媒內參在採訪某省級廣電集團下屬影視製作機構負責人時,對方表示,「目前手上的一部扶貧作品早就送到了包括央視在內的多家平臺進行審片,但是還沒能取得播出。下一步恐怕還要經歷一個等待期。」
綜合來看電影與電視劇製作公司的發展情況,主動選擇影片不播、被動等待電視劇播出兩方面都代表了一部分影視公司當前發展的一種「觀望」狀態。在播與不播之間,成本能不能收回來是一大考慮,政策變化也成了最大的「不可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