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高考語文改革,語文成了決定成績的關鍵科目。佔據語文成績半壁江山的作文引起了一輪又一輪的熱議。在作文教育舞臺上,有一群大放異彩卻默默無聞,厲兵秣馬卻潤物無聲的作文專家,他們或在教壇精心耕耘,著作等身;或在教培領域另闢蹊徑,砥礪前行,助無數學子創新,考試提分。然而,他們的作文理念與觀點以及他們的作文課程,同時也備受爭議。
第一名:黃玉峰
復旦附中的黃玉峰老師提出"語文的差距是人生的差距"的口號,把語文尤其是作文的重要性提到"人生必修課"的高度,提出要學"大語文"和"真語文",不學"非語文"和"偽語文"的理念。黃、朱兩位老師認為,"學會觀察、投入真情、注重體驗、注重感悟、解剖自我和發現美"是獲取寫作源泉的關鍵。
黃玉峰老師的課程裡提供了許多讓學生感悟和體會生活的美文,著力培養學生的感悟力,為學生提升思想情感和語文素養指出了重要途徑。他們作了學生廣泛閱讀和積累感悟的推手,功不可沒。爭議在於,美文評析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作文方法的指導。
第二名:張思敏
張思敏老師是華南師範大學文學碩士,思敏提分作文創始人,五思五敏文案寫作理論發明人、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兒童發展研究中心、北京開放大學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曾榮獲過新浪五星金牌名師人氣獎。張思敏老師專業從事中學生作文培訓15年,既有一線實踐經驗,又積累了豐富的作文培訓經驗。
張思敏老師認為,萬事萬物都統一於"關係"這個範籌之中,學會設置關係,處理"關係"問題,在"新關係"中重新思考,才能從源頭上解決作文問題。為此張思敏老師提出了"五思五敏"系統,其中的"話題整合"、"低處顯質"等方法,把人生哲理、作文方法融匯貫通,使其培訓課程創新、高效、實用,曾幫助上千名學子因為作文提分而升入省市級重點中學和國家一流重點學府。
張思敏老師酷愛寫作,在輔導學生的過程中,她往往不拘泥於點評,自己也下水與學生一起寫作,還經常對學生的作文進行現場診斷,深厚的個人專業功底深受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爭議在於,張思敏老師過於低調,常居深圳,專注鑽研深圳中考作文。作為一個實戰派作文專家,張思敏老師卻經常專注於作文的現場診斷,疏於普及宣傳作文方法,以幫助更多學生解脫作文困擾。
第三名:王白雲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王白雲老師的寫作課程注重案例分析,針對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已經遇到或將會遇到的問題 求得解決的方法和途徑,讓學生在鑽研案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範式,加以研習、揣摩與再創作,最後形成自己的寫作方式。
王老師的教學課程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加上訓練環節區分課內與課後,使學生的訓練更有針對性。爭議在於,案例篇幅過大,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作文探索的方天府。
第四名:徐飛
蘇州工業園區中學的徐飛老師的原點作文課程,突出寫作素養與人文主題的深度融合,注重作文的趣味性,表達與養育,提出寫作是種"精神創造"的觀點。
原點作文課程選擇經典和佳作為文本,同時安排了分解性的訓練,讓作文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在"為分數計"與"不為分數計"之間用心平衡的徐飛老師的系列課程堪稱學者良心課程,讓人敬佩。
爭議在於,由於選文篇幅長度和選文過多的原因,使課程的可操作性受到影響 在讀寫融通之間如何平衡仍需探索。
第五名:楊林
楊林老師倡導學生在作文中表現自己的學習、生活經歷與感受,表達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提出作文教育的序列化、章法性、應用性的觀點,在作文教學中設置專題 ,注重專題之間的相互關聯與遞進關係。
學生學習楊林老師的作文教程能夠得到有計劃、有章法 有序列、能應用的作文課。中學生正處於主觀性和隨意性都比較強烈的階段,這樣有計劃有章法地學習,使中學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自身的弱點,有所獲益。
楊林老師的系列課程讓寫作這種無形的創作過程轉化成有形,為作文輔導提供了範例。爭議在於,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難免陷入格式化,受拘謹的狀況。
第六名:雷其坤
北京市第十中學的雷其坤老師認為,打破思維定式,方可推陳出新。創造性很強的人,善於逆向思維,從而發掘出不同的文章角度。因此,思維是作文的關鍵,必須著力於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雷老師的作文訓練課程幫助學生發展思維的圓通性、 辯證性、嚴密性和條理性。課程提出的途徑與方法堪稱頭腦風暴,學生堅持練習,創造性思維得以得升。
爭議在於,思維訓練只是提升作文能力的一個方面,輔以表達能力與寫作方法等方面的訓練,作文能力才能全面提升。
第七名:林明進
林明進老師是臺灣頂尖高中臺北建國高中的老師,有著30年教學經歷。林老師認為,要建立一套有目標、有步驟的語文表達能力進階計劃,培養學生貫通的、有源頭的寫作能力,以幫助學生利用文字創作,輔以適當的方法,寫出有意義、有細節的文章,逐漸練出語文表達能力的絕活。
林老師的作文課程系統全面,從作文的表達訓練再到應試訓練的各種寫作都一一講解。爭議在於,由於課程過於追求內容的全面性,所引文章與例子篇幅過短或乾脆省略原文 ,只有作者評述,這樣學生學習起來難免幹擾了閱讀感受,使課程的可操作性打了折扣。
第八名:劉再平
劉再平老師認為,文無定法,文亦有法,只有從有法才能走向無法,只有從模仿才能走向創新。他給出了一套有實踐的方法,注重講解各種文體的技巧方法,每個方法都輔以相應的範文。
爭議在於,課程因為過分的注重系統的讓學生學習寫作技巧和方法,難免失去了文章之美的感受,陷進機械式的學習中,久而久之,使學生感到為文仿如為數,為理, 從另一個角度使學作文的樂趣受到影響。
第九名:施清杯
福建石獅一中的施清杯老師主張中學生必須懂點邏輯思維,邏輯思維是寫好作文尤其是議論文的基礎。因此,施老師從邏輯問題的角度設計課程,講解基礎運用和要領,以提高中學生寫議論文的邏輯性。
在中學階段,與邏輯基礎相關的課程開展的很少,適合中學生閱讀的邏輯基礎讀物也很少。在此大環境下,施老師的課程為學生訓練邏輯思維能力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爭議在於,邏輯思維只是學生寫好議論文的一個方面 一個基礎。在作文中過分強調邏輯思維,有時難免讓學生放不開手腳,過分關注文章的邏輯性。
第十名:成曉春
太原十九中學的成曉春老師強調,作文其實是一個從形象落筆,以形象完成作文片斷的轉換,再以形象結尾的過程 ,形象敘寫必須滲透於作文的敘事之中。
可以說,成老師高度概括了文學類作文寫作的本質,成老師介紹的"形象描寫三句到位"找尋形象的契機"等方法 給學生指明了把文學類作文寫具體生動的有效方法。
爭議在於,成老師的課程在編排上有點雜亂,學生個人使用難以按章索驥。
正由於有了這些有爭議性的作文專家,中國作文教壇和教培領域異彩紛呈,也給學生們提供了更多更豐富的指導與意見。期待中國出現更多的作文專家,以更真誠和更鄭重的態度,做更多的良心課程,幫助更多孩子改善作文狀況,提高人文素養,進而提升整個民族的素質。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