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脫口秀大會》第三季高峰決戰落幕,說唱型選手王勉奪冠,但最紅的恐怕不是他。
比賽結束,我們記住的有誰呢?除了王建國、呼蘭這些老面孔;
打著女性主義標籤,以懟人聞名的楊笠;
還有為脫口秀人士熟知,但曝光度不怎麼高的周奇墨;
把「貌不驚人」當成隱藏實力和內容輸出的何廣智;
和用嘲諷甲方博得網民共情的楊蒙恩。
該季度一大看點就是老面孔與新面孔齊飛,老面孔遭受新人輩出的挑戰,新面孔裹挾著虎虎生風無知無畏的活力。
超越自我是難事,新人上位更難得,後者帶來的信息刺激是節目保持話題度的方式之一。就比如這次的「雪國」CP,李雪琴在這個節目大放異彩,反之,這個節目也需要她。
李雪琴突出的標籤是一個網紅,獲得了吳亦凡等人的接連回應,在抖音一路積累了六百多萬粉絲。
她的抖音內容主要圍繞生活小事、相親、東北文化展開,基本屬於無主題,如果非要說,那就是生活無主題。給大家的觀感是這個人喜歡搞笑、有趣、沒有攻擊性,哪怕遇到偶然的糗事也微微一笑,輕鬆對待。
習慣認識中,網紅是膚淺的、無腦的,給大家帶來哈哈一笑,或者靠炒話題,或者靠顏值身姿,看著他們靠著一張嘴皮子輕鬆掙錢,不創造社會價值。
很多人也就先入為主,把做網紅當成低成本、低門檻的行業,因為自己當不了,那就靠詆毀別人來安慰自己。
直到人們發現,李雪琴是北大畢業的,留學過美國紐約大學。戲劇性的反轉也就開始了。
代表著知識精英或者說能力精英標籤的北大畢業生,竟然去拍不需要多少腦容量就拍出來的段子。
難道不應該像高曉松說的那樣,清北的學生應當匡濟社會,立志做國之棟梁嗎?網絡吃瓜群眾頓時驚呆了。質疑者、嘲諷者,還有耳提面命者都跳了出來。
據一些資料看,李雪琴好像不是我們想像中那種學霸人設。目標性強,指哪打哪,抱著一副苦大仇深的形象去做高深的研究,或者穿著精緻服裝、扮著精緻妝容出入高等場所,她倒是在抖音短視頻裡逛了東北高檔的大澡堂子。
這些參差錯落的地方奇妙地融合在一個人身上。她不僅衝擊著我們對教科書式學霸人設、精英人生的刻板印象,還引發了一場價值觀上的示範效應,原來北大的、優秀的人也是可以做網紅的。
在刷新大家認為的網紅的知識和學歷含量的同時,還給人一絲慰藉,這麼優秀的人都去做網紅了,我們是不用太在意自己的定位的。
慶幸的是現在,我們看到社會寬容度在提升。當年,北大畢業生陳生賣豬肉等新聞爆出來,更是吵翻網絡。
可選擇的方向多,可允許的差異多,可接納更多的錯位,優質人才的湧入,也提升著各行業的水準,反過來又推動社會走向成熟。
且不說在行業分流逐漸精細化專業化的問題,單單李雪琴表現出的精神態度其實也是很符合當代人的精神胃口。
很多人說李雪琴「慫」,這也是她自己愛說的一點,在《脫口秀大會》的配套節目《脫口秀小會》上,李雪琴講到,她是創業者,但是自己不想管理公司,就僱傭了別人做老闆,自己當員工,為了不直面勞資矛盾,自己舒服點。
這個細節說明了她的「慫」。拿裝慫當做解決問題的法寶,成了當代不少人的寫照。
「只要無難事,只要肯放棄」,「只要佛系,萬事皆空」,「階段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一系列網紅語言,是大多數下班後回家葛優躺的社畜們的肺腑之言。我們解決矛盾的解決之道,是圓滑地躲開它。
這經過藝術淬鍊,演化成李雪琴的藝術特點。
比如突圍賽第一次露面,說自己是網紅,背負著創作枯竭的壓力來「抄襲」脫口秀演員的段子;
一次次混跡在淘汰邊緣又沒走成,堅決拒絕李誕說她是「天賦異稟」的標籤,自嘲沒有天賦,只有一個餅了;
一直自嘲臉大,長相平凡,雙胞胎顏怡顏悅的臉加起來都沒自己大,都長成這樣了就不要比拼顏值了;
自爆渴望找對象,分享找對象路上的坎坷。
接地氣的段子,隨和的著裝,乃至在動作上也貫穿著慫的特點,李雪琴一上場,垂眉喪氣,走路微微低頭,雙臂左右搖擺,一上臺,左手握住話筒架,聲音有氣無力,微微發顫,好像隨時卡殼。
(李雪琴賽後微博感言)
我們看脫口秀風格主要是兩種,一種是對外攻擊,抨擊假惡醜,讚揚真善美,以諷刺為主;
另一種是對內自黑,放低身段,屎尿橫流,以示弱為主。
一味攻擊遲早要遭受反噬,因為人的缺點是共性的,難免引申到聽者身上,但是自黑常常讓人覺得可愛,把我們藏著的膽怯、倒黴、尷尬和欲望說得清新脫俗,不那麼傷痛。
就像領笑員大張偉說的:「脫口秀非常厲害的一點是大家從自己傷口長出花來,每個人都要揭傷疤……他們不僅撒鹽、撒胡椒,還要為了讓傷口『吃起來越來越可口』……我們看別人笑話笑得越嗨,就是別人越倒黴的時候。」
遭受生活強暴的我們,從李雪琴的段子裡,得到的常常是如釋重負,一頓爆笑,獲得共情而不至於陷入情緒沮喪的牛角尖。
親切,低姿態,想和她做朋友。沒有人喜歡在你面前生硬地炫耀自己有多強的人。
她把自己的身段放得很低,隱藏自己的目標訴求,順著觀眾的需要去找到自己的存在方式,所以給大家帶來的就是舒服,絲毫沒有冒犯,令觀眾感到滿足。
突圍賽有位脫口秀演員,擅長說英語脫口秀,李誕說她有壓迫感,身上有濃烈的精英氣。與其說由於生活經歷、藝術風格,不如說是自我掌控力造成的。
去現場看脫口秀,演員偶爾爆粗口、開黃腔,和臺下前排觀眾互動,伴隨著觀眾們的歡呼哄鬧,營造很好的氛圍。臺上臺下,融為一體,把觀眾帶入不了那個語境就很糟糕。
整個賽季,我們看到很多表達,如果觀眾不吃那一套,場子很冷,場面會極度尷尬,就連觀眾的加油都顯得像是敷衍。
這就突出了持續穩定輸出的重要性。李雪琴的內容取材於她的周邊小事,她的段子是和她的性格長在一起的。
她自黑醜、沒對象、臉大,又土又喪,喜歡李雪琴這個名字,「這名字確實挺符合我形象的,有一種大媽的氣質。」
這和她從小的家庭環境有關,父母離婚,過早結束青春叛逆期,一面學習一面安慰母親,她有了過早成熟的情緒掌控能力,善於調侃自己,用自黑化解掉生活的難題。
說到底,是觀察生活透徹,有調侃的智慧,而非停在搬弄段子上。
我們多少有幸災樂禍的心態,喜歡看別人倒黴,看虎落平陽。
李雪琴搶了那些看不起他的人的話,北大的做網紅,醜也可以博共鳴,慫就不必逞強,看她的東西不必準備什麼,只需要感受她的真誠和解脫。
這種差異在《脫口秀大會》堪稱寶藏。
《脫口秀大會》是笑果文化的品牌活動,也是脫口秀屆的重要賽事,池子出走、卡姆出事,笑果文化口碑下滑,本就小眾的脫口秀行業雪上加霜,這一檔綜藝火了,笑果也就活了。
而笑果自己的老面孔實在太多,因此也被嘉賓Jony J調侃「別人是節目養成選手,你們是選手養成節目 」,於是東北老四、李雪琴,還有新人何廣智、house,car engineer老田等的到來很有必要。
而《脫口秀大會》更上一層樓,擺脫行業內自嗨的嫌疑,又是一條長足艱辛的探索之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