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銀花
2008年,陶虹生下女兒徐小寶後就逐漸淡出影視圈,回歸到了家庭。在陶虹的眼裡,即使女兒長得像爸爸徐崢,依然像仙女一樣美麗。
在陶虹的悉心照顧和陪伴下,12歲的女兒徐小寶也越發自信、俊俏美麗。
近日,陶虹在某綜藝節目中爆料,女兒徐小寶有一天放學哭著跑回家,和她說班上同學罵自己長得醜。
陶虹聽後,沒有直接安慰女兒:「你不醜,你很漂亮。」
而是反問徐小寶:「你覺得自己長得醜嗎?」
徐小寶大聲反駁:「不醜,長得漂亮。」
陶虹接著對徐小寶說:「你長得不醜,但是也不漂亮,不過這個長相是獨一無二的,不管是誰都無法複製。」
不得不說,陶虹是個情商特別高的媽媽,用反問代替安慰,讓女兒意識到雖然自己是一般人,但是與眾不同、獨一無二。於是徐小寶忽略了同學的話,立馬就高興了。
孩子在意別人的評價是因為還沒有形成穩定的自我評價,不知道自己是誰。因為他們認為別人評價中的他就是他,而沒有意識到別人評價中的他只代表別人眼中的他。
1.孩子是否被父母看見
嬰兒期,孩子最初是不知道自己是誰的,需要從撫養人(媽媽)的眼裡來確認自己是誰,如果媽媽的眼睛裡閃現著的是快樂、欣賞、滿足,笑意,嬰兒就會形成自我好的認知,如果媽媽的眼睛裡閃現的是抑鬱、不滿、憤怒、冷漠,嬰兒就會認為自己是不好、不行的。
此時媽媽的表現被嬰兒感知為是自己好壞的一部分,如果媽媽能夠看見嬰兒,並且持續的給他「你是個好寶寶」,「你是媽媽愛的寶寶」,「你睡醒了」,「你哭了」,「你想要媽媽抱了」等等的反饋,嬰兒逐漸就會形成「我的概念」、「我的感覺」,這是孩子最初自我的來源。
而一個在心理上凝聚成「我」的感覺的孩子,對成長特別重要,會內化了其基本的安全感和穩定的自我評價。
如果孩子的感受,需求長期沒有被看見和確認過,不知道「我」是什麼感覺,沒有體驗,或者總圍著別人的感受轉,比如圍著媽媽的評價轉,好壞由媽媽說了算,自己說了不算,長此以往,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感受,認為自己是不可靠的,只能依賴別人才能不犯錯,才能活下去。
這樣長大的孩子,即使成年後,外表已經是一個大人了,可心理的某些發展還固著在嬰幼兒期,一直尋求著他人的認可,非常依賴別人的評價。
在現實生活中,我也常碰見這樣的女性,即使她已經成為了媽媽,依然在尋求著別人的認可:「我為家裡(他)做了這麼多,為什麼沒有人認可我?」
這依然是嬰孩的邏輯,而一個成熟的人就知道這兩者關係不大,對方是否認可你不取決你做的有多好,更多的是取決於對方有沒有這個看見認可的能力。
如果他沒有這個能力,你做的再好,他也看不見,認可不到,意識到這一點,就會客觀看待別人的評價了,不再依賴別人的評價了。
2.外在的環境評價
如果孩子身處的環境是被欣賞,接收到的是關愛、認可、接納和溫暖,就能幫孩子更好的建立自我,獲得自尊,造就內在的安全感。
如果一個孩子長期處在負面評價的環境裡,會形成很差的自我的認知。
擁有健康自我認知的孩子,對外在的評價往往不會造成過度的痛苦和傷害。
打個比方,你有一雙腿,一條腿曾受到過暴擊,傷害很大,雖然外表良好,但是內心沉澱著很多舊傷,而另一條腿,非常健康。
現在他們要同時承受一次滑倒,結果就是那個有過舊傷的腿可能會痛的非常厲害,一點微小的創傷(別人負面評價)可能就會讓它痛不欲生,而健康的腿也會疼,可能疼一會就好了。
對很多父母來說,哪怕自己的孩子再普通,也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漂亮的、可愛的,別人對孩子指手畫腳,即使不接受,但也不能完全阻止,相對於直接的安慰,幫孩子形成客觀的自我評價、接納自己更重要。
1.父母的態度
孩子的需要被看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面鏡子,孩子成長中很多的第一次都是由父母來見證的,父母的態度和行為對孩子有很深的影響。
當孩子在外面被說丑時,有的父母覺得沒什麼關係,會忽略;也有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是安慰「你不醜,你很漂亮。」
如果孩子已經由此產生了影響,孩子會認為因為你是我的爸爸媽媽你才這樣說的,你說的是假話,你是個大騙子。
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對此事的看法,所以陶虹的做法很好,她反問女兒覺得自己丑嗎?
如果孩子覺得自己丑,我們要引導孩子理解什麼才是正確的審美。
2.正確的審美
人的五官長相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是既定事實了,皮膚黑白、眼睛大小、身材的胖瘦高矮……美與醜,並沒有一個標準,更多的是他人主觀的看法。
我們要引導孩子,美並不是表面的東西,美還有很多含義,心靈美、行為美都是美。雖然外表的美很重要,但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一個人的內在美和行為更加重要。
比如孩子幫助了別人,孩子懂得將自己的零食分享給了好朋友,跟爸爸媽媽說著溫暖、有愛的話語,爸爸媽媽就可以誇誇孩子,樂於助人、愛分享、溫暖他人的孩子最美麗。
孩子有了正確的價值觀,對美有了自己的判斷和審視,也就不會對外界的評價那麼在意了。
3.陪養孩子閱讀的習慣,滋養孩子
閱讀可以豐富孩子的知識儲量,還能讓孩子變得比同齡人更加優秀。
當孩子徜徉在知識的海洋裡汲取養分,孩子的內心有了知識的支撐,他就能夠客觀對待他人的評價,從容面對生活中的困境。
閱讀對任何家庭都是最容易做到的事,這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只要父母從小多陪著孩子一起讀書,把閱讀變成生活,在不知不覺中就拓寬了孩子的眼界,提高了孩子的格局,被書籍滋養的孩子,會變得自信而不盲從。
4.引導孩子正視、並接納自己
人都是不完美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幫孩子一起客觀認識、了解自己,對於外表的東西,不用過分在意,修煉自己的內在更為重要。
我小的時候,腦袋很凸,加上頭髮少又短,所以就有同學嘲笑我凸,我也是很傷心。
到現在我還記得我姥姥跟我說:「你的腦袋是跟其他人不一樣,又大又向前凸,不過通常這樣凸大的腦袋能裝下更多的智慧,所以你會比別的小孩聰明、有智慧。」
漸漸地我不在意自己的凸腦袋了,相反我更在意如何做才能讓自己變得更有知識、更有智慧。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寫道: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讓他們依賴於別人的讚揚或觀點。
父母學會引導孩子通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自己,真實地認識自己,當孩子心裡有一個自己的審美標準,就不會被別人的兩句非議打擊得體無完膚。相反,會因為自己的堅定、自信而影響他人。
高級育兒師,關注母嬰健康和0-10歲孩子的養育和教育,獲取更多育兒資訊,歡迎關注銀花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