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語:
相信大多數人單單看到《斷舍離》這本書的名字就會被深深吸引,演員陳數曾說:《斷舍離》深深影響了我,讓我受益良多。她還為這本書做了序,證明了它的可讀性。
作者山下英子推廣「斷舍離」近17年,她說:我心中隱隱地有一種莫名的確定感——斷舍離會改變世界。如今她一語成讖,除了日本本土,「斷舍離」讓歐亞美洲等世界各地誕生了無數斷舍離實踐者。曾經,僅僅是私人哲學的斷舍離升華成了人生實踐哲學,接著又從哲學升華成生活美學。
那麼究竟什麼是「斷舍離」?
作者從「斷行,舍行,離行」的瑜伽修行哲學中體悟到了讓人擺脫執念的方法:斬斷物慾,捨棄廢物,脫離執念。這就是基本意義上的斷舍離。本文將從「斷舍離」的四個維度——空間上的斷舍離、時間上的斷舍離、人際關係上的斷舍離、精神上的斷舍離進行全面解析,從而得出人生的減法。
1、空間上的斷舍離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我們自己房子裡的生活空間,是不是堆滿了各種雜物,家裡80%的東西其實平時根本用不到,也許你家的表面空間看起來很整潔,但是衣櫃裡,壁櫥裡,廚房裡,洗手間裡呢,不要自欺欺人了,雜物其實已經充斥了你的居住空間。
這時我們就要學會對居住空間上的斷舍離,其實就是扔東西,對居所進行減肥,清除過多雜物,實現居所環境良性循環。
但是當你真正開始對居所進行瘦身的時候會發現,這也有用那也不能扔而導致無法放手,無法放手的人有三類:
1、逃避現實型這類人因為工作忙沒有時間整理家務,回到家看到亂七八糟的東西也不想整理,更不願意待在家中,陷入惡性循環。2、執著過往型這類人總是珍藏了很多以前的相冊、信件、紀念品等舊物,總是沉湎於過去快樂的時光。3、憂慮未來型這類人總是擔心未來沒有某個東西會發愁 ,總是不停地為不知何時才會發生的未來事件儲蓄物資。
如果你是其中一類,那這時我們就要注重空間而不是物品本身了,因為很多物品其實都是當初你被各種消費型社會的廣告、促銷而進行的即興衝動消費,買回來根本沒用。你覺得不能扔東西也是上個時代的價值觀的影響,現代的生活方式和物品產出數量已今非昔比了。
對於這些雜物上的斷舍離作者給出了5個步驟:
1、拿出雜物,俯瞰;2、扔掉怎麼看都是垃圾的東西;3、以自我和時間為判斷基準,考慮自身與物品的關聯度再進行取捨;4、以「必要、合適、愉快」為標準進行取捨;5、收納能留下的物品。
關於怎麼收納物品,作者也給出了5種方法:
1、三分法2、751法3、1 out1 in法4、one touch法5、自立自由自在法。
這5種方法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一出一進」法,注意是一出一進,先出再進,我們可以把自己的居住空間想像成一個儲水槽,進水口是「斷」字水閥,出水口是「舍」字水閥,先出才能再進。
平時我們都把順序顛倒了,都是一股腦地先收納進來,沒有空間了才扔一部分,而實際上處理一個、收納一個才是正確的順序,所以趕緊清理出水口的雜物吧,那樣才會有新鮮事物靠近你。
其實物品是物質和精神的集合體,是具象化的形態和抽象化的情感的結合體,很多時候,對現在的自己來說,附著在物品上的沉重的執念是不需要的。
我有一位女同事,平時做事優柔寡斷,少言寡語,整個人看起來很憂鬱,但是有一天她突然變得很陽光和健談,私下問她原因,她說她扔掉了有關前夫的所有東西,重獲了幾年不見的痛快感。
就像電視劇《幸福觸手可及》中的一段,宋凜的萬楓集團被收購,總裁退位離開公司,他打包了一箱東西到樓下時被女友周放給扔了,周放說:該放下的就放下吧,只有和過去告別才會有新的開始。
每一件物品其實就是和人的一段情緣,緣分已盡,就此別過,如果留戀輾轉,自己的意識終會被物品拖累。所以勇敢地和「廢物」說再見吧,在空間上獲取最大的自由。
2、時間上的斷舍離。
生活中我們時常感嘆時間不夠用,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我們看了很多有關時間管理的書,卻還總是掌握不好時間的分配,有時候因時間問題耽誤了很多事。
時間可以說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工作上我們拿時間換錢,生活上我們拿時間換幸福,然而普通人還是把很多時間用在了無關緊要的事情上。
對這種耗在無關緊要的事上時間進行斷舍離,我們才會有自在人生。
我看過最著名的有關時間使用方法的書是日本作家兼醫生的樺澤紫苑的《為什麼精英都是時間控》,作者舉了自己的日程安排:
每天上午是我的寫作時間,每年我要出版3本書。每天更新網絡雜誌、YouTube、Facebook、博客。每月6次去醫院坐診,為患者診療。每月讀書20冊以上,並發表書評。每月舉辦2—3次研討會和演講活動。
除了工作時間他還有很多自由時間:
我每周要去體育館鍛鍊4—5次。每周看兩場電影。每月至少有15個晚上參加聚餐、派對或者出席活動。每年品嘗100種以上的威士忌。每年去海外旅遊的時間超過30天以上。這樣的日程安排,我已經堅持了7年。
他的時間安排方式被稱作「神之時間管理術」。我們看他每天、每個月、每年做了那麼多事,但是有一個核心是每天他至少有3個小時是用來寫作的,寫作是他最重要的事情。其他時間的安排其實都是在為寫作時間服務的。
反觀大多數人每天的時間安排,貌似每天也列了清單,一件事兩件事三件事……但沒有一個終極目的,就算你把清單上的事幹完了,立馬會陷入無所事事的地步,那就自動用無限的娛樂時間填補了空白,實際上是對時間最大的浪費。
時間上的斷舍離講究要有一個階段性目標或者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那麼其他一切皆是虛空。比如你要寫作,今天要完成5000字,沒做完之前,別人叫你喝酒聚餐唱歌之類的一概不參加。
生活和工作過程中我們很多的時間都是被突如其來的事情耽誤了,這個朋友叫你,那個朋友麻煩你,這個飯局需要應酬,那個Party需要參加,你的時間就這樣被悄悄竊取了,我們為無意義的事情浪費了太多時間。
不要相信那句老話:「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意擠,總還是有的。」道理沒錯,但是如果你天天處在擠時間辦自己重要事的輪迴裡,那你的人生一定很累並將暗無天日。
斷舍離,讓你與自己的時間為伍,那麼比想像更怡然的人生其實就在不遠處。
3、人際關係上的斷舍離
人是社會關係的動物,沒有社會關係,人可能不稱之為人。
如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首先需要有距離感。
人際關係無論是雙方走得太近或太遠,接觸頻率太高或太低都會出現問題。
距離太近會覺得煩躁;太遠會感到孤單;接觸頻率太高,會給人帶來麻煩;太低則會產生拋棄感。
所以人際關係上的斷舍離首先講究創造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基本可以劃分為愛情、親情和友情。
其次,對這三種關係進行斷舍離。
① 愛情
愛情的結果往往是婚姻,一個人結婚有三種原因:
精神性的婚姻——靈魂結合,愛情;
動物性的結婚——性伴侶;
社會性的結婚——門當戶對;
所以在結婚前,你得問問你自己屬於哪一種,如果清晰地知道自己結婚的目的,就要進行斷舍離了,不是真正的愛情,婚後的諸多麻煩是避免不了的。
如果你和「愛情」結了婚,那麼你和多年前的戀人的「感情曖昧,糾纏多年」就要遵行一出一進的法則,痛快地斬斷情絲吧。
如果你的婚姻只是徒有其表,長年婚內分居,那麼就根據「必要合適愉快法則」迅速離婚吧,不要再糟蹋彼此。
斷舍離會讓你直面自己的愛情真相,正視現實,改變猶豫,不再逃避。婚姻關係上的斷舍離能讓你從一段傷痛中走出來,放下婚姻或愛情的執念,才能迎接新的機會,從而開啟新的人生。
② 友情
同樣友情也可以劃分成這3類:
精神性的朋友——志同道合的人生觀價值觀
動物性的朋友——吃喝玩樂一時爽
社會性的朋友——工作關係需要
可能一個人一生都需要這3種朋友存在,但你不妨給自己的朋友圈進行分門別類,那麼在自己時間的花費上,哪種朋友值得花費更多時間交往,哪種朋友應該進行有目的的斷舍離,相信你自己心裡自然有數。
實際生活中我們往往和自己真正的知己朋友見面次數很少,而和酒肉朋友天天膩在一起,這無疑耗費了我們大量的元氣。所以,斷舍離,改變你的朋友架構,多結交優秀正能量的朋友,你的人生也將開始飛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我們都懂。
要知道,斷舍離保留的和獲得的朋友對我們來說才是值得珍惜的。
③親情
親情上我們也要進行適當地斷舍離,比如你正在做很重要的工作,家裡的一點點小事就不要太在乎了,比如幫助家人打掃衛生、做飯、洗衣服之類的可以先放在一邊,等重要工作完成了再去彌補也不遲。
比如有個事關人生大事的工作需要出差,你為了親情和天倫之樂而選擇了放棄,這也無可厚非,但是你的成就可能大打折扣,不過這要因人而異了,如果你就想普普通通地享受天倫之樂,那就不強求。
但是,沒有斷舍離的勇氣,一個人很難成就一番作為。
在人際關係上,我們總是留戀人或留戀人曾留下的物而睹物思人,其實留戀人不是重感情,而是在拖累自己。勇敢地對不必要的人際關係進行斷舍離吧,只需要遵從讓你感到「必要、合適、愉快」的原則。
4、精神上的斷舍離
作者說:實際上,清理廢棄物只是斷舍離的敲門磚,精神層面上那些不適宜的過剩觀念才是讓自己陷入自我否定、自我譴責境地的消極東西,這有放手這些東西,才能解放自己、解放人生。
斷舍離並不是單純地處理雜物、拋掉廢物,而是在充滿閉塞的人生長河裡喚醒流通的生命氣息。
這不僅僅是作者一個人的感受,而是作者全身心投入推廣斷舍離思想以來,從空間、時間和人際關係等方方面面,體驗過動態變化的斷舍離實踐者共同的感受。
其實精神上的斷舍離就一個字可以概括,就是「出」,是從斷舍離雜物後升華而來的「出」之哲學,進而上升為「出」之生活美學。
「出」,沒有拋棄聽起來那麼苦澀,沒有放手聽起來那麼哀傷,立場不偏不倚。
精神上的斷舍離即是「出」之美學,進則出,出則進,然後再出。
人只有不斷地「出出出……」精神觀念上不斷更新自己,才能由此恢復生命機制,從而提升人生的新陳代謝機制。
① 錯誤認知上要「出」
斷舍離讓人的生命分為三塊:肉體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肉體生命是作為生物而存在的生命。社會生命是人對歸屬感和被承認的願望。精神生命是人對智慧、美和溝通的渴望。
人人都會毫無疑問地認為肉體生命很重要,就是活著很重要,但實際生活中總有人想著自殺,而原因竟然僅僅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或者是愛情不順等等,所以實際上大部分人並不看重肉體生命,人們為了功名利祿不惜抽菸、酗酒、熬夜……肆意揮霍著肉體生命。
殊不知肉體才是生命的基礎,這完全是認知上的極大錯誤,因為只有肉體健康才有可能讓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綻放出光彩。
所以那些標榜自己為了理想而奮鬥,但經常傷害自己身體的人都是偽君子!
天天奮鬥奮鬥,不斷給自己施壓,不斷給自己人生進行「加法運算」,最終你會倒在各種負擔中再也站不起來的。
拋棄自己對自己以往錯誤認知上的執念,壓抑物慾,珍惜生命,活在當下,才能把在重壓生活中迷失的自己找回來。
② 了解煩惱的根源,煩惱上的「出」
煩惱是心靈的廢品,可以斷舍離掉的。
普通人煩惱的來源無非是金錢、健康和人際關係。
書中教我們的斷舍離煩惱的方法是:從節約金錢、精力和時間開始,煩惱自動解除。
確實,我們大多數人在物慾橫流的裹挾下早已迷失了自己,精力和時間全都用在了追求金錢上,而得來的金錢又大量投入了新一輪的追逐中。
只要是用於錢生錢的投資,從來都不知道節約,於是新一輪煩惱又開始了,無限循環,人生的時間就在這樣的循環中被浪費掉。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何不停下來歇一歇,斷舍離掉急功近利的心態,節約出金錢、精力和時間,將物質空間乃至自我內心精簡化,讓此時此地的「我」煥發出人生光彩。
其實,人們所追求的一切物質都是形式,真正該培養的是習慣和態度,習慣和態度養成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總結:
我們要知道的2個斷舍離的宗旨是:
1、不為了扔東西而扔東西,不為了斷舍離而斷舍離,目的是追尋自己內心想要的。,
2、斷舍離的精髓在於出,出口暢通,你的生命才有流動感。
這有點像我們說的「捨得」哲學,捨得便是獲得,有舍才有得。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直譯為:求學則日增,求道則日減,減之又減,終究無所有,無所有則無所不有。
簡單來說就是:想獲得知識就每天增加,想獲得智慧就每天減少。
最終捨得難捨的就會獲得應得的,從而改變人生。
斷舍離就是在給人生做減法,「減」其實是真正意義上的「增」。
最後套用一句歌詞做結:你的空間愈是空空蕩蕩,你的人生愈是嗡嗡作響。
作者:嫩冬瓜,80後作家,讓我們一起深讀好書,反觀自我。你真誠的點讚,我認真地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