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能夠稱得上「民族英雄」稱號,並被人所熟知的歷史人物,在古代史上,戚繼光可謂是大名鼎鼎的一個。
生於1528年的戚繼光,在1544年,這個剛剛年僅17歲的小夥子,便登上了登州衛指揮僉事的職位,成為了明朝軍隊中的一個中下級將領,並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抗倭生涯。
1546年,山東沿海一帶飽受日本倭寇的侵擾。倭寇是13世紀到16世紀侵擾朝鮮半島以及我國沿海地區日本海盜集團的貶稱。當時的日本社會,在九州沿海一帶,那些無業游民和落魄武士聚集在一起,靠海吃海,做起了海盜行徑。嘉靖時期,他們和明王朝的海盜汪直、徐海勾結在一起,在我國沿海地區四處掠奪,引起了明王朝的震動。
此時任職山東登州衛指揮僉事的戚繼光,目睹此景,義憤填膺,寫下了「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詩句,以表達自我的志向。他在時任內閣首輔張居正的推薦下,升任都指揮僉事一職,統籌調度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的軍事力量,在抗倭鬥爭中嶄露頭角。
1555年,抗倭成績突出的戚繼光,又被明廷調任浙江,任職都司僉事,負責防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大重鎮,在此期間,他給予了倭寇以沉重的打擊。
在浙江任職期間,戚繼光發現義烏、金華一帶的人士有著濃厚的尚武之風,作戰勇敢,悍不畏死,因此他大量招募該地區的民眾入伍,並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由此打造出了一支能徵善戰的「戚家軍」。
戚家軍橫空出世,從浙江到江西,從江西到福建,只要有倭寇的地方,就有戚家軍的身影,戚家軍獨創的「鴛鴦陣」戰法,牢不可破,讓倭寇死傷無數。《明史》評價說:「繼光為將號令嚴,賞罰信,士無敢不用命。與大奠均為名將。操行不如,而果毅過之。大猷老將務持重,繼光則飆發電舉,屢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戚繼光這樣一個令倭寇聞風喪膽的軍事將領,在日本人眼裡又是怎樣的一個評價呢?雖然是敵對雙方,但日本人自古就有尊崇強者的傳統,他們認為戚繼光非常了不起,能文能武,在文的方面,先後寫作了《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等軍事學著作,日本人將其奉為圭臬,認為是「軍人必讀之書」。
而對於戚繼光本人,日本人自然是又愛又恨,他們評價戚繼光是「十六世紀的軍事學者,擅長中國武術的軍事家」。同時他們在多方研究戚繼光之後,還給他取了一個有趣的外號,名叫「恐妻家」。那麼這一綽號又是什麼意思呢?
原來在相關的歷史記載中,戚繼光的妻子王氏,也是將門虎女,史載她「威猛,曉暢軍機,常分麾佐公成功。」雖然王氏是戚繼光軍事上的好幫手,但在另一方面,她在戚繼光的眼裡,又是一個「妻管嚴」。
相傳一次戚繼光想要給王氏一個下馬威,於是滿身盔甲,誰知王氏見了絲毫不懼,反而怒喝戚繼光說:「所為何事?」戚繼光一看老婆的臉色,不由膽戰心驚地躬身施禮,說「請夫人閱兵」,由此日本人才詼諧地給他取了一個「恐妻家」的綽號。
參考資料:
《明史》、《止止堂集》、《練兵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