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伏已過,蓮花漸開。又到了文人墨客詩興大發的時節:
以蓮暗喻身境者,如晏幾道,「笑豔秋蓮生綠浦,紅臉青腰, 舊識凌波女。照影弄妝嬌欲語,西風豈是繁華主?可恨良辰天不與,才過斜陽,又是黃昏雨。朝落暮開空自許,意無人解知心苦 」;以蓮喻愛人者,如李商隱:「都無色可並,不奈此香何。瑤席乘涼設,金羈落晚過。回衾燈照綺,渡襪水沾羅。預想前秋別,離居夢棹歌」
最痴迷者當屬屈原,所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築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他不僅要以蓮做衣裳、還要住在蓮間。
陸遊一生愛蓮,自稱「蓮花博士」,一生詠蓮之詞無數,最動人的,當屬臨終前的《夢行荷花萬頃中》:「天風無際路茫茫,老作月王風露郎。只把千樽為月俸,為嫌銅臭雜花香」——這是詩人離世前的幻象,他厭惡汙濁的功名利祿,直想默默消融於清風明月中。
所謂「物隨人性」,正因愛蓮者多,蓮花主題的器物也可見於生活的時時處處:
如「身在書齋而心遊蓮塘」的文房用具——宜興窯仿鈞天藍釉蓮花式洗;再如「憩於蓮花中」的坐具——鬥彩荷蓮紋鼓釘繡墩;
明代 宜興窯仿鈞天藍釉蓮花式洗
故宮博物院館藏
更應陸放翁之期盼的,是一件本館所藏的三彩荷塘牡丹紋銀錠形枕,枕眠其上,能不「夢行荷花萬頃中」?
金代 三彩荷塘牡丹紋銀錠形枕
觀復博物館藏
既然蓮可伴幽坐、清讀、謐夢,如何伴不得品茗?於是觀復雅興大發,以館藏三彩荷塘牡丹紋銀錠形枕為靈感,原創設計了【觀復一品青蓮影青蓋碗套裝】,取宋人所創之「影青瓷」為材,上淺浮雕戲蓮塘紋。影青素有「素肌玉骨」之稱,胎體緻密輕薄,光可洞穿,有茶盈於杯時對光相看,荷葉田田、荷舞婀娜,一幅「玉雪竊玲瓏,紛披綠映紅」的蓮塘圖躍然眼前……
李白說:「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那茶香中遇蓮,豈不是也是浮生之一幸?
閱罷詩情且回人間,不獨文人墨客,百姓民間也深愛「蓮」。元至明清,民間多用蓮花象徵「一品清廉」,以期高官廉潔公正、生活康平美滿。故而以【一品青蓮】為名,詩情畫意可棲、美好善願亦在其中,其美可兩全。
之所以做成蓋碗套裝,也是出於方便品飲的考慮:
蓋碗之形始創於康熙年間,如田自秉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中所言:「康熙時期陶瓷造型,有的沿用舊式,有的加以改造發展為新品種,有的富有獨創性。如碗,早期有敞口碗、直口碗。中期多折腰碗。晚期創造了有蓋碗,是專供飲茶用的」——
故宮藏有一隻冬青地五彩酸漿果紋蓋碗,敞口,深腹,圈足,蓋呈淺碗形,圈形鈕,可謂「蓋碗」早期的代表形,當時的蓋碗是一種衝泡品飲相結合的茶具,飲茶時捏拿碗蓋於碗中輕重刮撥,調節茶湯濃淡。
清康熙 冬青地五彩酸漿果紋蓋碗
故宮博物院館藏
民國時出現了碗、蓋、託三件組成的蓋碗,稱為「飯貝」。《民國日用瓷器》中說:「民國10年前後景德鎮創燒,稱之為三頭飯貝,為飲茶用具,民國時期極為暢銷……清代雖有蓋碗,但無此三件器。」
慢慢的,在原有的衝泡品飲為一體的功能基礎上,衍生出了一種將蓋碗衝泡功能保留,品飲功能轉移到茶杯上的品飲方式,即以蓋碗代茶壺。此流變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便捷、耐用、不拘一格:蓋碗對品飲的茶類沒有限制,六大茶類均可衝泡,輪番衝泡也不會出現「串味」之說,盡可隨心。
同時,蓋碗的細節也發生了相關變化,如口沿的撇口處理更為鋒利,保證出湯順暢收水利落;體量也要合度,以便適宜單手拿捏等。
觀復在設計這套【一品青蓮】時,對其實用性做了充分的考慮,比如用瓷胎薄:這樣在衝泡時吸熱少、茶葉溫度高,更易於激發茶香;容量150毫升,既不會太小,也保證重量合適、方便控制;對杯口的外撇弧度也做了拿捏考量,方便出湯。
所謂茶香中遇蓮,萬忙之中何事堪期?無非是沏一盞香茗,傾於「蓮杯」中,就著窗外濃夏徐飲,五臟俱清……真如陸遊所謂「歸來何事添幽致,小灶燈前自煮茶」,這樣的「幽致」,可在【一品青蓮】中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