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2000年後華語唱片工業最後黃金時代的歷史,回看那個新人輩出的時代,常常令人感嘆命運的偶然與必然。
美國人有個詞叫Y世代,也叫千禧一代,常常被用來指代在2000年前後邁向成年的人。有趣的是,也就在那個階段,全世界都突然爆發出了堪稱壯麗的流行文化。
一切都發生在世紀之交。
在美國,Britney Spears、Christina Aguilera等新一代歌手展露頭角,'N Sync、Destiny’s Child等團體如日中天,共同帶起了燦爛的Teen-pop風潮。而Madonna、Janet Jackson等天后也依然活躍在一線。繁花似錦。
在日本,濱崎步1999年出道,宇多田光1999年出道,兩個傳奇天后在世紀之交紛紛迎來自己的巔峰時期。
韓國則在傳奇團體H.O.T之外迎來了李貞賢、BoA,韓流蓄勢待發。
在中國,則悄悄迎來了周杰倫、五月天、蔡依林、孫燕姿、蕭亞軒等人的時代。
或許是網際網路初興起,全世界的文化突然成了共同體,互相輸出、碰撞。這帶來的信息流速與意識衝擊是驚人的。這種刺激讓文化飛速發展、裂變。
其實華語樂壇做R&B並不晚。早在90年代之前,香港樂壇就曾風靡過R&B,林憶蓮的R&B和New Jack Swing尤其成功。王菲出道早期也有大量的R&B作品。只是到了90年代中期,時代的風吹向了搖滾與成人抒情。因此1997年陶喆出道,開始唱正統美式R&B時,反而讓人覺得是新鮮事物。
當年周杰倫的出現對華語樂壇造成了轟動性效應。街頭巷尾、教室裡,無人不在談論周杰倫和他的音樂,大家瘋狂買磁帶、聽唱片、抄歌詞、在牆上貼滿他的海報、對他的歌如數家珍。儘管現在這些磁帶、唱片消磁了,歌詞本早已不見,海報也殘破不堪,他都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自然,也推動了華語R&B的發展。
後來很多人認為周杰倫受了陶喆相當多的影響,其實不然。據周杰倫自述,他受庾澄慶和杜德偉的影響更多。但他和這些人的風格都不一樣。
他做音樂的影響主要來自自小的古典鋼琴根基與一些歐美Hip-hop/R&B作品的薰陶。他自小生長在華人文化圈中,不像陶喆、王力宏等人在國外長大,因此周杰倫的作品在結合中西的角度上,能聽出大量華人文化的根基與色彩。這或許也是他最後能成為千禧一代獨一無二的現象級巨星的原因。
將他徹底推向那個傳奇位置的,即他在2001年發行的第二張專輯,《範特西》。
讓我們將視線拉回1997年。那一年的周杰倫聯考落榜,在餐館打工補貼家用,因為為朋友擔任比賽鋼琴伴奏而被吳宗憲一眼相中,進入阿爾發,開始從事幕後作曲。當時他的作品就有著極為獨特的個人風格。2000年,在《可愛女人》的Demo得到公司領導層認可後,他開始走到臺前,發布了第一張專輯《Jay》。
《Jay》據他所言,不少都是他寫給其他歌手卻沒有被採用的歌。當時吳宗憲在50首作品中挑出了10首,組成了這一張專輯。唱片推出後反響相當不錯,斬獲了次年金曲獎的最佳流行音樂演唱專輯,同時提名了最佳作曲、作詞與專輯製作人。對於一個新人來說,是個驚人的起點。
這張專輯和他後來的作品橫向對比,雖然奠定了周氏R&B的風格,卻多少還透著初出茅廬的青澀。如果說《Jay》時期的周杰倫多少還因為不諳市場而自我得不夠徹底的話,《範特西》時期的周杰倫靈感迸發到難以置信的程度,和他天馬行空的鬼才團隊一起,創造了一張傳世經典。
從流行音樂的角度看,《範特西》在藝術上的成就面面俱到,各方面都是一張神專。
從專輯的寫作題材上看,專輯沒有被嵌套在華語商業情歌翻來覆去的情感糾纏裡,而是充滿詩意的想像與對現實的關懷。《爸,我回來了》批判家庭暴力,《忍者》畫面切到日本文化之中,《威廉古堡》描繪哥特古堡的暗黑美學……即便寫情歌,也是《愛在西元前》、《上海一九四三》那樣超越時空的浪漫。最大的功臣自然是方文山,他貢獻了專輯中詞藻最為華麗最具想像力的作品,他也最善於在想像中描繪那些畫面感強烈的場景細節。而兩首徐若瑄填詞的歌曲,《簡單愛》和《開不了口》則透著可愛的青春氣息,中和了專輯的嚴肅色彩,呈現出更為感性的側面。
我傾向於認為《範特西》是一張概念專輯。儘管專輯在宣傳的時候並沒有著重突出這一點。整張專輯肆意穿梭在時間與空間的各個角落之中,各種色彩如萬花筒一般呈現。因此在聆聽的過程中,你腦海中的感知邊界會不斷地被拓寬,就像隨著音樂踏入了一個個場景之中,如同環遊世界。這也暗合了專輯的主題——fantasy,在一幕幕幻想之中,讓意識自由放飛。
此時的周杰倫在作曲上基本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基本專輯中的每首歌都有著流暢悅耳的旋律作為基本的支撐,找不到一首不好聽的歌。他把來自古典樂訓練的旋律敏感度用在了他喜歡的R&B曲風之中。如《愛在西元前》,寫出了一種盤旋上升的浪漫升騰感,《簡單愛》的副歌韻律借用了兒歌式的俏皮可愛,《爸,我回來了》又用幾句簡單的重複旋律寫出憂傷的無力感。他太善於用旋律講故事了,很多歌曲哪怕沒有歌詞都能體會到旋律上的用心。
但這張專輯在音樂上的成功還離不開編曲的輔助。
這裡可以拿《雙截棍》舉例。編曲來自編曲鬼才鍾興民,他最後憑藉這首歌拿到了金曲獎最佳編曲。
在編曲上《雙截棍》基本是華語樂壇難出其右的好。以電吉他riff開場,而後加入的元素橫貫世界各地,有中國風的鑼缽、二胡,有美式黑人的Funk元素,開頭搖滾味的電吉他riff、有西洋古典的鋼琴。奇妙的是,這一切加在一起並不顯得雜亂,所有的元素最後都為歌曲的情緒呈現服務,豐富多元而主線清晰,像一棟古典式的工整建築。
專輯中的《威廉古堡》也獲得了金曲獎最佳編曲的提名。這首歌則由洪敬堯操刀。比起鍾興民,洪敬堯的編曲常常會有一些跳脫的實驗性段落。他喜歡用一些扭曲的電聲效果、類似管風琴的音色與層疊的人聲和聲營造哥特氛圍。《威廉古堡》的結尾還用了類似教堂音樂的效果。
即便除開這兩首,專輯中其他歌曲的編曲也相當出彩。比如林邁可操刀的《愛在西元前》將周氏R&B的感性味道在細膩的吉他和弦編排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即便是《安靜》這樣的抒情芭樂,竟也用鋼琴和弦樂做出了一種優雅宏大的古典質感。有抒情有實驗有宏大有細微,《範特西》的音樂做的也同樣有著顯著的幻想色彩,用音樂描繪著感性的世界。
而這種音樂上的魅力,還在於專輯在「幻想」的概念統籌下,同時照顧到了音樂的新鮮感、先鋒性,與流暢悅耳的流行度。曲序排布也不斷呈現出從抒情流暢到激越宏大的轉換之中,從專輯的整體flow到單曲的出挑程度都接近完美,可遇不可求。
以上已足以證明《範特西》在音樂的悅耳度、創新性、概念執行上的無懈可擊。儘管周杰倫在初面對市場時遇到了許多爭議,但正是他堅自己的創作,才有了《範特西》這張劃時代的經典,最後業界也給予了這張震撼樂壇的神專強烈的反饋。
在次年的13屆金曲獎上,這張專輯獲得了十項提名,最後斬獲五項,包括最佳流行演唱專輯獎、最佳作曲人獎、最佳作詞人獎、最佳編曲人獎、最佳專輯製作人獎。幾乎前無古人。
這張專輯的製作人,就是周杰倫自己。也就是說,是他最後把控著專輯的整體方面,是最重要的角色。《範特西》就是他將自我發掘到極致的作品。
《範特西》不僅僅是周杰倫個人的成功,他和他的原創音樂中對華語流行文化全新的探索徹底激發了音樂界的創作熱情。無數熱愛音樂的從業者在其中找到靈感。在他的激發下,眾多年輕的音樂人在探索音樂的路上和周杰倫一樣堅持自我。在他之後越來越多的年輕音樂人沿著他的方向繼續探索。有人走向了中國風R&B的路線,有人走向了嘻哈饒舌的路線,也有人走向了注重編曲的層面。整個樂壇都在他的影響下持續孕育著新事物。
他對自己的創作有著清晰的認知導向,這創造了一個時代的輝煌。它最後讓我們在世界之交的亞洲文化舞臺上,也有了屬於自己的強勢流行文化,比起日韓分毫不差。
如果要選一個現象級歌手作為華語音樂中「原創精神」的代表,周杰倫當之無愧。
在《範特西》推出的18年後,經歷了實體唱片業大蕭條和翻唱類綜藝的洗禮,我們終於意識到,不鼓勵原創的樂壇難以具備足夠的文化吸引力,在全球化時代毫無競爭力可言。於是,華語樂壇的主基調終於又回到了「支持原創」上來。
但是,現在仍然有很多原創音樂人像當年的周杰倫一樣,默默堅持做音樂卻鮮有人知,我們需要給他們更多的舞臺,讓他們有機會自我展示,被更多人聽到。7月13日舉辦的「OPPO Reno造樂節」就是這樣一個專為「原創精神」準備的舞臺。
作為跨時代的原創音樂人,周杰倫將擔任「OPPO Reno造樂節」的原創召集人,集結一眾華語和歐美優秀歌手,呈現一場以原創音樂為主題的盛宴。以此去鼓勵和鞭策更多的華語原創音樂人,為華語樂壇下一個黃金年代的來臨助力。
雖然出場的陣容還沒有正式公布,但已知有格萊美新星、金曲歌王歌后、實力唱作冠軍等等。從天王天后級巨星覆蓋到當紅新生代原創音樂人,堪稱華語樂壇原創音樂的至高盛典。
「下一個周杰倫」不會憑空降臨,它需要生長與鼓勵的土壤,這就是這個舞臺的意義——讓原創發聲,讓大眾聽見,讓音樂碰撞,讓靈感交匯,讓樂壇有機會重回百花齊放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