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把「華僑」改成「臺僑」、「中肯」改「臺肯」之後,民進黨政客最近又創造了一個新詞——「臺醫」,一時間引發島內輿論一片譁然,更遭到臺網友批評與群嘲。
綜合臺灣聯合新聞網等媒體報導,臺灣立法機構負責人遊錫堃5日應邀出席「第12屆臺北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他在大會開幕式致詞時公然聲稱,「中醫」又叫「漢醫」,傳到韓國叫「韓醫」,傳到日本也叫「漢醫」,如果在臺灣叫「臺醫」也不錯。
很多網友譏諷留言稱,政治人物的姓名要不要改?先把陳時中改成「陳時臺」,陳致中改成「陳致臺」再說;也有網友稱,中油改「臺油」,中鋼改「臺鋼」,中秋節改成「臺秋節」,腦中風也要改成「腦颱風」…
這背後應該不是無知,而是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去中國化,倒行逆施、數典忘祖、背叛祖先的一類人,深感痛惜!
回顧我們中醫發展
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
中期發展
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藥方,並採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藥王」。
繁榮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龍門石窟的藥方洞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藥方,多達150多種,所用藥物多是植物、動物和礦物藥。藥方涉及內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藥材在民間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這些藥方不僅可以治療常見的疾病,而且還能治療疑難雜症,如:療噎方可以治療食道癌。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紀被一位日本學者收錄在《醫心方》中,足見它的價值和影響。藥方洞的藥方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對研究中國醫藥學起重要的作用。
除開對我國文化影響比較大之外,中醫還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而臺灣目前通行的中醫或中藥,傳承自中華傳統醫學體系,「沒有資格、也沒有權利自己改稱為臺醫、臺藥」。即便改了,全世界會買單嗎?